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乾隆是真的把和珅留给嘉庆吗)

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乾隆是真的把和珅留给嘉庆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4/2/3 2:48:22

你见过教科书级别的表忠心吗?如果没有,接下来请收看和珅的专业表演。

奴才侍奉皇上,只有三个字,不用心。皇上天纵英明、圣虑深远,做奴才的再怎么用心也不及万一,反倒落得个曲解逢迎、事君不诚的结果;还不如干脆废掉心机,执拗了也好,喜欢了也罢,只凭一片忠心侍奉主子。

就像一条狗对待它的主人一样,几曾见过狗对主人用过心?又几曾见过狗对主人不忠心?

和珅的这段话把乾隆说得十分感动,他来很欣赏和珅,前几天会踹他一脚,也是那时候没明白和珅的苦心。

如今他已经知道了,和珅执意要对云南出兵,是想成全他的十大武功,只是这心思不好明说。

和珅跟乾隆发生冲突后,只好请十格格出面说服十五阿哥永琰请战,儿子懂事,乾隆当然高兴。

在知道这主意是和珅出的之后,他才明白和珅的用意,立刻来看望他。

没想到和珅不仅没有诉说自己被误解的委屈,反而拿自己去比忠心的狗,让乾隆很是感动,连说自己那天踢狠了。

要知道一个皇帝说出这样等于认错的话,是多么难得。和珅感动地当场下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皇上如此自责,那就是不让奴才活了。”

乾隆也十分感动:

“和珅哪和珅、和珅,今天一番话,朕更知道了你的忠心,你用不用心来侍奉朕,朕又焉能用心机来待你呢?你我永不相负,做一个君臣千古知遇的榜样。”

这和珅简直是拿了女主的剧本,如果皇后有他一半的情商,也不至于被送回宫了。

永琰要出征了,临行前他看了和珅一眼,似乎在诉说他的感谢。

乾隆亲自赐他一把宝剑,十格格和他兄妹情深,专门来给他送行,把自己的护身符送给了他,希望他此次出征,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继续前进的御舟,很快就停了下来。原来江苏青浦县的河道,突然多了很多石头,御舟搁浅 ,圣驾被阻。

青浦县的县令正是普道昭,当初可是和珅举荐的他,难道他出去当了几年官,就敢胆大包天拦御舟吗?

为了搞清真相,乾隆干脆下船上岸,让侍卫海兰察去查查。结果海兰察嘴就是要把人家活剐了。

乾隆看他这个莽撞样,又派了纪晓岚跟他一起。

两人在青浦县内溜达半天,为什么堵河道?他们没发现;倒是发现青浦县遭了水灾,普道昭拿自己的银子,开了粥厂,救济百姓。

江苏巡抚却当起了甩手掌柜,钱是一分不给,还要找普道昭要粮要税。

气得海兰察直骂他是狗官。两人也对普道昭很是好奇,无巧不成书,普道昭为了躲上门催粮催钱的差官,偷偷从后门溜出衙门,去了茶馆避风头。

二人也跟着进去观察,发现普道昭到了茶馆,只喝最便宜的清茶,二十的点心他都嫌贵。要知道,他当初可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四百两银子的土豪。

纪晓岚还和他的轿夫聊了一会,发现他们全是普道昭的亲戚,是自愿来帮忙的,普道昭是想省下每分钱给粥厂买米。

这时,海兰察才亮出身份,把普道昭带了回去。乾隆听说了他的种种事迹,龙心大悦。他们已经查明,河道的确是普道昭带人堵的,他不是活腻了,而是快被逼死了。

离开了江苏,下一站就是安徽,太后日夜盼着早点上岸,好去安庆看凤桐

。这是最近出了名的祥瑞,梧桐树上的花开得特美,太阳一照,就像凤凰落在梧桐上,因此太后很想去看看。

但是乾隆一想起钱峰以前的行为,就不怎么想去安徽。安徽是个穷省,当初为建万福楼捐银子的时候,安徽巡抚吴之承可没有少捐。

乾隆很怕他也是个贪官,更况钱峰这个铁头娃现在正在六安当知府,他要是有机会见乾隆,哪能不参几本折子吗?

怕什么来什么,钱峰立刻就上了个折子,参的就是吴之承。

说他为了接驾横征暴敛,还花大价钱伪造了凤桐这个祥瑞,让皇上不要来安庆了,还百姓一片安宁。

他这个折子让乾隆犹豫了,他是带着太后出来玩的,总不好到一个省杀一个省吧。要不干脆就不去安徽了呢?

可是不去,又扫了太后的兴,他这一犹豫,御舟就停了几天。吴之承急了,皇上不来,他之前的安排不就白费了吗?

他赶紧让手下拿出两万两给和珅,希望他能帮着说说好话。船停了两天,十格格就在船上憋了两天,她还一心盼着去看凤桐呢。

听到乾隆说起钱峰的折子,去了是扰民,不去是扫兴。她可不会纠结这么多,直言先去看了再说,不去怎么知道真假呢?

乾隆听了她的话有些动心,就先带着十格格、和珅下船散心。他们去了一处茶棚,茶棚里十分热闹,一点没有穷省的样子。

一问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来看凤桐的,再加上听说皇上要来,人就更多了,老板的生意也更好了。

他根本不知道眼前人就是皇上,无意中夸赞乾隆体恤民情,这让乾隆听了心情大好。

老板又说凤桐千年难遇,他也要带老母亲去见识见识,这更是打动了乾隆。

一个小店老板都要让母亲去见识见识,更何况他一个皇帝呢?更要满足老母亲的愿望。

于是乾隆下定决心,要去瞧瞧凤桐,他这一趟去安徽会发生什么呢?吴之承到底是不是贪官呢?

更多文章

  • 杨贵妃身高153体重160斤(历史上她的真实身高体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杨贵妃身高153体重160斤

    杨贵妃,名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事迹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根据史书记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王昭君及貂蝉,不但具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身材都相当苗条,极为符合正常人的审美观点。唯独杨贵妃不同,她体态丰腴,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胖。她到底有多胖呢?关于杨贵妃的身材,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说法一,她

  • 北魏孝文帝是谁的后代(回答准确孝文帝原名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魏孝文帝是谁

    公元469年,一道册封太子的诏令传进平城紫宫。3岁的皇长子由身边的侍从扶着,跌跌撞撞跪下接旨。就在生母李夫人刚露出一丝喜色时,宣读的宫人突然拉长了声音,慢悠悠说道:“太子生母李夫人,赐死。”“子贵,母死。”这是北魏自古以来的传统。太子5岁受父禅位,初登大宝,但不过几年,少年天子刚满10岁时,噩耗便再

  • 东太后慈安为什么输给慈禧(慈安比慈禧太后地位高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太后慈安为什么输给慈禧

    咸丰十一年(1860),清文宗死,遗令懿贵妃之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咸丰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前者称慈安太后即东太后,后者称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瘪太后是个权势欲极强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来。据说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谕一纸,曰:“某如恃子为帝,骄纵

  • 古代梁红玉的丈夫是谁(历史上的梁红玉是怎样一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梁红玉的丈夫是

    梁红玉(1102—1135),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梁红玉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淮安北辰坊人(另一说原籍池州,安徽省贵池县),因家贫战乱流离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

  • 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清朝左都御史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大家应该都是从《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开始认识纪晓岚的。《还珠格格》中的纪晓岚给小燕子和五阿哥等人当老师出对子,我们看到了纪晓岚的渊博学识。当然,大家更多的应该还是通过张国立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认识纪晓岚的。剧中,纪晓岚诙谐幽默,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总是与大贪官和珅作对,最终以捉弄和珅一番收

  •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排名(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 唐明皇又称唐玄宗他叫什么(他的名字是什么称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明皇又称唐玄宗他叫什么

    “天意”有时候是真的很神奇,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皇孙,肩负着大唐朝的未来,但是却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被幽禁在宫门之中。少年丧母,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直到自己长大,被封为临淄王,其中的艰辛估计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最终再次归来,便是王者归来,收获本该属于他的所有。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大唐的朝廷之上,

  • 上海滩名媛严幼韵为什么出轨(严幼韵第一任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严幼韵为什么出轨

    民国时期的上海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这里不仅创造和诞生了很多奇迹,而且一度让上海这个地方变成了寸土寸金,有识之士一定要扎根的地方。在民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殿堂级的人物,上到国家统治者,商界英才,下到名媛淑女,文坛作家。总之都是个顶个的名人。在这儿有一个中国的奇女子,被大家亲切地叫做中国上海的真名媛

  • 朱引梅交了黄金后来怎么样(上交黄金后续晚年生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引梅交了黄金后来怎么样

    1949年7月,湖南省平江县城内,一位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中年妇女迈着急促的步伐来到了平江县委的驻地,手上还拿着一个破旧的包裹。驻地的警卫人员看到她后没有怠慢,笑着问她所来为何,只见这名妇女急切地说道:“我找县委书记,有重要的事要当面告诉他,麻烦这位同志帮忙通知一下。”警卫人员知道平江刚刚解放,县里

  • 清朝为什么山东山西河南不设总督(山东为什么没有总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为什么山东山西河南不设总督

    最近几年,“清宫剧”可谓层出不穷,大部分观众对“总督”这个词都不会陌生。 总督制度创始于明代,完善成型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级别的地方军政官员,辖区都在一至三省。总督品级与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等,位高权重,个个可谓手握一方重权的封疆大吏。然而我们仔细观察清代历史,却发现在中原地区的山东、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