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揭秘历史上慈禧太后秘密生活(真实慈禧做了哪些事情)

揭秘历史上慈禧太后秘密生活(真实慈禧做了哪些事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3 更新时间:2024/1/15 14:20:11

其实对于昂贵物品的喜爱并不没什么对错可谈,但是当欲望超过自己的能力就会走上歧途,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很穷的人还要奢侈品会引发社会争议。

如今包包、名表是大家众星捧月的奢侈品,在古代黄金、翡翠、玉石就是当时人眼中的奢侈品,比如慈禧太后对翡翠就爱不释手

不过人们肯定疑惑,慈禧太后可是当时的头一号大人物,她想要什么也有实力得到。

再说了,历史上喜欢收藏宝物的名门望族也不在少数,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即使像慈禧太后这样的人物也应该克制欲望,否则也会面临危机。

不顾国力也要拿下爱宝

认为慈禧太后足够有实力收购自己喜欢物品的想法,其实很有问题,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我们就知道那时候的清朝已经危机四伏。

作为一个朝的统治者在这种关键时刻还不想着如挽救,反倒去不惜动用钱财购买自己喜欢的宝物,怎么能算是正行为呢。

慈禧太后做的众所周知的荒唐事就是在甲午海战前夕,还动用国库大办生日宴席,使得开战时清军的炮弹因为资金不足都是不合格的。

但慈禧太后不惜用五百万两银子买下翡翠西瓜的事便比较隐秘,慈禧太后的奇珍异宝之中她最爱的非翡翠莫属。

那时候慈禧太后的吃穿用度恨不得都用翡翠制品,我们如今再去看她的画像,很多张中她头上带的、手上带的、耳朵上带的基本都是翡翠制的饰品。

即使这样,慈禧太后还是不满足,她还命人在全国上下到处搜寻翡翠宝物。

没想到还真让她找到了,就是那翡翠西瓜。

这件宝物可谓惊为天人,翡翠的碧绿不说还如西瓜般圆润,慈禧太后一看到就爱不释手,当即便决定必须拿下,必须归她所有。

这一等一的宝物不便宜,竟然价值五百万两银子,但慈禧太后既然看中了,就必然会不惜一切将它收归囊中。

可当时的清朝已经处于积贫积弱的情景,但慈禧太后才不管这些,她只管自己开心。

我们无法估计五百万两银子够多少普通百姓一月的吃穿用度,可是我们能看到处于统治阶级的慈禧太后就可以不顾百姓的生存境况,只管自己快乐。

其实到如今每当我们在消费奢侈品时我应该多想想,朴素生活对整个社会良性循环更加有意义。

另一件宝物

除了翡翠西瓜外慈禧太后还有一件真正整日拿在手里的宝物,那就是张之洞送给她的伏魔棒。

这只伏魔棒也是翡翠制成,而且上边的花纹雕刻也精美绝伦,这伏魔棒没有翡翠西瓜体积大,慈禧太后拿在手里大小正好。

她在睡觉的时候也抱在怀里,因为传说这伏魔棒有安神养颜的功效,对此,慈禧太后深信不疑。

也不知是当时的太医忽悠她还是真的,太医说慈禧太后脸上没有明显皱纹都是亏了有翡翠在身边养颜。

可能确实也有一定原因,毕竟翡翠这样的宝物对人的身体肯定是有良好功效的,但明不明显运用究竟有多大,我们还无从考究。

可以确定的是慈禧太后有了翡翠宝物后就可以安心了。

慈禧太后守寡48年,她身边没有可以深信的亲生孩子,而她一个女人在这朝廷上与众多狡诈的官员争斗,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任何人都得有一个依靠、心安的点,否则很有可能走崩溃,很可能那时收藏宝物就是能让慈禧太后安静的事情,让她在激烈争斗的朝野上获取一些安慰。

死后都要带入棺材

为了保护住这些宝物,慈禧太后也是费尽了心思,那只伏魔棒可以整日带在身边,但翡翠西瓜体积较大肯定是不能随身携带的。

所以慈禧太后思来想去到底怎么保护翡翠西瓜不被人盗走,她一开始是派人日夜守护。

但众所周知人心最不可靠,慈禧太后生性多疑,自然也是不放心的。

随后她就命人打造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锁子,钥匙插入锁孔之后,必须要向左转五圈才能打开,这样慈禧太后才算放心。

可是人终究是要死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那她的宝物岂不是终究有一天会归他人所有。

慈禧太后一想到这里就受不了,她早早给身边侍从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当她寿终正寝后这些宝物全部都要陪葬。

没错,她就是连死都要带上她的宝物,后来慈禧太后驾崩后陪葬的宝物可以说价值连城,这两个翡翠珍宝更是在内。

可是随着时代更迭,慈禧太后的统治自然会被推翻,当慈禧太后入葬20多年后,她的墓穴被盗,其中的奇珍异宝全部都被盗走。

如今流落到何方还是一个未解之谜,那两个翡翠珍宝也更是不知所踪了,慈禧太后费尽心思守护的宝物就这样随意被人偷走,她的不肯放下最终都随风散去。

结语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相当重要,自己看重的东西非常重要,一定要得到这些东西,自己也一定要留下些什么痕迹才肯罢休,这种思维其实是很自傲很自私的。

从时空的角度来看,浩瀚的时间长河没有什么不是暂时的。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在当今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失败的统治者罢了,更何况普通的我们呢。

所以,与其追求那些物质上的东西,倒不如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更多文章

  • 鳌拜害怕多尔衮吗(历史上鳌拜能和多尔衮抗衡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鳌拜害怕多尔衮吗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

  • 电视剧人世间冯玥大结局是什么(原著人世间冯玥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世间冯玥大结局是什么

    在《人世间》原著中很多人物的大结局都很悲惨,而电视剧却做了很大的改编,相对于原著的压抑和揪心的来说,电视剧呈现的就更加的人性化,也算是给了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一、原著周秉义胃癌去世,郝冬梅改嫁,剧中周秉义战胜病魔与郝冬梅白头偕老周秉义自从被调到北京做领导后,对工作兢兢业业,老百姓也都看在眼里,但是秉

  • 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介绍技能本领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

    葫芦七兄弟,各个身怀绝技,大娃头大,二娃会偷看偷听,三娃硬,四娃五娃冰火两重天,六娃隐身为所欲为,七娃可以把东西带回家……那么七兄弟究竟谁最强呢,下面来看漫痴带来的对比。说到葫芦娃,这个传奇般的七兄弟,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技能,同时结合着中国神话中的元素,让他们的技能能够被大众传统观念所接受。大娃(红

  • 电视剧人世间各人物结局(原著人世间主要人物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人世间各人物结局

    电视剧《人世间》的结局,相较于原著小说而言,更加人性化一些,原著小说中的那些好人,最后的下场都让人揪心.但是坏人反而可以永远幸福,这样不公平的结局,虽然很反映现实,但是也不是观众们愿意看到的现象。大家还是宁愿看到,比较公平客观的一面,而剧版的结局,就恰恰符合了这一点,看来导演更懂观众的心情。周秉昆和

  •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大明朝崇祯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皇帝是昏君吗

    到北京旅游,有个地方常常被游客错过,它就是故宫博物院对面的景山公园,很多人在没有到北京之前,以为它是故宫的一部分,实际上在故宫博物院之外。这个公园最大的标签是崇祯自缢处,因为历史课本里提过,很多从来没有到过北京的人也有印象。景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明清时期的北京中轴线从这里穿过,城市中心点就

  • 菩提老祖和如来谁厉害(孙悟空师傅菩提和如来佛祖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菩提老祖和如来谁厉害

    如果说如来更厉害,但菩提祖师在他鼻子下授徒,他竟然不知道,还给众学生讲课时称“西牛贺洲无上真”。菩提祖师只教了孙悟空三年本领,就把天庭闹得天翻地覆,所以,还是菩提祖师厉害。如果说菩提祖师厉害,为何孙悟空始终翻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如来一个巴掌,就把孙悟空扇在五行山下去了。作为猴子的师父,怎么不出来帮他

  •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朱棣真的杀了方孝孺十族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

    《大明风华》开篇未久,就是靖难之役。一会,方孝孺被带到,朱棣鞠躬打拱,说方先生,多多拜托你,帮我拟一篇登基的诏文,安天下人之心。金山银山,高官厚禄,就在先生笔下。在之后的剧情中,方孝孺一共只讲了三句话——不孝子朱棣,谋权篡位——被踢倒在地,威胁灭九族,他咬牙切齿地吼道——你就算诛了我的十族又如何?然

  • 娴妃七盏灯是哪七个人(延禧攻略娴妃的七盏灯是指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娴妃七盏灯是哪七个人

    娴妃勒死嘉嫔的那场戏,余诗曼的演技大受赞赏,但在看的爽快之余,我们也发现娴妃这个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的娴妃是个非常清高的人,不仅不被人拉拢参与宫斗,行事作风的口碑也成为佳话,可也正是因为她的固执,在弟弟和父亲落难的时候,不愿磨灭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形象,冷酷的拒绝帮忙,最后导致家破人亡,从此也就走

  • 镇魂街官方实力排行榜(镇魂街里谁最强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镇魂街官方实力排行

    《镇魂街》在国漫迷们的心中是一部具有非常高人气的作品,新颖的剧情和守护灵的设定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剧中的三国武将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而其实最令大家关注的就是各位角色的战力和守护灵身份了,如今《镇魂街》已经更新到了二百四十八章,大部分主要人物的守护灵与战力已经很清晰的展现了出来。

  • 明朝历史是清朝虚构的么(明朝那些事历史属实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历史是清朝虚构的么

    俗话说“成王败寇”,王朝鼎革代表着“天命”与“正统”的转移,失败者则成为“失天命”的无道者。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为凸显大清文治天下的决心以及取明而代之的正当性,开展了编著《明史》的浩大工程,耗时94年,直到乾隆朝才最终定稿。但就是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在记载万历朝鲜战争时却不顾史家之德,对大明将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