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起提及(五胡乱华真实情况多惨烈)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起提及(五胡乱华真实情况多惨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186 更新时间:2024/1/15 5:31:47

有人在分析五胡乱华起因时,都怪曹操做的一件事,是他将胡人迁入中原。这有点像在分析满人入关一般,全怪吴三桂。

其实,客观来说,五胡乱华应是一种穷年累月的必然结果。这种说法也许会让人不太舒服,但对比看看晚清,历史从不撒谎。

其实,战争从来拼的都是国力。虽然,魏晋流传至今的很多文学作品,让人读后真的会齿颊生香,但那时的经济状况却是不能再糟糕了。

东汉末年为何会爆发黄巾起义?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且遭遇天灾,可朝廷却不想办法救济。所以,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自然会有人响应。

而各地的割据力量在帮助朝廷剿灭黄巾军的同时,也看到了机会。

于是,大家逐渐架空汉室权力,相互之间开始角逐天下霸主。都知道,中国一直是农耕经济,打仗需要兵源。

于是,男人们都上了战场,留下的那些老人妇人小孩,如何做农活?

一年二年也许影响不大,但从黄巾起义开始到曹丕称帝,这天下就没安静过。

而事实上,在三国分天下那阵,大家还是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

当时,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不仅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的倒退,还解决了粮食的补给问题。

此外,刘备入川后,诸葛亮也重视种田事宜,没有战事时,士兵们都要去忙农活。所以,大家都明白,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

然而,战争持续的时间太久,可农业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所以,尽管大家都有重视经济发展,但只要战争存在一天,老百姓就不会真正有安宁的生存环境,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会得到发展。后来,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但战争还是没有结束。

因为,江东还有个孙吴,于是,等天下统一后,老百姓觉得这生活至少可以平静一阵,哪知道西晋的第二任皇帝是位白痴。很快,国家又进入了一场混乱。

虽然,西晋看着是统一天下了,但国家的经济却是相当的脆弱。经年的战争破坏农业经济不说,还让举国的贸易停滞。

虽然,有了短暂的恢复期,但是,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却没法在短时间内复原。所以,从劳动力恢复到经济产出增量再到消费力上升,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刘邦和匈奴硬磕过后,就痛快答应了大臣的建议,以和亲换取国内和平建设。

后来,在汉武帝大破匈奴时,用了百年之久,而刚开始,五胡乱华就是匈奴。

其实,西晋皇帝也做了一些事情,实施了一些利好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在固权策略上,却用了分封制,结果,导致司马家族内部一顿厮杀。

所以,外部的胡人见此情况,能不乘虚而入吗?至少从战国开始,匈奴就一直窥视着中原的资源,看整个汉代历史,匈奴从来没有缺席。

而这时的西晋王朝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只能带着一帮大户人家赶紧南下。

于是,只能看匈奴、鲜卑族、羯族、羌族和氐族在中原轮番上镜。而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待中原汉人很不友好,即:当奴隶使唤。

这里面,其实有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年和胡人之间的“磕碰”,让胡人觉得和汉人的关系,只是单纯的“对抗”。所以,直接导致中原汉人人口锐减。

后来,有人感慨,若是那段历史再持续一段时间,不要说华夏文明面临失传,就连种族都要灭绝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民族的不断融合。那时候,鲜卑族出了一个皇帝拓跋宏,他不仅致力于民族汉化,还重用了汉人官员。

最终,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所以,后人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但实际上,前后建立了几十个政权,其中,有影响力的有十六个,不过,由于势力大小之分,比较厉害的还是这五个民族。

其中,匈奴不用多说,作战力极强。鲜卑族最后统一了北方,可见,其实力的强大。

至于后面三个,相对要弱势些。不过,在当时他们形成了有效的部落联盟力量,所以,也展示了不容他人忽视的野心。

其实,这一段历史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段屈辱史,只是后人往往会淡忘这些事,因为,落后从来都是挨打的。

然而,历史需要对比来看,后人是喜欢看那时的文学作品,但这些并不能保家卫国。再看看史上那些出兵必胜的年代,都是国力蒸蒸日上的时期。

三国故事是好看,但它带给国家的创伤单看人口数量就可知,过千万的人口最后仅剩百万。

当然,疾病和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人口减少,可动荡的岁月中,会有谁真正重视民生疾苦呢?大家只想着天下老大的位置,使国家的发展在战争中一步步倒退。

其实,看一个历史结果,应该从内因去审视,自己不强大,又怎能怪别人欺负自己呢?

所谓国富民才安。

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这和平的美好岁月,且还得加倍努力,否则,历史不会介意再来一遍。

更多文章

  • 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

    在明成祖朱棣把诸葛亮请进文庙之前,杜预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牛人。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 50岁生日叫什么寿(多少岁过生日才称为大寿)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50岁生日叫什么寿

    过去农村一些俗语,没有什么孤僻字,也没有之乎者也,浅显易懂,都是平时人们的口头语言。一些俗语加入了数字后,因时代不同,语境不也不同了,过去农村人能听懂,现在的人要完全弄懂,就有一定的难度,有的人甚至会猜谜语一样。“人生活过六十春,两大喜事五大生”这条农村俗语就是这种类型的俗语。“六十春”不难懂,旧时

  •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并说明理由(东汉王朝衰败的直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公元25年,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自此,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历史上东汉的存在感一直很弱,人们总是说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又或者说东汉是三国的前戏,原

  • 十六国最后被谁统一了(五胡十六国是谁结束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十六国最后被谁统一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西晋统一的局面被打破,不少北方士族选择衣冠南渡,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至于北方,则先后建立了20多个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主要由5大胡人体系组成,他们分别是:匈奴、羌族、鲜卑、氐族、羯族。这里面最活跃的,应该就是鲜卑了。因为鲜卑内部,还分为慕容氏、拓跋氏、段氏、宇文氏等各

  • 历史上令妃死后很惨(历史上令妃的真正死因有多惨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令妃死后很惨

    乾隆宠爱令妃这不光在历史中有记载,就算是后世的我们在电视剧中也常可以看到关于乾隆和令妃恩爱的镜头。令妃的出身虽然不高,但是实打实的得到了乾隆的爱。包括令妃死后,乾隆也依旧为令妃作诗数首。乾隆在《令懿皇贵妃挽诗》中就曾经对去世的令妃表示过深深的怀念''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帏度念谆。''足以见得乾隆确

  • 有没有梁朝这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的梁朝是哪个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有没有梁朝这个朝代

    萧衍,他是开国皇帝,也是灭国之君。萧衍是少年英才,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出生在464年,南北时期梁朝的创建者。在位年限是502年-549年,出身是兰陵萧氏,是西汉时期相国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梁朝因为他而创立,也因为他灭亡。萧衍一生中三次造反,其中四次出家,但最终都还俗,非常喜爱下棋。在面对女儿和兄弟要联

  • 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嫡出和庶出地位区别为什么那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嫡出和庶出的区别

    贾代儒是宁国公贾演的亲儿子,他与贾代化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所不同地是贾代化是贾演的嫡长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而贾代儒只是小妾或丫鬟生的庶子,正是这样的不同,决定了贾代儒与贾代化天壤之别的命运。贾代儒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三大不幸他都遇到了。晚年守着个孙子贾瑞过日子,可这贾瑞是个不争

  • 北齐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历史上北齐是什么民族建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齐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高欢次子高洋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北齐共经九帝,享国二十八年。公元577年亡于北周。 北齐的国号本是“齐”,起源于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是属于齐地,代魏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

  • 荆州不失去蜀国能赢吗(如果蜀国不失荆州会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荆州不失去蜀国能赢吗

    截止到关羽水淹七军,蜀汉国势到达顶峰。汉中,刘备军事集团取得了辉煌战果,曹操损失惨重,痛失大将夏侯渊。襄樊之地,襄阳和樊城依旧被围困,前来救援的于禁被大洪水冲垮,于禁投降。关羽围点打援、水淹七军,曹老板身心俱疲,一度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东吴还在苟,丢失的荆州仍未回归,孙权搭上自己亲妹妹都没能弄回来。但

  • 三星堆到底是什么文明(三星堆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三星堆到底是什么文明

    近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不断有重大发现,黄金面具、青铜神树、太阳轮形器,一个个文物重器惊艳亮相。在国人一片惊呼声中,我们突然听到异样声音。有人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从天外飞来的西方文明或外星文明。言下之意,这样超前发展的古文明,古代中国配有吗?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显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