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实历史(清太祖皇太极在位多少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实历史(清太祖皇太极在位多少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13 更新时间:2024/1/16 9:03:53

爱新觉罗家族从盛起到衰落,其中的每一段历史无一不让人感叹,无一不让人引发思考。

要说爱新觉罗家族盛起的时候,那必定得从努尔哈赤说起,不过努尔哈赤只是为爱新觉罗家族史开了一个良好的头,而真正为后来统一全中国做出了非常之伟大贡献的就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的诸多位皇子中,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骁勇善战,骑射俱佳,组织与管理能力皆优,不管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的能力都非常强,远胜努尔哈赤的其他皇子。

一、军事上

(1)努尔哈赤在位时期

在研究清朝皇帝的相关文章中,有作者提到:“从古至今,强壮的女真人一直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这种别称的缘由不得不和“放牧”、“狩猎”这两个词相挂钩,在女真族,骑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本领。

因而才锻造出一个喜欢研习骑射技术,骑射猎俱佳、能文能武的优秀军事才子——皇太极。骑射技术也为他后来征战沙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提高了征战的成功率。

《清时期太宗皇太极在战争中成长》一文中,作者提及皇太极在军事方面初露锋芒:

万历四十年九月二十九日,努尔哈赤携大子褚英、次子代善和第八子皇太极征战乌拉部,年富力强的皇太子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手执兵刃,勇猛杀敌,大胜乌拉部,成功为父夺得乌拉地域。

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身上背着战功的皇太极成为了正白旗的贝勒爷,也是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四大显赫贝勒中的其中一个贝勒。

有了“贝勒爷”这个称号,皇太极在军务上有了更多的权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展露头角。有了随父征战的经验,皇太极在军务会议上都有自己的想法。

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决心对外公告要与朝廷对抗,颁布“七大恨”,言:“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努尔哈赤以“害我祖父”、“助叶赫攻建州”、“偏袒叶赫”、“驱逐女真”等理由向明开战。

但是要怎么开始对明朝下手?在努尔哈赤思索之时,皇太极便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想法,那就是先打抚顺。

抚顺作为后金开拓疆土的重要据点,必须要先拿下来,况且抚顺即将开马市,会有很多商人涌入城内,只需携几十余兵冒充商人,将抚顺城搅得人仰马翻之时,父汗便可携千骑攻入抚顺城,到时候,抚顺就是后金的。

努尔哈赤在听了皇太极的妙策之后,大赞皇太极,接受了皇太极的想法,并完善了皇太极的妙策,他想,抚顺有后援据点,如果单单出兵攻打抚顺,极有可能会被抚顺后援围剿。

于是便派出色将领攻打抚顺的支援点马根单和东洲,到那时,城内乱成一团,又没有后援,这仗打下来,抚顺就是后金的。

果然,皇太极的妙策在努尔哈赤的完善下,成功破了抚顺城,并擒住了明朝抚顺将领李永芳,使李永芳降归后金,成为了后金的又一得力助手。从这一仗便可知,皇太极不仅极具军事头脑,还有着奇思妙想。

(2)皇太极在位时期

努尔哈赤粗心大意,小瞧了敌人袁崇焕,致使自己在宁远之战中身负重伤,而宁远之战的失败也意味着皇太极在位时期的到来。

在宁远之战后,皇太极意识到了袁崇焕的全新大炮的威力,主动向袁崇焕提出了和平和友好合作的想法,但是袁崇焕并没有答应,新官上任三把火,极欲替父完成使命的皇太极接连派出兵马与袁崇焕的明军相抗。

但是几场仗打下来,依旧没有对袁崇焕造成极大的威胁,反而自己伤亡惨重,就连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也在这场战役中身负重伤。

于是,皇太极便下决心,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袁崇焕身上,毕竟在武器方面没有袁崇焕那么强大,所以皇太极便盯上了另一个目标——蒙古。

皇太极早前对蒙古有一定的了解,他想,能不动干戈就不动干戈,毕竟和袁崇焕的几场战役已经致使自己的军队伤亡惨重,所以便向蒙古提出联盟的想法以壮大自己的兵力,还能在攻打明军之时免除后顾之忧。

对于皇太极的联盟想法,蒙古各部各执己见,有的愿意归顺皇太极,而有的则态度强硬,对此,皇太极发出狠话,若不联盟归顺,只能用武力解决。

这话确实奏效,毕竟后金实力不可小觑,这使得蒙古其他态度强硬的部落都有了想要联盟归顺的想法。这种求盟方式为后期后金大军攻克北京、进入山海关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据《爱新觉罗家家族史》记载:1629年十月,皇太极领八旗军队攻打明军,拿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城。为后期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上

皇太极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很强。在他七岁的时候便开始主持家务,在财务管理方面打理得有条不紊,这也就充分说明了皇太极是一个有理智、条理性很强的人。

在他继位之后,皇太极总感觉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毕竟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共治国政”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突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宝座地位,而是让贝勒和军队将领直接拥有领兵权。

万一哪天有哪个兄弟想不开想争夺皇位,那将会是一场灾难。为了削弱各兄弟的军事政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皇太极做了这几件事:

(1)首先,扩大八旗八大臣的权力,让八旗八大臣都能够有权力和各大贝勒共议政治事务和军事事务,而且各大贝勒在领兵出师之前必须要在相应的部门令旗,而八大臣则有权力督察各大贝勒的领旗情况。

如此,八旗八大臣和各大贝勒不仅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还比各大贝勒多了一项权利,那就是上行下督。

而这些大臣最后效忠的都只有一个人,那便是皇太极,也就是说,皇太极这样做,直接就削弱了各大贝勒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加强了自己的皇权,更呈现出了皇太极想要牢牢把所有政务和军务都揽在自己身上的趋势。

(2)其次,在《爱新觉罗家族史》这一书中,作者记载:1629年正月,皇太极凭“担心贝勒操劳过度”为由,对贝勒执掌朝中一切重要事务的旧习进行了革新,并用多名小贝勒代替他们的工作。

诸多位小贝勒年纪尚浅,资历不深,有许多事情都必须得听皇太极的嘱咐才能去做,也就是说,皇太极是利用小贝勒来削弱大贝勒的权力。

对于皇太极这种表象的好意,各大贝勒也不能说什么,只好默认服从。这就为皇太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保障。

(3)而后,皇太极参考了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建立了六部。让各大贝勒分别管理一个部门。

历史有记:多尔衮——吏部,德格类——户部,萨哈廉——礼部,岳讬——兵部,济尔哈朗——刑部,阿巴泰——工部。六部的创设直接排斥了各大贝勒对政权的把控,让贝勒与皇太极直接变成了君臣隶属关系。

以上三个循序渐进的强权措施对后期的清朝政治、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更有利于推动全国的统一。

三、文化上

教育方面:在皇太极的眼中,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异常重要,只有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才能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安定。

1632年,皇太极在文教上规定:“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虽然只是令宗室读书,但是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民族方面:对于汉族、满族和蒙古族的矛盾,皇太极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满汉可以是一家人,所以他举办了考试以招收有能力的新官员,此次考核不仅招聘了满族和蒙古族人士,还招聘了汉族人士,总共200余人。

此外,皇太极自小就酷爱研究汉族的文学,于是便命写书先生把汉族的语言翻译成满语,更把满语翻译成汉语,以便百姓和大臣研读探讨,共同推进汉满文化,皇太极更通过《满汉别居令》向公众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从而缓解了民族矛盾。

皇太极的治国之理没有“刚愎自用”四个字,而是善用人才,提拔有潜力的可用之人,在文化上更是求同存异,渴望民族文化大融合。

种种治理措施确实对清后代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更为统一全中国作出了卓越而又深远的贡献。


更多文章

  • 晋朝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晋朝名声不好没有留下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朝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二十个朝代的变迁,但真正做到大一统的却在少数,历朝历代中有这样一个朝代,虽然它完成了乱世之后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但却总是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当中。说到这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起到底是谁,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朝代——晋朝。说起晋朝的历史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大部分人

  • 历史上赵匡胤有几个儿子(宋太祖儿子都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有几个儿子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终年五十岁。赵匡胤死后,皇位由其弟弟赵光义继承,是为宋太宗。赵匡胤画像历史上关于赵匡胤为什么把皇位传位弟弟,而不传给自己儿子的说法有很多。由于这个话题超出了本文的范畴,所以这里就不进行详细说明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查找“金匮之盟”和“烛影

  • 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不能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后来回国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不能回国

    《特赦1959》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黄维等人都认为,如果美军能够击败志愿军,就会乘势进入中国境内,在台湾的国军也会反攻大陆。他们就有机会重新为蒋政权效力,所以黄维等人非常兴奋。而杜聿明则冷冷的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是对外战争,我希望中国能赢。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虽

  • 陶渊明被称为什么称号(他被称为什么之祖什么之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陶渊明被称为什么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

  • 平阳公主的三个丈夫都是列侯(为何最后和卫青合葬)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平阳公主的三个丈夫

    平阳公主,汉景帝嫡长女,与汉武帝一母同胞,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其中前两次婚姻,她都嫁给了功臣的后代,第三次婚姻则是与大名鼎鼎的抗击匈奴名将卫青结合。那么问题来了,一生有过三任丈夫的平阳公主到底与哪一位丈夫存在真爱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平阳公主的三任丈夫都是谁吧。古代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因此

  • 吐鲁番坎儿井干涸的原因(坎儿井被大量废弃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吐鲁番坎儿井干涸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那么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是怎样运行的?吐鲁番盆地年降雨量只有16mm,而年蒸发量却有3000mm,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地方。幸运的是,盆地周围有很多高山,气温升高时,山上的冰雪就会融化成水流下来

  • 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并在商鞅的提议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自西周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并通过《垦草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可如此一来,不就相当于损失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吗?其实不然,因为在秦孝公的眼中,秦国扩张领土的难度太大,又迫切需要富强,而“井田制”又

  • 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抗日战争日军为什么打不进陕西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日军为何攻不下潼关

    说到陕西,我们自然就想到关中。作为中国历代以来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关中几乎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多次成为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同时,它也是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比如汉朝和唐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顾名思义,就是处于关隘的中间。准确来说,关中就是指整块平原位于四座关隘之中,这四座关隘分别是

  •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刘邦杀了开国功臣樊哙直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为什么杀樊哙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是小混混出身。后来能在楚汉相争中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所立功劳自然最大,但樊哙、周勃等人功劳也不小。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那刘邦能不能撑得过楚汉相争还得两说。刘邦建立汉朝后,杀害韩信大家都能理解。毕竟韩

  •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赵匡胤为什么在陈桥发动起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图片来自网络古代帝王一出生啊,那就是天生异象,赵匡胤像是红光满屋,奇香弥漫,这个呢,跟其他帝王相比,感觉有点次。像刘邦呢,真龙上身,朱元璋是遍地红光四射。可能从那时候起就注定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吧。赵匡胤小时候碰到一个老和尚,说你去北方会有奇遇啊,赵匡胤只去了,当时的政权是后汉,他投靠到后汉大将郭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