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经过(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最终结局)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经过(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最终结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88 更新时间:2024/1/26 6:06:30

西汉、东汉、三国之季汉(蜀汉)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如果让东汉最后一任天子刘协来下结论,他肯定会恨恨地说:从我被封为山阳公那一刻起,汉朝就已经灭亡了!

刘协之所以怨气冲天,是可以理解的:东汉末年的三次战役,有两次不管曹操输赢,对大汉王朝和大汉天子刘协都没有好处。

只有一次战役,如果曹操打输了,反而或许对兴复汉室更有利。咱们今天话题,就是东汉末年,曹操跟三位枭雄三次大战,刘协最希望曹操输掉哪次?

一提起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人们肯定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但是看正史记载,刘备孙权之间的夷陵之战并不能算东汉末年之战。

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东汉了,汉朝留下的唯一痕迹,是在山阳当万户公的刘协,东汉已经在名义和事实上都灭亡了。

如果刘备称帝的时候,按照程序“遥尊”刘协为“太上皇”,那么他在成都建立的朝廷就可以勉强算东汉,但是刘备直接宣布刘协死亡,这就弄巧成拙了:

当时三国纷争,羽檄交驰,曹丕大张旗鼓地受禅并册封刘协为山阳公,天下人都知道刘协尚在,为什么偏偏刘备不知道?

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那一天起,就没了东汉,在其后发生的夷陵之战,自然也就不能包括在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内了。

我们称刘协为汉献帝(曹叡给的谥号为孝献皇帝)而不是汉愍帝(刘备给的谥号为孝愍皇帝),其实是对刘备的否定。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看刘协当东汉末代天子时期发生的几次大战:在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后,又发生了曹操跟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跟刘备的汉中之战、曹操跟孙权的合肥之战、关羽跟曹操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结束后,曹操薨逝,刘协禅位,东汉灭亡,其后的战役,就是曹孙刘三国争霸了,刘协没有参与的资格,甚至可能连看热闹的兴趣都没有。

演义小说里的刘备亲率七十多万大军发动伐吴之战,当然信不得,因为当时蜀汉能拿得动刀枪的,也没有七十万。

据正史记载,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兵力在四万到五万之间,损失在一万到三万之间,这损失包括战场阵亡、归降曹魏以及被打散后又逃回白帝城归建的残兵败将。

合肥之战是一系列战役组成:从公元208年一直打到253年,从东汉末年一直打到曹操孙权刘备都不在了。

至于襄樊之战,曹操刘备孙权都没有亲自参与,刘备基本上对这次战役不闻不问,可见他也没有把这次战役当做东汉命运的决战。

按照参与人数以及双方指挥官级别来看,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应该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这三次战役,双方都是头号人物亲自出马而且决出了胜负。

我们现在看来,赤壁之战当然是决定东汉命运的最重要战役:

如果刘备被擒斩,孙权必然会在张昭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有威胁的割据势力被消灭,丞相曹操还能否把持军政大权,甚至他愿不愿意军政一把抓,都是大问题。

丞相不管朝政而带兵出征,就是曹操开了个坏头儿,诸葛亮有样学样。虽然诸葛亮和曹操可能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他们都把天子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上。

赤壁之战改变了东汉命运,却不能为东汉续命,因为赤壁之战后,军阀割据更加严重,曹操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更不敢交出兵权,汉献帝想亲政比登天还难。

赤壁之战不管谁输谁赢,对汉献帝来说都是有害无益,就跟汉中之战一样,刘备赢了,汉献帝更亏了。

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破灭了刘协兴复汉室的最后一线希望:获胜之后的刘备,马上自称汉中王,这就是僭越,这就是不臣,这就是大逆不道。

汉中之战,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左将军刘备:他从自称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到直接割据为王,已经不把刘协放在眼里了。

如果刘备灭了曹操,刘协也只能“死于乱军之中”,至于动刀的是许褚还是魏延,这秘密也会被刘协带去汇报给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了。

汉献帝未必希望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因为曹操打输了就会拿他撒气;汉献帝也未必希望曹操输掉汉中之战,因为曹操输了,刘备就连最后一张面具也死掉了,三国枭雄中只剩下汉贼而没有汉臣了。

现在想来,如果曹操输掉官渡之战,对大汉天子刘协来说,还真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年刘备还在疲于奔命,孙权还是个小孩子,只要曹操袁绍两败俱伤,那么最强的军事力量,就剩下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

刘表刘璋都是谱系明确的大汉宗室,身边都围绕着一帮忠于汉室的门阀士族,他们不想天下大乱,也没有称帝野心,但是痛打一下败残的曹操或者袁绍,这种摘桃子的事情,他们还是很愿意做的。

如果官渡之战是曹操败亡而袁绍惨胜,那么刘表一定会起兵勤王,那时候有蒯越蔡瑁刘备等人协助,歼灭袁绍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刘协希望看到的结果就出现了:刘表有实力没能力也没野心,刘备有能力有野心但却没有实力,大家都只能或只好做忠臣——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当枭雄认为自己登基无望的时候,必然会审时度势做个忠臣能臣。

可能有读者要问了:你是不是忘了汉中张鲁?他要是得势,不也是汉朝心腹大患吗?

这个问题我们要到三国正史中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与演义小说不同:张鲁是个好人,也没有篡汉之心,因为这不符合他的门风家训。

作为张良张道陵的嫡系子孙,张鲁从来就没想过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当年汉中有人献上一颗玉印(估计是有心人造出来的),想让张鲁自称汉宁王,但是张鲁和功曹巴西阎圃达成了共识:“上匡天子,则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次及窦融(参考窦融归汉),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又有人建议张鲁玉石俱焚,张鲁坚决不肯听从:“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如果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两败俱伤,那么无论是张鲁还是刘表刘璋,都没有能力和野心把持朝政,唯一能制造麻烦的,就是江东孙家父子,但是如果刘表刘璋刘备等宗室抱成一团,孙家父子还真不够他们打的。

这样算起来,我们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汉末年这三次大战,都没有出现刘协期盼的结果。从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那一刻起,大汉王朝就已经注定灭亡:

即使曹操没有篡汉之心,他的一群虎狼之子和从龙之臣,也会把他一步步推向权力的巅峰,曹操强则汉室弱,刘协再想翻身,已经不可能了……

更多文章

  • 详细解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什么意思(这个词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姑妄言之姑妄听,意思,出自,解释,详细,哪里,什么,这个

    《姑妄言》,首一卷,为引文;正文二十四卷,卷一回,计二十四回。由三韩曹去晶编撰,古营州林纯翁点评。该书《自序》署“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该书《林纯翁总评》亦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纯翁书”,可推知该书成于雍正八年(1730年)。作者名其居叫“独醒园”,大概取自屈原〈渔父〉中的

  • 86版西游记在哪里拍的(西游记在哪些地方取过景拍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过景,西游记,拍摄,地方,哪些,哪里,86

    一. 扬州大明寺扬州大明寺出现在86版《西游记》的第一集《除妖乌鸡国》中,而在历史上,大明寺也确实和宗教密切相关。唐代僧人中,最有名的就是鉴真和尚,他曾在大明寺宣讲经法、东渡日本传扬佛法,而这一路山长水远,充满了艰辛,活脱脱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真人《西游记》。大明寺离瘦西湖不太远,在历史上相当出名。除了

  • 泰坦尼克号真实事件(泰坦尼克号在历史上真实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原型,事件,历史,真实,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出名的一艘沉船,发生在这艘船上的事迹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歌颂了人性的伟大,在面临生命威胁面前,人们主动将求生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可以说在死亡来临时船上的人依旧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然而,在这艘沉船之上,还生活着8名华人,其中有6名华人得救。只不过他们得救之后并没有像其余得救的白

  • 为什么蓝湛叫魏婴不叫魏无羡(蓝湛为什么一开始就叫魏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婴,蓝湛,魏无羡,开始,为什么

    《陈情令》是一部古装仙侠剧,所以剧中人的名字,都遵循古人的取名方式,有字,有名,有号。比如魏无羡,他的名是“魏婴”,字是”无羡“,号称”夷陵老祖”。而蓝忘机,名是“蓝湛”,字是“忘机”,号是“含光君”。在古代,通常只有亲近之人和长辈才会叫名,同辈或者不熟悉的人都叫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陈

  •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怎么解释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子欲养,意思,解释,亲不待,怎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哪句话比这句更让人痛心了。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另外《 韩诗外传》卷九(汉朝韩婴编著的今文经学著作)里也有阐述。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意思是说树想要静止,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等不及已离开人世。风不

  •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乐不思蜀里面的主角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乐不思蜀,成语,主人公,主角,人物,故事,里面

    三国时期,四川彭山人李密名满天下,曾写下《陈情表》传于后世。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下旨召李密入京为官。李密到洛阳后,有同僚问他,昔日蜀汉后主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密回答说:“可比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刘禅一贯被人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二人怎么能相比呢?实际上,李密还真没瞎说,因为

  • 日本入侵中国时间是哪一年(日本当年为什么要侵犯中国)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侵犯,日本,入侵,中国,时间,当年,为什么

    日本侵华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的。有人可能会质疑:不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或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吗?大家都知道:九一八事变在发生沈阳,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沈阳位于东北,而卢沟桥更是北京近郊。大家想过没有:这两次事变为什么在中国内地、而不是边界爆发?这表明,日

  • 董小宛的真实历史(清朝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一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董小宛,董鄂妃,历史,真实,清朝,一个

    1974年,亚洲电视出品了一部电视剧《武侠董小宛》。剧情讲的是,洪承畴把江南名妓董小宛带进京城,用来迷惑多尔衮。不料,与多尔衮有染的太后为了去掉情敌,将董小宛许配给顺治皇帝为妃子,是为董鄂妃。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了一个太子,却被把持朝政的多尔衮毒杀。顺治皇帝获知真相后,决意向多尔衮保存。于是,在洪承畴

  • 朱由校是谁的儿子(明朝天启帝朱由校的生母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由校,天启帝,生母,儿子,明朝,什么

    1620年,明朝又是一个多事之秋,等同两百年前那一幕重演……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驾崩,随之太子朱高炽即位,可朱高炽在位不到10个月,突然暴毙,仓促间结束了仁宗时代;次年5月29日,长子朱瞻基登基,史谓明宣宗。这即是说,10个月内,换了三位皇帝。历史不可复制,有时却惊人地相似,两百年后……

  • 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有什么称号(老舍先生被誉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骆驼,老舍,祥子,称号,作者,先生,誉为,什么

    1899年2月3日,近代著名小说家、作家、戏剧家老舍先生诞生。老舍的作品以表现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著称,他为人们留下了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等多种形式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作品风格既有英式的幽默又带有如瓷器般精致的北京方言特色,可以说老舍先生完全用北京腔的对话就能将故事情节写得惟妙惟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