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不能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后来回国了吗)

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不能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后来回国了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392 更新时间:2024/1/22 10:27:52

《特赦1959》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黄维等人都认为,如果美军能够击败志愿军,就会乘势进入中国境内,在台湾的国军也会反攻大陆。

他们就有机会重新为蒋政权效力,所以黄维等人非兴奋。而杜聿明冷的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是对外战争,我希望中国能赢。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虽然国共两军在国内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在面对对外战争的时候,究竟站在哪一边。

就是看一个人究竟是把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还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和团体的利益之上。

黄维这时候表现出的是他对蒋政权的忠诚,而杜聿明则是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忠诚。

杜聿明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他在率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抵抗日寇时的种种遭遇。

不仅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远征军被日军击败,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对中国远征军的种种刁难和挖坑。因此,杜聿明在回忆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一中总结为四个字,丧师辱国。

远征军原定所辖部队甚多,以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时任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

但是在入缅时,第五军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入缅,而杜聿明在部队出动之前提前进入缅甸勘察道路情况时遭遇车祸,差一点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远征军部队进入缅甸后,各部队长官见到杜聿明时,他的头上还缠满了纱布,只留下耳眼口鼻留在外面。

英国人从一开始就给中国远征军挖坑。在远征军入缅时,原定由英国人提供装备和弹药,粮秣,油料,提供空中掩护,并且利用英国人在缅甸控制着的铁路和公路进行运输,车辆也由英国提供。

但在部队开始入缅后,英国人已经开始从缅甸撤离,所以运输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导致入缅的第五军先头二百师已经到达同古,新编二十二师才到曼德勒,而九十六师尚未出国境线,最后只能由二百师在同古苦战,等待后续部队逐步到达。

在作战时,英军更加坑爹。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应该由英军在西线停止撤退,抵抗日军,中国远征军在分别在中路和东线顶住日军的进攻。

等到远征军后续部队到达之后,再进行反攻,将日军反包围,赶在日军后援部队到达之前,就将日军十八师团和三十三师团聚而歼之。

但是英国人只是嘴上答应,压根没打算和远征军配合作战,只是利用远征军在同古抵抗日军,来掩护自己印度撤退。

因此,在二百师在同古浴血奋战,抵抗日军进攻时,英国人不但没有提供空中掩护,也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提供充足的粮弹物资,宁可把物资直接留给日军,也不愿意足额足量的交给远征军。

由于行军在西路根本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就直接撤退了,而东路第六军和六十六军又未能阻止日军,日军迅速沿着滇缅边境北上,切断了远征军的回国道路。

最后导致在同古的二百师,新编二十二师和新编三十八师实际上陷入被日军包围的境地。

杜聿明还不死心,又和史迪威商量,准备在平满纳与日军进行会战。

杜聿明的计划是由最后入缅的九十六师先在平满纳构筑坚固工事,在前线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逐步撤退到平满纳。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后,待日军攻势顿挫,再由已经完成整顿和补充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从两翼反攻,将日军包围歼灭。但在英军不断撤退,而远征军的后路又被日军切断之后,只能下令突围回国。

而在回国的时候,又因为日军击溃第六军和六十六军,英国人又直接撤走了,而且连远征军的粮食物资也不再提供了,所以杜聿明只能率领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翻越野人山回国。

九十六师则先行向北翻越野人山,又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回到国内。

杜聿明率领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历经九死一生,不仅要随时准备应付日军追击,还要对付野人山中的各种蚂蝗,蚊子,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疟疾,昏迷了三天,几乎丧命。

正是因为有如此惨痛的出国作战的经验,对英国这种所谓的盟国的坑爹嘴脸深有体会。

深知帝国主义列强从来没有把中国当成平等的盟友,所以才会在事关国家尊严和利益的问题上,会毫不犹豫的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也才会为志愿军在出国作战中的优异表现而感到异常兴奋。

同样的,曾经担任过滇西远征军总司令的希濂也有类似的感受,而曾经留学国外的黄维反而表现得没有什么中国人感。

更多文章

  • 陶渊明被称为什么称号(他被称为什么之祖什么之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陶渊明被称为什么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

  • 平阳公主的三个丈夫都是列侯(为何最后和卫青合葬)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平阳公主的三个丈夫

    平阳公主,汉景帝嫡长女,与汉武帝一母同胞,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其中前两次婚姻,她都嫁给了功臣的后代,第三次婚姻则是与大名鼎鼎的抗击匈奴名将卫青结合。那么问题来了,一生有过三任丈夫的平阳公主到底与哪一位丈夫存在真爱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平阳公主的三任丈夫都是谁吧。古代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因此

  • 吐鲁番坎儿井干涸的原因(坎儿井被大量废弃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吐鲁番坎儿井干涸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那么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是怎样运行的?吐鲁番盆地年降雨量只有16mm,而年蒸发量却有3000mm,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地方。幸运的是,盆地周围有很多高山,气温升高时,山上的冰雪就会融化成水流下来

  • 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并在商鞅的提议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自西周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并通过《垦草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可如此一来,不就相当于损失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吗?其实不然,因为在秦孝公的眼中,秦国扩张领土的难度太大,又迫切需要富强,而“井田制”又

  • 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抗日战争日军为什么打不进陕西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

    说到陕西,我们自然就想到关中。作为中国历代以来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关中几乎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多次成为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同时,它也是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比如汉朝和唐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顾名思义,就是处于关隘的中间。准确来说,关中就是指整块平原位于四座关隘之中,这四座关隘分别是

  •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刘邦杀了开国功臣樊哙直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为什么杀樊哙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是小混混出身。后来能在楚汉相争中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所立功劳自然最大,但樊哙、周勃等人功劳也不小。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那刘邦能不能撑得过楚汉相争还得两说。刘邦建立汉朝后,杀害韩信大家都能理解。毕竟韩

  •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赵匡胤为什么在陈桥发动起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图片来自网络古代帝王一出生啊,那就是天生异象,赵匡胤像是红光满屋,奇香弥漫,这个呢,跟其他帝王相比,感觉有点次。像刘邦呢,真龙上身,朱元璋是遍地红光四射。可能从那时候起就注定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吧。赵匡胤小时候碰到一个老和尚,说你去北方会有奇遇啊,赵匡胤只去了,当时的政权是后汉,他投靠到后汉大将郭威的手

  • 佟国维和隆科多什么关系(隆科多为什么叫佟国维为六叔)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佟国维和隆科多什么关系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剧中,隆科多的前半生是一个八旗纨绔子弟,被康熙帝冷落了几十年,曾在刑部监狱担任过牢头,直到一废太子后才被委任为九门提督。不过这只是影视镜头下的隆科多,好看但并不符合历史实情。实际上《雍正王朝》中关于隆科多以及佟国维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清楚,更没有交

  • 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和珅和刘墉哪个官大)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爆红之前观众们的心目中获得“和珅死敌”这个光荣称号的人应该是刘墉。说到刘墉可能还有读者朋友不太熟悉,但只要一提“刘罗锅”、“罗锅子”可能您会一拍大腿:原来就是他啊!文学作品中关于刘罗锅智斗和珅的故事不少,比如刘宝瑞先生著名的单口相声《官场斗》、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

  • 位面之子什么意思(是谁提出位面之子的这个概念)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位面之子什么意思

    刘秀像汉光武帝刘秀,很多人都称他为位面之子,意思就是天选之子。刘秀的一生简直就是开挂的一生,早在刘秀尚且未出生之际就开了人生的第一个挂,那就是让别人代替他送命。王莽篡汉后得到一个预言,就是说日后一个叫刘秀的会代替他,于是王莽下令让亲信在全国秘密搜捕叫刘秀的人。偏偏京城有一个精通周易八卦的刘氏宗室叫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