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有什么和春节有关的民间故事)

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有什么和春节有关的民间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13 更新时间:2023/12/28 20:43:19

中国是个浪漫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浪漫的故事,历史、习俗、食物、物什、节日,都是由一个个或奇幻、或美好、或凄美、或喜庆的故事构成的。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当然更少不了故事啦。春节期间每天干什么、吃什么、讲什么话,都是有讲究的,而且背后还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熬夜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大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尤其喜欢吃人,人们都很害怕这种叫年的怪兽,简直是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蹿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天视为生死关口——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赶回家,提前做好晚饭,然后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栓牢,把宅院所有的门窗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除此以外,人们还在吃饭前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大家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慢慢地,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夜守岁的习惯。

放鞭炮,穿红衣

过年放鞭炮,穿红衣的习俗,也和年兽有关。

每到年兽下山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关闭门窗,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可是,有一次,又到了年兽下山的日期,有两个小孩特别淘气,不听妈妈的叮嘱,偷偷跑到街上去玩,他们又蹦又跳,还噼里啪啦放起了鞭炮。

这时,饥肠辘辘的年兽正好走了过来,看到两个白白胖胖的小孩,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年兽正要扑上去吃掉,突然看到小孩手里有样长长的东西,一边冒着白白的浓烟,一边噼里啪啦地怪叫。年兽以为这是人类新发明的、专门对付它的神秘武器,吓得转身就跑。

年兽正跑着,忽然看到有户人家正在关窗户,站在窗前的女子穿着一件崭新的红衣服,特别鲜艳,年兽一看到这种鲜艳的红色,眼睛立刻像着了火一样痛,于是顾不得吃东西,嗷嗷叫着逃回深山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知道年兽害怕鞭炮声和红衣服,于是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穿红衣,放鞭炮。

送灶神

有些地区,把腊月二十三定位年节的开始。

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买又黏又甜的糖送灶神,目的是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

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

送走灶神之后,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来。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像即可。

相传,灶神本来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徒,输光了家产,连媳妇都卖了,最后以行乞为生。

他的媳妇又嫁到一个殷实的家庭,赌徒行乞时无意中遇到了妻子,羞愧难当,钻进灶火中把自己烧死了。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了灶神。

桃符与春联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下,门边站着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用芒苇做的绳子将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天下的鬼魂都畏惧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模样,供在自家门口,用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后来,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来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来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后来,人们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贴门神

在许多地区,仍旧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有神奇的秉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具有超高的捉鬼擒魔的能力。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魑魅魍魉战斗。

除了神荼和郁垒,民间信奉的门神还有唐朝的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有段时间半夜经常听到门外鬼魅呼号,彻夜无法安睡,于是就让这两位武艺超强的武将手持兵器立在门的两边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后来,唐太宗干脆找人把这两位武将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慢慢地,这一习俗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叔宝、尉迟恭也成为人们信赖的门神。

倒贴的福字

春节的时候,福字之所以要倒贴,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春节前夕,恭亲王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谁知,有个家丁不识字,竟将“福”字头朝下贴在了门上。

恭亲王福晋看了十分气恼,就想鞭罚家丁。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是个善良又能言善辩的人,连忙跪下来替家丁求情:“禀告福晋,奴才听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喜庆的前兆啊!”

恭亲王福晋一听,觉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如果吉祥的话说一千遍,金银财宝就能增加一万贯。

都说奴才没学问,没想到他还有这招式呢!”于是一高兴,嘉奖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

这可真是因祸得福!

压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出来捉弄小孩。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吓得哭起来,然后是发高烧,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异常珍贵,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祟来了,变出一股冷风吹灭灯火,然后用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放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祭祖

中国人特别注重感恩,春节祭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古时候有个叫丁兰的樵夫,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丁兰去山上砍柴,到了中午母亲就给他送饭。

由于母亲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再加上山路陡峭,母亲每次上山都要花很长时间。丁兰嫌母亲走得慢,常常抱怨母亲。因此,每次上山给丁兰送饭,母亲都特别紧张,生怕又挨孩子一顿批评。

有一次,丁兰看到一只小乌鸦在四处寻找食物,然后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已经老得不能飞翔的乌鸦妈妈。

丁兰很受感动,心想:一只小鸟尚且懂得感恩父母,我作为一个人,怎么能那样对待母亲呢?于是决定以后好好孝敬母亲。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送饭来了,丁兰激动地朝母亲迎上去。丁兰本想扶母亲一把,没想到母亲竟以为丁兰要打她,吓得转身就跑,一不小心掉进旁边的一条河里淹死了。

母亲死后,丁兰特别伤心,每天都在思念母亲。后来,他在木板上刻了父母的模样,供奉在家里,每天祭拜。

据说,这就是中国人祭祀的由来。

接财神

正月初四接财神。

北宋时期,有个宰相叫蔡京,特别有钱,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的生日恰好是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后来蔡京被罢了官,发配到偏远的岭南,百姓便另外换一个财神供奉。当时宋朝的国姓是赵,于是就给新财神取名叫赵玄坛。

据说,蔡京做宰相期间干尽了坏事,百姓恨透了他,临去岭南时,他随身带了许多钱,可是途中谁也不肯卖东西给他,又沮丧又劳累的他最终死在了半路上。

元宵姑娘

汉武帝时期,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善良又风趣。有一年正月,东方朔正在御花园欣赏梅花,突然发现有个宫女在一棵梅花后面掩面哭泣。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进宫后就再也没见过家里的亲人,特别想念父母。东方朔见元宵哭得可怜,就决定帮帮她。

东方朔会占卜,于是跑到汉武帝那儿说:“本月十六玉帝将令火神君将火灾给长安百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元宵姑娘做汤圆最好吃,为什么不让她做一些供奉给火神君呢?

另外,再让全城的臣民家家户户挂灯笼、点鞭炮、放烟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再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全都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到处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非常热闹。宫女元宵的父母也进城观灯,元宵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花。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吃,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因此春节习俗也就有所不同,背后的故事也就各不一样。

标签: 民间故事春节有关关于哪些什么

更多文章

  • 2019武则天墓打开了吗(武则天墓至今还没有破未被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墓,武则,打开,被盗,2019武,至今,没有

    乾陵在中国考古界历来被称为考古界的“三峡工程”,墓中除了世人皆知的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外,传闻还有五百吨之多的珍宝陪葬,据说至今都仍未被盗。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盗墓贼光顾,直到近代,有史可查的便有17次之多,其中还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暗中盗墓。不过他们肯定不愿再去第二次,除了无功而返之外,还与许多离奇的遭

  • 龙的九子有哪些九个(传说龙的9个儿子分别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九子,传说,儿子,哪些,分别,什么

    龙,上古神话里面一种地位极高的神兽,也是我们的图腾。在《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其实在上古神话里面,并没有“祖龙”这个概念。依照神话典籍来看,天地间出现的第一条龙,不是力斩蚩尤的应龙,就是体型长达千里的烛龙。单看出现时间早晚,烛龙比应龙出现更早,他跟伏羲、女娲出现在同

  • 电视剧大宅门哪年拍的(大宅门里的白景琦是谁饰演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宅门,白景琦,电视剧,饰演

    大家对于《大宅门》的印象都是:那是一部值得称赞的好剧,或者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正剧,整部剧讲了医药家族的风风雨雨几代人,虽平常但又引人入胜。不过就像冰心所说的那样"大家都只看到了花儿美,却没有看到花儿盛开背后的血与泪"。《大宅门》拍摄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多的是人们不知道的。不过,先让我们来讲讲今天故事的

  •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经过(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最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结局,经过,东汉,末年,最终,三国演义,三大战役

    西汉、东汉、三国之季汉(蜀汉)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如果让东汉最后一任天子刘协来下结论,他肯定会恨恨地说:从我被封为山阳公那一刻起,汉朝就已经灭亡了!刘协之所以怨气冲天,是可以理解的:东汉末年的三次战役,有两次不管曹操输赢,对大汉王朝和大汉天子刘协都没有好处。只有一次战役,如果曹操打输

  • 详细解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什么意思(这个词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姑妄言之姑妄听,意思,出自,解释,详细,哪里,什么,这个

    《姑妄言》,首一卷,为引文;正文二十四卷,卷一回,计二十四回。由三韩曹去晶编撰,古营州林纯翁点评。该书《自序》署“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该书《林纯翁总评》亦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纯翁书”,可推知该书成于雍正八年(1730年)。作者名其居叫“独醒园”,大概取自屈原〈渔父〉中的

  • 86版西游记在哪里拍的(西游记在哪些地方取过景拍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过景,西游记,拍摄,地方,哪些,哪里,86

    一. 扬州大明寺扬州大明寺出现在86版《西游记》的第一集《除妖乌鸡国》中,而在历史上,大明寺也确实和宗教密切相关。唐代僧人中,最有名的就是鉴真和尚,他曾在大明寺宣讲经法、东渡日本传扬佛法,而这一路山长水远,充满了艰辛,活脱脱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真人《西游记》。大明寺离瘦西湖不太远,在历史上相当出名。除了

  • 泰坦尼克号真实事件(泰坦尼克号在历史上真实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原型,事件,历史,真实,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出名的一艘沉船,发生在这艘船上的事迹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歌颂了人性的伟大,在面临生命威胁面前,人们主动将求生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可以说在死亡来临时船上的人依旧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然而,在这艘沉船之上,还生活着8名华人,其中有6名华人得救。只不过他们得救之后并没有像其余得救的白

  • 为什么蓝湛叫魏婴不叫魏无羡(蓝湛为什么一开始就叫魏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婴,蓝湛,魏无羡,开始,为什么

    《陈情令》是一部古装仙侠剧,所以剧中人的名字,都遵循古人的取名方式,有字,有名,有号。比如魏无羡,他的名是“魏婴”,字是”无羡“,号称”夷陵老祖”。而蓝忘机,名是“蓝湛”,字是“忘机”,号是“含光君”。在古代,通常只有亲近之人和长辈才会叫名,同辈或者不熟悉的人都叫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陈

  •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怎么解释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子欲养,意思,解释,亲不待,怎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哪句话比这句更让人痛心了。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另外《 韩诗外传》卷九(汉朝韩婴编著的今文经学著作)里也有阐述。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意思是说树想要静止,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等不及已离开人世。风不

  •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乐不思蜀里面的主角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乐不思蜀,成语,主人公,主角,人物,故事,里面

    三国时期,四川彭山人李密名满天下,曾写下《陈情表》传于后世。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下旨召李密入京为官。李密到洛阳后,有同僚问他,昔日蜀汉后主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密回答说:“可比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刘禅一贯被人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二人怎么能相比呢?实际上,李密还真没瞎说,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