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概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古代阶级运动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概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古代阶级运动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96 更新时间:2023/12/28 22:46:31

1352年初春的一天晚上,濠州府钟离县太平乡皇觉寺里的小沙弥朱元璋像平常一样在大雄宝殿中打扫整理。朱元璋有一个发小叫汤和,他们俩从小一起在地上爬泥巴,饿极了偷地主家粮食。

他没有朱元璋这样的机遇,进不了寺院,只好去做了土匪。这天晚上,朱元璋一直琢磨着前几日汤和给他的口信。一个月前,定远人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兵造反。

元朝派彻里不花进剿濠州,彻里不花不敢接战,整日里俘杀无辜百姓,敷衍朝廷邀赏。

汤和对自己不担心,因为他早就参加了起义军,并担任了小头目。但他想起了朱元璋,就派人来拉发小入伙。

但是,朱元璋不想造反。因为朱元璋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传统农民。农耕经济最需要稳定的环境,所以农民的性格是忍耐、保守、厌恶变动。

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生存,他们就绝不会造反。因此,尽管小沙弥的生活在后人眼中是难以忍受的,但朱元璋还是相对满意。

但朱元璋又不能在皇觉寺再待下去了,因为其他同是农民出身的和尚谋划着向元朝官府告发朱元璋和起义军勾结以求自保。

在微弱的烛光下,朱元璋围着大殿又走了好几圈,突然停住。

这一瞬间,朱元璋的思想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巨变。《明史》只用两个字描述了朱元璋的心态巨变∶大喜。

朱元璋作出决定的过程,可以说是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农民的苦难、无助、坚忍与与觉醒。

他们饱受生活重压,这迫使他们按部就班地走完人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应不应该这样做。

仔细发现就能看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农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朝廷的指引下,能够平稳地从摇篮走向坟墓。

朱元璋骨子深处始终是个农民,在他的思想里,只要人人都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天下就能够太平长安了。

所以,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努力建立农民的乌托邦,试图将整个明帝国都划入可以控制的范畴之内。

朱元璋规定,任何人若要离乡外出百里之外,都需要事先去官府登记。还规定各地百姓一旦遇到生人,要仔细检查他的通行证。

明朝还给官僚阶层规定了最刻薄、最严格的待遇。著名的清官海瑞之所以自己种菜,让妻子纺织,并不是他故作清廉,而是朝廷的待遇就只能让一个官员保持这样的水平。

这一切都源自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观念。朱元璋认为,官府和官吏们对百姓的压榨是对农民生活的最大威胁和破坏

。所以,为了保证明王朝的延续,从思想和行动上,朱元璋都站在了官吏的对立面上。朱元璋非常清楚农民,广大农民稳定的生活一旦被彻底打破,最低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就会揭竿而起。

只要农民每天还有一碗稀粥喝,晚上有稻草堆可以躺,没有农民愿意冒险造反。

一个王朝,从政治腐败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间有着数十年之久的间隙,这也是农民忍耐力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大旱大水、蝗虫决堤等其他因素,间隙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农民一旦被逼上绝路,那就是全天下的沸腾和动荡。

历代农民起义者的口号,性质都十分相似。从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从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这些口号的背后很真实的反应了我国农民一个最简单的需求,那就是生活。

周而复始的农民起义埋葬了一个又一个腐朽的王朝。然而,享受胜利的果实往往不是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抱着恢复田园生活的目的起义。

但秩序重新恢复之后,他们也就要重新回到农田中去了。

在起义的过程中,农民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建设构想,形成不了新的政治组织,也就不能完成大乱之后大治和社会重建的任务,只能作为改朝换代的参加者。

大规模农民大起义为新的政治势力上台扫清了道路,新的政治势力给农民做出了部分的纠正,但继之而起的王朝与旧王朝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新的王朝逐渐变旧,成为新的农民起义推翻的对象。这是农民的悲剧,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另一条规律。

在金字塔的封建等级体制之中,塔的上层换了一班人马而金字塔本身却丝毫没有改变。真正享受农民起义成果的是地主和知识分子阶级。

而大部分人,在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思考的是如果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成为起义的一员,因为农民阶级本身的缺点,这些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参与者往往能占据农民起义的领导地位。

古代历史上,真正出身农民的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但是当他还只是割据江东的军阀的时候,就急于和自己出身的阶级划清界限。

其实,这些事实只要仔细翻阅资料就能得知。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孔子后裔孔甲参加了陈胜吴广的军队,山东起义军领袖李密是隋朝高层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著名诗人皮日休参加了黄巢的军队,而黄巢本人也是个知识分子;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重要谋士李岩也是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可以说,正反双方战斗的主力全都是农民,但领袖却都无一例外的都是出身社会上层的精英分子。

对于朴实的农民们来说,造反不过就是放下锄头,拿起标枪的事。但这些农民起义者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上层,绝大多数不过都是别人的牺牲品而已。

标签: 局限性阶级农民概括运动体现古代哪里

更多文章

  • 接引道人是如来佛祖吗(接引道人和如来佛祖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佛祖,接引道人,关系,什么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师父将知识或技艺传授给学生的传统。以孔子为例,他一生就有多位师父,老子传授了他道,苌弘传授了他音乐,郯子传授了他礼制。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自然也传承了这种理念。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太上老君也是有师父的,他的师父就是元始天尊的儿子灵宝大道君。那么作为

  • 古代四大美女古尸复原图(四大美女的画像容貌复原)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复原图,古尸,画像,容貌,美女,古代

    1、杨玉环长得惊艳,从图片可以看出,又善通音律,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她的才华在后宫妃子中是极少有的,她出生在宦官世家,最开始的丈夫并不是唐明皇,而且唐明皇的儿子,寿王。那时候武惠妃在选妃子,无意中看到了杨玉环,当时被她倾国倾城的容貌,曼妙的舞姿和对精通音律的才华深深吸引了,直接被选中为寿王的妃子。在

  • 苏军为什么不保苏共(苏联解体时苏军为何不能挽救苏共)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军,苏共,解体,挽救,苏联,为何,为什么

    冷战高峰时期,苏联武装力量拥有500余万兵力,装备了大量的坦克、火炮、核弹、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80年代中期,在衡量战略武器威力的13项重要指标中,苏联有10项居于全面领先地位。彼时,苏联军队可以说是全球顶尖的武装力量之一,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综合战斗力非常强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顺

  • 历史上李世民活了几岁(世民在位多少年活了多少岁数)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岁数,李世民,历史,多少

    唐太宗李世民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帝王之一,无论是家喻户晓的《隋唐演义》,还是后世的《沁园春雪》,都对李世民有极高的评价。甚至新中国毛泽东主席在评点历代帝王的时候,对于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评价为第一,连明太祖朱元璋都要逊色于他。 太宗,名世民,是高祖的次子。

  • 李白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吗(李白的家乡出生地证据)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吉尔吉斯斯坦人,李白,出生地,家乡,证据

    李白作为诗仙,在我国历史上享有非常大的声望,生活在唐朝那样一个非常开放的年代里,李白的诗也大多是非常的豪迈奔放。不过最近这些年关于李白有很多不同的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李白不是汉族,而是吉尔吉斯斯坦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存在这种可能性吗?李太白的出生迷雾原来李白的家族宗室并不明朗,并没有确切的史实可

  • 青铜器收藏犯法吗(个人收藏出土青铜器合法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青铜器,收藏,犯法,出土,合法,个人

    1987年文化部颁发《文物藏品定级标准》通知,不但废止了原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一级藏品鉴选标准》而且还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有关规定,分别界定了各级文物的内涵: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其中凡属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

  • 弱国无外交是谁说的呐喊(弱国无外交是什么时候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弱国,外交,呐喊,时候,什么

    最近这张叙利亚外交官的照片刷了屏,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后,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的一张照片在网上刷了屏。照片中的贾法里怅然独坐,显得无奈又无助。网友感慨:弱国无外交。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而中国历史上也有几个时刻提到了这几个字的无奈时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历史上最早提出来”弱

  •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后世名人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评价,后世,名人,历史

    提起秦始皇,在许多人心目中这就是一位暴君,理由就是秦始皇残暴统治,法律严峻,逼迫百姓修长城、焚书坑儒,还炼仙丹求长生……虽然秦朝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定下了千年的基业。但这些秦始皇在民间的骂名却远远大于他的功绩。历史上的秦始皇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今天就简单聊一下秦始

  • 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是真的吗(谭嗣同最得意的学生)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谭嗣同,学生,得意,优秀

    “戊戌六君子”作为近代史上最悲情的革命先驱,一直受到后人的崇敬和怀念,尤其是谭嗣同,其在狱中所作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垂千古。关于谭嗣同,可能很多人只知道是革命先驱,以及失败的变法和壮烈的绝命诗。事实上,谭嗣同有两个学生比他还要出名,甚至改变了旧中国的命运。谭嗣同早在谭嗣同在长沙时,

  • 沈万三真实历史的故事(历史上真有沈万三身份这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沈万三,历史,身份,故事,真实,这个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生一世,假假真真,有时候根本分不清楚,一切恰似过眼云烟,一转眼之间,烟消云散,一切繁华随风落幕,留下几多感慨,几多忧伤,却也是无人知晓。财富、权力、地位,人们一生都在追求,可是却一生都成为其奴隶,最终失去了自己该有的幸福,换来无限悲哀,这也许就是白忙活一场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