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首辅和丞相哪个大(首辅与宰相是什么关系,哪个权利大)

首辅和丞相哪个大(首辅与宰相是什么关系,哪个权利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461 更新时间:2024/1/22 12:52:25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为了稳住朱家的宝座,想破了脑袋。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利,使皇权高度集中,也为了防止再出现权臣一家独大的局面,朱元璋下令废掉了丞相制度。从明朝以后,丞相这个官职在历史中彻底消失了。

虽然没有了丞相,但丞相该做的事情总要有人做,在这种背景下,内阁制开始发展起来。

在开始的时候,内阁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政治顾问,不具有实权。到后来,内阁首辅却成了和丞相一样的存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少人形容大明王朝这一步棋下错了,因为丞相和内阁首辅的作用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一、皇权高度集中的衍生物

01.皇帝事务繁多,需要帮手协助

在朱元璋废掉丞相以后,各种杂七杂八的政务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据史料记载:“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礼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一个人要处理几千件事,就是铁打的人也吃不消。所以,必须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为皇帝辅助内政,下头递上来的奏折,由内阁进行筛选,一些繁杂的小事物就由内阁大臣代为处理,情况紧急的才会呈现到皇帝那里。

在最开始的时候,内阁大臣只是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这种情况从朱棣上位以后发生了改变,明成祖朱棣十分看重内阁大臣的综合素质,在拟定圣旨和颁布政令前,朱棣常常会询问内阁众臣的意见。当时能进入内阁的臣子,大都被朱棣赏识的重臣,可以说仕途一片光明。

02.稀释丞相权力,高度集中皇权

在明朝以前,丞相的位置和官职是很高的。从秦朝起,到宋朝终,历朝历代都出了很多名相,像助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李斯,敢于谏言的魏征等等,他们都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名相就会有奸相,像杨国忠之辈的谗臣也是不少的。为了加强皇权的高度集中,也为了稀释和削弱丞相的权力,内阁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皇帝对内阁享有绝对的制裁权,当时的内阁成员名单几乎都是皇帝一人决定的,他对内阁成员的去留拥有绝对的掌控权,既能一票肯定,也能一票否定。

03.内阁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不被外界承认

在明朝,除了内阁,还设有六部。六部的存在就是为了和内阁相互制衡的,他们都是直接由皇帝掌管,相当于皇帝分权的两个工具

皇帝给予的权利是有限的,一块蛋糕就这么多,到底谁能分到更多的部分呢?为了这个答案,内阁和六部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这两个机构来回PK,你争我夺,倒也打了个平手。从明朝万历年间内阁权力高于六部,张居正成功守住内阁首辅之位,到明朝末期,六部明显占上风。

内阁与六部的斗争一直是不分上下的。但可悲的是,不论是内阁还是六部,他们都只是君权政治斗争的工具人,就连地位也没有,在外界看来,都是没有“名分”的机构。

到了后期,这两个机构还被东西厂和宦官钻了空子,抢走了皇帝的宠爱与信任。

二、权同丞相,却无丞相的权力,工作难以开展

01.有名无实,没有真正的丞相权力

在明朝,内阁并没有真正的监督权和行政权。根据史料来看:“六部奏准,备事由送内阁请敕书。未有不由六部内阁自出敕 者。”

在明朝官员的日常工作和运作中,内阁只是一个“中间商”和“二贩子”,它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

而当时的行政权在哪个部门手里呢?在它的“死对头”六部手里,当时所有的行政事务,都被六部牢牢攥在手里,内阁能做的只是草诏

六部并不单指一个部门,它是当时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部门的总称。六部的权力很大,掌管的事物和范围也很宽,上到官员的升职、晋升,下到祭祀的礼乐文化,都由六部掌管。

比起拥有实权的六部,内阁的权利就少的可怜了,虽然内阁的名号听着唬人,但知道明史的都懂,内阁就是个“纸老虎”,一点攻击力也没有。虽然担着丞相的名义,干着丞相的事儿,却并没有丞相的权利。

当时明朝皇帝只给了内阁口头上的职务,却没有真正放权给内阁。这就导致了内阁在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中遇到不少困难,有不少官员常常不服阁臣,时不时上书抵制阁臣

“直文渊阁,入内阁预机务……不得专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从当时的情形可以看出,内阁与六部的斗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内阁因为没有实权,总被六部压着一头。而六部向皇帝奏的政务和事情,虽然是要通过内阁呈递,但内容却是保密的,内阁是没有丝毫的知情权的。

这与之前的丞相制度是差别很大的,在之前,丞相几乎可以说是皇帝的“代理官”,拥有绝对的行政处决权。

百官递上来的奏折,都是先过丞相的手,有些政务丞相甚至可以不禀报皇帝,自行下文处理。到了明朝的内阁,他们的作用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只有草拟诏令一件事,“内阁之职……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内阁是不能擅自干预草拟诏令之外的事务的,这个就很尴尬了

与内阁相反,六部则是行“丞相”之职无丞相之名。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想要呈奏折,都是交递到六部去的,待六部做好统一的审批与规划之后,再借由内阁之手送给皇帝。

02.受六部压制,权力看着很大实则有限

内阁在明朝的主要作用是“票拟”,而六部的主要作用是“批红”,内阁与六部都是明朝运行政治流程中的一环,也有步骤和先后顺序之分

首先是六部将奏折进行“批红”,这些奏折才能送到内阁进行“票拟”,如果没有“批红”这道程序,单单只有内阁的“票拟”是不作数。

所有政令的推广实施,都需要“批红”,“批红”的存在就相当于今天的公章,只有盖章以后文件才能生效,否则就只是一纸空文。很多诏令,如果没有六部的“批红”,那么那一道诏令就是无效的。

与六部相比,当时的内阁是个比较“憋屈”的存在,它就是夹在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夹心饼干,两头都不是人。为啥这么说呢?

还是因为内阁的权力有限,内阁的阁臣对政事只有提建议和意见的权利,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意见可以提,听不听就不由内阁说的算了。

在大事上肯定是皇帝拍板,这点毋庸置疑,在一些小事上则是由六部来做决策的。对于内阁的尴尬地位,在《明史》里也有所描述:“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转归之寺人。

03.仅起辅助作用,没有形成固定的下属机构

很多人好奇,内阁的大臣们都是在哪里办公的呢?在明朝,内阁有两个办公场所,一个是诰敕房,另一个是制敕房。当时,内阁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下属机构,就连内阁的成员,也是从各个部门挑选而来的

当时内阁的用人标准主要是倾向于誊写能力强、书写速度快的大臣,这些大臣一旦被选中后,就会分到内阁中的中书科,变成中书舍人,再分配到诰、制二房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内阁有自己专属的下属机构。

事实上,中书舍人的升迁和提拔也不归内阁管,他们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

中书舍人这个官职最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明朝之前,中书舍人也是负责诏书的起草,但那时候的中书舍人权力是比较大的,在一些事务上甚至拥有决定权。

而明朝的中书舍人则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秘书,是内阁的辅助者。

三、结语

明朝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其实翻看整个明史,就会发现,不管是内阁、六部,还是后来的东厂西厂,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为皇权服务的。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有且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皇帝。历代帝王之所以能稳坐那把龙椅,靠的就是权谋之术。

作为皇帝,最擅长的就是玩弄人心和权术,内阁大臣与六部在明面上看似谁输谁赢,谁的权力更大一目了然,其实不然,最终他们互相斗争的结果,就是权力受到分权与制衡,互相牵制对方,而皇帝才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那个人

内阁这种政治制度在明朝能够实施,是因为明朝的大环境相对稳定,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内阁这种制度是走不远的。

更多文章

  • 乾隆乌拉那拉氏皇后故事(历史上乌拉那拉氏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乌拉那拉氏皇后

    乾隆皇帝在富察皇后死后写了一百多首诗来悼念亡妻,这样的深情让人们以为乾隆皇帝是一个很爱自己妻子的人。但往往现实与想象背道而驰,作为乾隆的第二任妻子乌拉那拉氏皇后不仅生前没得到什么关爱,在死后还被抹去了生活痕迹,不能下葬皇陵,不能设立牌位。要说这乾隆深情是真深情,但绝情起来也是真要命,那为何与富察皇后

  • 千牛卫大将军和刺史哪个大(唐朝千牛卫大将军是几品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千牛卫大将军和刺史哪个大

    很多人都看过梁冠华、张子健主演的《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尤其是那句“元芳,你怎么看?”更是成为了网络热词。那你知道武则天封李元芳为“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是什么官职么?为什么李元芳如此自豪?检校千牛卫又是什么意思?首先这肯定是个大将军,那检校千牛卫是什么呢?这得分开来看,检校和千牛卫。 卫是卫兵

  • 聂兴为什么救朱瞻基(大明风华朱瞻基跟聂兴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聂兴为什么救朱瞻基

    朱瞻基,大明王朝的一个宠儿。身为一位皇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比百媚千娇的杨玉环还要得意。就连他的父亲朱高炽,也是借了这个儿子的光,才顺利登基大宝。因为朱高炽的身材实在太差,身体又有一点残疾,如果没有朱瞻基的缘故,朱棣很可能把皇位就传给了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了,毕竟朱高煦身材挺拔,有帝王之相。在朱棣起事

  • 水浒传有几个版本的电视剧(水浒传一共拍了几个版本)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水浒传有几个版本

    水浒就是经典,但凡是经典,就会不断被人翻拍,甚至不断被人改编,因为知名,因为是大IP,所以根本不担心观众不熟悉。对于我们来说,水浒太熟悉了,武松也好,林冲也罢,黑黑的李逵,粗糙的鲁智深,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甚至在水浒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意恩仇,抒发自己内心的在现实中不能抒发的东西。当然,水浒

  • 朱元璋为何杀朱文正(明朝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为何杀朱文正

    说起大都督,很多读者都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明朝开国功臣里也有一位大都督,他和朱元璋血缘很近,陈友谅攻打南昌时,他以极其弱势的兵力固守八十五日。最终结局却是被朱元璋鞭死,儿子铁柱在明朝开国后被封为郡王,他就是大都督朱文正。说起朱文正之死,首先我们先从他的家庭开始说起。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

  • 进士一般几品官做起(古代科举中进士能当几品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进士一般几品官做起

    古人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及第万人知。”但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又岂是十年就够的?今天史话君就跟大家探讨一下明代的学子从读书到中进士一般需要读多少年的书?作为举人群体中的佼佼者,解元在考中进士的年龄上是否也具备一定优势呢? 笔者对所见明代《进士登科录》有中式年龄记载的解元进士进行了全面搜检,共得 3

  • 宋朝宰相一览表及简介(宋代的历代宰相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宰相一览表

    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当了俘虏,这就是靖康之耻。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临安重建了朝廷,偏安南方,传9帝,享国152年。期间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臣。一、李纲(1083-1140)常州无锡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1126年金兵入侵开封团结军民,拼死抵抗。宋高宗继位后,曾被任命为相,可

  • 历史上真实的胡善祥是什么样的人(真有这个人物原型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上真实的胡善祥

    《大明风华》中有趣的是,朱高炽还在位时,太子妃胡善祥怀孕,请皇帝赐名。朱高炽竟然说太宗朱棣曾请国师姚广孝为子孙后代排了一个辈字(其实,主要诸王世系不同字辈,皆是太祖朱元璋设计的。他还为子孙名字的第二字偏旁,做了木火土金水轮回的规定)。不幸的是,胡善祥因为出征的皇帝派人回来暖心慰问,狂喜醉酒,被复仇的

  • 古希腊神话潘多拉魔盒的故事梗概(简短介绍出自哪本书)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潘多拉魔盒的故事

    好奇心是一剂良药,也是一种致命的毒药。被世人熟知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厄运就会接踵而至,果真如此吗?几千年前的世界还是孩子们的天下,大家没有父母,没有危险,无忧无虑……日子过得十分安逸,不用学习,不用劳动,整天游戏玩闹,饿了就采摘鲜花野果填饱肚子。一天,一个名叫厄庇墨特斯的男孩身边送来了一个叫潘多

  • 包拯有两个不敢铡的人(一个是柴文意,另外一个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包拯有两个不敢铡的人

    连包拯都不敢铡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强?历史上宋朝也没人敢惹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上,诞生了很多的王朝,而一个王朝之所以会覆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荒淫无道,贪图享乐,而手下的臣子也毫无作为,跟着皇帝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百姓对于一个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