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氏孤儿主人公是谁(赵氏孤儿结局如何是一部悲剧吗)

赵氏孤儿主人公是谁(赵氏孤儿结局如何是一部悲剧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86 更新时间:2024/1/23 4:59:48

在陕西省韩城市南边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堡安村,村里有三座墓鲜为人知,根据考证,这三座墓的主人分别是赵武公孙杵臼程婴

赵武、公孙杵臼、程婴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们也是《赵氏孤儿》中三位主角。“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元代的纪君祥将其改编为戏剧,命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发生“下宫之难”,政敌屠岸贾派人到下宫诛杀赵氏一家。赵氏,乃卿大夫赵盾家族。赵盾去世后,赵朔成为晋国将军,并且娶了晋灵公的女儿为妻。

屠岸贾假借君王的命令派兵屠杀了赵氏家族,赵氏家族中的几位男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全部被杀。赵朔的妻子有遗腹子,因为当时藏匿在宫中而逃过一劫。

没过多久,赵朔妻子生下一名男婴,为了保护男婴,延续赵家血脉,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义士程婴商量救下男婴,并藏匿于山中。为此,公孙杵臼付出了宝贵生命,程婴为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十五年之后,男婴长大,换名为“赵武”,即“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在晋景公的主持下,赵武与程婴及“诸将”反攻屠岸贾,遂诛灭其族。

从故事的结局来看,赵氏孤儿赵武最终长大成人并得以成功复仇,诛杀了仇人屠岸贾全家。“正义”终于得胜,“恶人”终得恶报,看起来,故事完全算得上是“大团圆”的结局。

既然是“大团圆”,那么为何又被人们称为“悲剧”,甚至还被列入“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呢?《赵氏孤儿》的悲剧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元朝的纪君祥将该故事改编成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一、“死”是“悲剧”概念的主要内容。

《赵氏孤儿》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悲剧”,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宋元戏曲考》中曾经这么评价:

“(《赵氏孤儿大报仇》和《感天动地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搏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所谓“蹈汤赴火者”,就是指那些在故事的冲突中牺牲生命的人。在通俗意义上来讲,“死”是判定事件的悲剧性质的主要标准。这种传统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

人们之所以把《赵氏孤儿》当成一部悲剧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剧中“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也就是“死了太多的人”。

1.赵盾家族之死。

根据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记载: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这一次屠杀,史称“下宫之难”。赵朔是赵盾的儿子,赵同、赵括和赵婴齐都是赵盾的弟弟。在“下宫之难”中,赵氏家族包括主要男人和妇孺奴仆一共三百多口人被全部杀掉。其惨不忍睹,可想而知!

2.公孙杵臼之死。

公孙杵臼是赵朔的一个门客,赵朔在世时对待他非常恩厚,赵朔及其家族被屠杀以后,公孙杵臼和程婴一起商量救下赵朔唯一的遗腹子,最后,两人演了一段双簧戏,公孙杵臼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代价,瞒过了屠岸贾的斩草除根。

3.程婴之死。

程婴,可以说是拯救赵氏家族,营救赵氏孤儿的关键人物,他也是赵朔的门客,因感恩于赵朔的礼遇,将赵氏孤儿藏于深山之中,并将其扶养长大。

十五年后,赵氏家族的唯一孤儿赵武长大成人,在景公、程婴和韩厥的帮助下,与“诸将”诛杀屠岸贾报了仇。没想到,大仇得报之后,程婴却因此而自杀身亡。

二、“精神价值”的毁灭比“生命价值”的毁灭更为悲壮

正如上文所述,在一般人看来,“死”就是“悲剧”,“生命的消亡”就是“悲剧”。

但事实上,这个判定标准并非完全正确,在《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最后也被诛杀而亡,但是人们就没有对屠岸贾的“死”产生丝毫同情,更不会为他的“死”而感到悲痛!

相反,人们可能会对屠岸贾的“死”拍手称快,因为屠岸贾代表着“邪恶”,当“邪恶”势力被铲除时,人们自然是举手欢呼。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悲剧”的判别是有一定倾向性的。这个“悲剧”究竟有着怎样的倾向性呢?

对此,我们很有必要来理解一下鲁迅对悲剧的阐释。

1.鲁迅对“悲剧”的阐释:“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谈及他对“悲剧”的理解: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在鲁迅看来,“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的价值主要是指“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人们以往对“悲剧”的理解主要着眼于“生命价值”,当宝贵的生命一旦消亡,就沦为“悲剧”。

然而,根据鲁迅的定义,“悲剧”的要以除开“生命价值”之外,还包括“精神价值”。所谓“精神价值”,主要是指一些“积极的”“正义的”“永恒的”东西。当这些“积极的”“正义的”“永恒的”东西被毁灭以后,就成为了“悲剧”。

在某种意义上讲,“精神价值”的毁灭甚至比“生命价值”的毁灭更为悲壮!

2.“复仇”行动:“幸存的悲剧”和“彻底的悲剧”。

早在春秋时期,“恩怨情仇”的故事就在社会群体间流传开来。自从有了“人情”,便有了“恩怨”;自从有了“恩怨”,便有了“施报”。“报恩”和“报仇”这两种行为,同时在社会中开展起来。

战国时期的恩怨情仇事件极其众多,而“赵氏孤儿”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下宫之难”以后,程婴和公孙杵臼活下来的原因是“报恩”,报答当年赵朔对他们的礼遇之恩;而作为赵氏家族唯一男婴赵武活下来的原因则是“报仇”,为当年被屠岸贾屠杀的赵氏家族而报仇雪恨。

在这些恩怨情仇中,无论是“报恩”还是“报仇”,都免不了要牺牲生命。而中“复仇”行动的过程中,既诞生了“英雄”,也产生了“悲剧”。

如果“复仇”行动获得最后成功,那么即使毁灭了“生命价值”,但“精神价值”还得以保留,我把这种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精神价值”得以保存的悲剧称为“幸存的悲剧”

如果“复仇”行动最终失败,那么“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将同时毁灭殆尽,我把这种悲剧称为“彻底的悲剧”

在“幸存的悲剧”中,人们经过斗争,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而在“彻底的悲剧”当中,最终则是玉石俱焚,甚至是邪恶战胜了正义。

《赵氏孤儿》属于“幸存的悲剧”,人们以牺牲“生命价值”的方式,最终挽救了“精神价值”,正义的一方战胜了邪恶。

当然,在历史上,“彻底的悲剧”也不少,“邪恶”最终战胜了“正义”,只不过这种悲剧最后记录在史书上都是被“美化”和“包装”过了的。

3.“大团圆”结局:抹杀了作品本身的“悲剧性”。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团圆”现象非常普遍,文章中结尾时要么“梦想成真”,要么“幻化理想”;要么“夫贵妻荣”,要么“终成眷属”;要么“好人存活”,要么“恶人除尽”。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之后,化作“鸳鸯”也要彼此陪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无法在一起,死后化为“蝴蝶”也要终身相依。“孟姜女”最终哭倒了长城,而“窦娥”最后也得到了申冤。

这种“大团圆”结局,一方面展现出人们对于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却也暗示出现实的冷酷残忍

这和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悲剧敢于呈现出破败苍凉、毁人灭己的结局;而中国的古典“悲剧”则往往“被和谐”了,“被大团圆”了,所展现出来的基本上是一个“美好”的东西。因此鲁迅批评这种“大团圆”是“封建制度的颂歌”,真是不无道理!

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不但造成一种自欺欺人的“迷局”,而且还抹杀了作品本身的“悲剧性”。

人们无法从“悲剧”中获得彻底的反思,反而失去了“真”的价值追求,这岂不是毁灭了“生命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沦为一种“彻底的悲剧”?

影视作品中”程婴“将”孤儿赵武“扶养长大

三、《赵氏孤儿》的悲剧性体现

由此可见,《赵氏孤儿》被人们称为“假团圆,真悲剧”是确定无疑的了,那么它的“悲剧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惨烈的灭族屠杀。

“灭族屠杀”是悲剧的首要内容,包括赵盾家族300多口人的生命全部被杀,当然也包括屠岸贾家族全部被杀。两个家族中斗争中全部毁灭,岂不惨烈?“生命价值”被毁灭殆尽。

2.无辜者之死。

在这场悲剧中,人们只关注到了赵氏家族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和公孙杵臼、赵武母亲、程婴的惨死,却忽略了一些“无辜者”的残死。这些“无辜者”包括两个家族中的仆人和替赵氏孤儿去死的那个“婴儿”。

可以说,他们与赵、屠两个家族的斗争是毫无关联,却最终成为了无辜地断送了性命。生和死都无法由自己决定,“活着”只是为了成为牺牲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曾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

3.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

赵盾家族之所以成为屠岸贾的“眼中刺”“肉中钉”,就是因为赵盾家族的势力太大,而这种势力来自于赵盾的贤能。赵盾不但为人正直,而且忠君直谏,他的执政和办事能力越来越强,甚至引起了国君的猜忌。

赵盾死后,儿子赵朔承袭父业,忠君事主,没想到被屠岸贾派人斩杀了全家。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为了报答赵朔,拼命保护赵家唯一的血脉。最终,公孙杵臼和孤儿皆备斩杀。

赵盾代表的是“贤”,赵朔代表的是“忠”,公孙杵臼则代表的是“义”。这些美好的“精神价值”全都被邪恶力量所毁灭,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悲剧,难怪王国维先生评说《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影视作品中”赵朔“被杀身亡

4.无意义的牺牲。

赵朔为“忠”而死,公孙杵臼为“义”而死,只有程婴,是一种“无意义的牺牲”。

很多人包括司马迁都认为,程婴的死,完全是为了“忠义”:

正当赵武成功复仇、替父雪冤之际,程婴却要自杀,他声称此举是为了“到地下去报告赵孟宣和公孙杵臼(复仇成功的消息),赵武请求他好好地活下去,但他还是以“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为由而自杀了。

赵孟宣,即赵盾,程婴要到黄泉之下去将“复仇成功的消息”告诉给他,表现了“忠”的思想;而将消息告诉给公孙杵臼,则是提现了“义”的思想。

这种看法,将程婴之死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牺牲”,我认为这是难以令人理解和信服的。

因为,程婴将赵武扶养成人并最终报仇雪恨,这的确是一种“忠义”的提现;而在成功报仇之后,固然程婴不怕死,但他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再牺牲自己的生命。

公孙杵臼之死,属于“被迫”,赵武生母之死,属于“无奈”,他们都是在别无选择之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程婴,在报仇雪恨之后他有活下去的选择,同时也没有任何邪恶势力的逼迫,但他仍然选择自杀。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愚忠”。

一方面,因为程婴骨子里的这种“愚忠”思想,导致了他最后悲剧性地做出了无意义的生命牺牲。

另一方面,人们将程婴的“愚忠思想”包装成“忠义精神”进行歌颂,更显示出一种“精神价值”的悲剧性毁灭。

标签: 赵氏孤儿悲剧主人公结局如何

更多文章

  • 大宅门杨九红结局是什么(电视剧中杨九红最后死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九红,大宅门,电视剧,结局,最后,什么

    《大宅门》里面的杨九红,她是典型的被时代裹挟的悲惨命运的女性。被哥嫂卖到了青楼,成了济南府的花魁,沦为达官贵人的玩物,之后又千方百计嫁给白景琦这个活土匪。她以为找到了毕生的靠山,谁知道在白家,她依然是处在被鄙视的末端,连亲生女儿都不认她,最后郁郁而亡。电视剧的杨九红是绝食而亡,但其实不是的!遇到白景

  • 珍妃为什么不自己爬上来(珍妃为什么被丢进井里不自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珍妃,自救,上来,为什么,自己

    珍妃她就是光绪帝最喜爱的妃子,他他拉氏,而且是户部侍郎长叙之女。大家都习惯于叫珍妃了,她死时也是很凄惨,被强行推到井里,而且是太后慈禧指使的。就是因为当时光绪帝要维新变法,而慈禧是不同意的,在直接扼杀了戊戌变法后,光绪帝就被囚禁了。而珍妃就直接被打入冷宫,因为在光绪帝维新变法时,珍妃帮了他很多忙,而

  • 关于司马昭之死的三种说法(司马昭真的是笑死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昭真,说法,笑死,关于

    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司马昭这位三国时期的曹魏权臣、晋朝奠基人之一,变成了乱臣贼子的典型,千百年来,概莫能外。有父亲司马懿、兄长司马师这样的能人在前,司马昭也是经历了多年平定内乱,以及对蜀汉、动武的战争,以致司马师突然去世后,立即就可以掌控全局,成为司马懿父子交接棒的最后一个。司马昭 剧照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死后是谁继承皇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宗朱,皇位,明仁,朱高炽,继承,多少

    公元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驾崩,年仅54岁。京城之内,上至士大夫,下至乞丐和小儿,都纷纷为他焚纸痛哭。就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悲痛不已,哭着要为赵祯建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由于赵祯在士大夫心目中地位太过崇高,因此当时给他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自古以来,“太祖

  • 庾澄庆的家世背景很强大吗(庾澄庆个人资料及显赫家世)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家世,庾澄庆,资料,背景,显赫,个人,强大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一唱起这首满满哈林风味的歌,大家一定会想起庾澄庆。除了音乐之外,在台湾当主持人的哈林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自成一派的主持风格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让他在台湾主持界站稳脚跟。这里就得说一下他在主持界的成名代表作《超级星期天》。庾澄庆也是幸运,主持处女作遇到的就是当时台

  • 曹雪芹红楼梦写到哪里(曹雪芹的后半部红楼梦哪去了)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雪芹,哪里,红楼梦

    现在,很多人都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红楼梦》问世时,无论是以抄本形式流传还是刊印发行,均未署作者名字。考证学家胡适大力鼓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源自于《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大段游戏笔墨。该段笔墨以煞有介事的样子大谈《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石兄撰写、空空道人抄录、东鲁

  • 红楼梦贾宝玉和袭人是什么关系(林黛玉知道两人的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林黛玉,贾宝玉,关系,知道,什么,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身为男子、身为女子,七情六欲那是每一个人生来都会带有的东西,要是有谁说自己没有的话,那么这就一定是一个无情之人。谁人能没有感情,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出家人都还抱着普及天下的慈悲之情呢。众所周知,在整本《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被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的男性角色就是贾宝玉。他在一次睡梦中被带进了

  • 战国时期秦昭王是谁(秦昭王是谁的儿子一生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昭王,时期,经历,儿子,一生,战国,什么

    大型历史剧《大秦赋》上线后,好评不断,该剧虽然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主线,但却横跨秦国四大君王,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对于《大秦赋》来说,前四集以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典型的士兵服饰拉开了序幕,秦昭襄王嬴稷的的晚年也随之登场。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

  • 坐缸圆寂是什么意思(坐缸肉身不腐的科学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坐缸,肉身,圆寂,意思,科学,原因,什么

    “儿子!我不想火葬,我也不想进棺材,我要坐缸!”这是林观荣死之前死之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林上水听到父亲这么说自己也是非常惊讶,因为他清楚地明白,这个所谓的“坐缸”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佛教中,如果想看一个人修行的成果,最直接的就是等他圆寂之后,看看有没有留下舍利子。而在佛家思想中,舍利子其实分为两种,一

  • 侯佩岑周杰伦为什么分手(周杰伦侯佩岑的分手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侯佩岑,周杰伦,分手,原因,为什么

    侯佩岑和周杰伦当年为什么分手?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对于著名歌手周杰伦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音乐引领了一个时代,虽然出道那么多年,但是他在中国乐坛的地位,仍然难以有人撼动。周杰伦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2000年他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并由此出道。2002年,他就已经满世界开始巡回演出,2003年的周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