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最后一批宫女去哪了(清朝灭亡后宫女的结局如何)

清朝最后一批宫女去哪了(清朝灭亡后宫女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66 更新时间:2023/12/31 21:43:49

清朝的宫女,都是上三旗贵女,但清朝灭亡后,没人会娶她们。她们有4个去处,自愿去青楼、被男人玩弄还算好结局,绝大多数的际遇都很惨。

1912年,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结束。

大家欢呼雀跃,紫禁城的宫女们却发了愁。

清朝的宫女,大多非富即贵。她们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费尽千辛万苦挤进紫禁城,只为飞上枝头、光宗耀祖,结果还没开始,大清就亡了。

这就好比,你费尽心思进了大厂,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结果大厂黄了。

这事,一般人都接受不了。

好在,溥仪宣布退位后,还在紫禁城住了12年,一直锦衣玉食,也需要宫女伺候。唯一的区别是,以前负责他衣食住行的是大清国库,如今是民国政府。

但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自此,清朝的宫女被尽数清出紫禁城。

这些宫女去了哪里?

她们的命运如何?

为何非富即贵的她们,出宫后,连流浪汉都不要?

要解释这些事,我们需要先来了解清朝宫女的选拔制度。

清朝宫女的选拔

在清朝,选宫女,也是给皇帝挑女人。

清朝有2套选秀的体系:一套是选妃嫔,要求八旗出身,名门贵族,条件苛刻;一套是选宫女,要求宽松,要干活,但也有机会一步登天。

比如我们熟知的令妃,最初就是一个小小的宫女,被乾隆看上后,一跃成了皇贵妃,掌管六宫,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和其他朝代的宫女相比,清朝的宫女很特殊,她们基本上非富即贵

清朝选宫女的程序,又叫内务府上三旗选秀

简单来说,就是上三旗的千金们,每年都要参加采选,被选中了就进宫当宫女,没被选中才可以自行婚嫁。

《养吉斋丛录》:若选宫中承直伺应之人,则唯内务府三旗,于每年正月备挑一次,他旗不与。

从难易程度来看,选妃嫔的程序很严格,光家世就能淘汰99%的人,对个人容貌、身材要求也很高。

令妃的家世不弱,父亲也是乾隆的臣子,和普通百姓比,那就是人上人。

但这样的家世,连选妃的第一关都过不了

和选妃相比,选宫女的程序就简单多了。

家世要求没选妃那么苛刻,相貌体态过得去,身体没有异味,没有明显伤疤,没有生疮,基本上都能顺利入宫。

我从史料中翻到了几个对宫女采选的评价,大家看看原就知道,只要没有残疾、没有生疮、没有体味,就能选中:

“镶黄旗明勋佐领下,应选看女子为闲散人福维之女,名大妞,蛇年十三岁。并无生疮气味,满洲瓜尔佳氏女子一名,并无妃嫔姐妹是实,为此佐领明勋、骁骑校永福领催纯嘏保、光绪二十七年”

“镶黄旗延祥管领下,应看女子为披甲人松荣之女,名三妞,牛年十三岁,并无生疮味亦无残疾。汉军披甲人福顺之女,名三妞,牛年十三岁,并无生疮气味亦无残疾。”

其实,无论是妃嫔还是宫女,只要皇帝喜欢,都可以收入麾下。

因此,很多家世过不了选妃关卡的贵族女孩,就会选择入宫当宫女,抄近道接近皇帝,博取一步登天的机会。

当然,这些女孩也没有选择的机会。

根据祖制,宫女每年选1次,上三旗的女儿都要参加采选。她们长到13岁,就必须被登记在册,在17岁之前参加采选。

就算你不愿意入宫伺候人,第一年托病不去,第二年、第三年还是得去参加采选,根本逃不掉。

换句话说就是,清朝贵族的女儿,必须先被皇帝挑选,只有皇帝不要,才能自行婚配。

这些女孩入宫前,都是被家里娇惯的千金,但进了宫门,她们就必须学会看人脸色。

宫女是需要干活的。

  • 运气好的,被分去伺候皇帝,近水楼台先得月。

  • 运气次一点的,被分去伺候妃嫔、公主,日子也比较好过。

  • 运气差的,可能直接被分去干粗活。

  • 很多宫女都有飞上枝头当妃嫔的梦想,但真正实现的,少之又少

    一般,到了25岁,宫女就会被释放出宫,成家生子。但也有不少宫女,还没到25岁,就被逐出宫去,被赶出去的宫女,基本上都犯了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奏案》就记载了不少宫女被赶出去的原因:

  • 比如,道光三年,翊坤宫宫女二名口角,互相詈骂,乾清宫总管将其斥退出宫。

  • 再比如,道光十九年,延禧宫宫女大妞因偷窃丝线,被主管太监板责,并驱逐出宫。

  • 再比如,道光二十六年,宫女二妞,因与同伴女子口角打架,被驱逐出宫。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果你能在后宫安稳等到25岁,被释放出宫,说明你至少干活利索、品质良好、还有一身本事,还存了很多年银子,基本上不用为后半辈子发愁。

    但清朝灭亡的这一批宫女不一样。

    她们还没做好准备,天就塌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群宫女,后来去了哪里?

    她们的命运如何?

    宫女的最终结局

    说实话,清朝灭亡后被遣散的宫女,命运是最悲惨的。

    她们之中,好一点的孤独终老,绝大多数颠沛流离,还有人被打包卖进官府。

    入宫前,她们家世不凡,可出宫后,连流浪汉也不愿意娶她们。

    其一,家世好的,孤独终老是最好的结局

    前文提到,清朝的宫女非富即贵,都来自内务府上三旗的家庭。

    当然,这种非富即贵,是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的。

    宫女和宫女之间,富裕程度还是层次不齐的。

    内务府上三旗的家族,都受皇帝供奉,是入宫当奴才的后备队。

    但有些家族,能官至四品;有些家族,却只能当庄家农户,或者披甲人

    这种身份的差别,基本上决定了她们的人生走向。

    官员家的女儿,进宫后可以伺候皇后、妃嫔,能拿更多的俸禄和奖赏,就算清朝灭亡了,她们也有自己的小金库,回到家族也不必看人脸色。

    当然,出宫后的她们,境遇和入宫前完全不同。

  • 入宫前,她们是被娇惯的富家小姐;

  • 出宫后,她们是留在家里吃白饭的小姑子。

  • 家里人也会安排她们嫁人,但基本上不会成功

    一方面,她们的身体已不适合生育,好人家不愿娶。

    但凡有经济实力的宫女,都在皇宫里干了很多年。

    此时的她们,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可能没办法生孩子了。

    而在宫里,她们毕竟是下人,吞声多年,心情郁结,基本上都身体不好。

    大家都不敢保证,她们一定能顺利生娃,好一点的人家,都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另一方面,她们眼界太高,难以安心过普通日子。

    宫女虽是皇宫里的奴才,但吃穿用度还是比外面好多了。

    她们见惯了好东西,得不到,便成了执念,出宫后,很难安心过普通日子。

    眼光高了,就不愿意将就,不愿意随便嫁人,这一来二去,大部分的宫女,都在家里待成了老姑娘。

    这是宫女们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孤独终老,但衣食无忧。

    如果家族比较有人性,后辈们也会照顾这位长辈,不至于无人收尸、无人祭拜。

    但只有极少数宫女,才能拥有这种生活。

    剩下的人,大多命运凄惨,颠沛流离。

    其二,家世差的,去大户人家当妾室。

    内务府上三旗中,能当官的是少数,剩下的宫女,基本上都会选择嫁人。

    只是,她们都当不了正妻,只能去大户人家当妾室。

    大家可不要觉得,当妾的日子很舒坦,只要以色侍人即可。

    在古代,妾室也是下人,没有半点尊严,正妻可以随意打骂她们,甚至可以把她们卖给青楼。另外,她们的丈夫也会把她们送人。

    简单来说,妾室在古代就不是人,而是一种财产。

    如果你选择给别人当妾室,就不要希望男人给你撑腰。

    在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严重的罪名,是真的要打板子、进监狱的那种。

    如果可以选择,这些女孩,宁可在家里孤独终老,也不愿意给人当妾。

    只可惜,没有伞的孩子,必须要学会自己找伞。

    她们没办法生育,能找到最好的伞,就是男人的庇护。

    对于被遣送的宫女来说,如果真能给人当妾,也算后半辈子衣食无忧,若能生下儿子,没准还能争一争家产,也算一种盼头。

    当然,能过上这种生活的,也是极少数。

    其三,去富贵人家当下人,当教养嬷嬷。

    绝大多数的宫女,都会继续从事“服务行业”,去富贵人家当下人。

    她们伺候过难缠的妃嫔、公主,学过苛刻的皇宫规矩,是伺候人的一把好手。

    清朝灭亡时,还有很多公贵族,依然保留旧式规矩,他们很乐意聘用宫女,因为她们都经历过严格的礼仪训练。

    可以说,能当上宫女的,都是服务行业的佼佼者。

    雇佣这些人在家里干活,当教养嬷嬷,还能培训其他仆人,顺带过一把皇帝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宫女们只要愿意工作,还是能找到对口工作,然后靠着劳动养活自己。

    其四,被坑蒙拐骗,被卖青楼。

    这是最悲惨的一种命运,也是绝大多数宫女的命运。

    在女子无才的思想下,这些女子,基本上没有对世事变迁的敏感度,对于她们而言,清朝灭亡就在一瞬间,根本来不及准备。

    按照旧例,宫女出宫,内务府要记档案,籍贯、家庭、地址、最后的去处,没有人敢打她们的主意。

    但大清都亡了,这最后一批宫女的去处,便没有人关心了。

    于是乎,人贩子们打起了主意,连哄带骗地把一大批“无知少女”,全部拐进青楼。

    大家应该看过清朝女人的照片,那长相,真是一言难尽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照相机成相的问题,像素太低,光变扭曲,长得很好看的人,也会被拍得很丑。

    据史料记载,容貌也是入宫的标准之一,长得不好看的,根本不会被选中。

    比如康熙三十三年选宫女,查验粮庄诸女孩时,71人中没有一个好看的,当差的佐领摇头,一个没选,71人全部落选。

    宫女全部落选,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

    因此,能进宫当宫女的女子,相貌基本上都达到了及格线。

    以上是宫女最主要的结局。

    除了以上4种,还有一些宫女会选择出家,常伴青灯古佛,极个别会找个普通百姓嫁了……

    无论她们如何选,都逃不掉颠沛流离的命运,因为清朝灭亡之后,就是混乱的民国。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将不国,何以为家?

    别说她们了,就算你有权有钱,在那个饱受欺凌的时期,也难以过上真正安稳的生活。

    和过去的宫女相比,这最后一批宫女的结局,真的是最惨的了。

    标签: 宫女灭亡结局清朝最后如何

    更多文章

    • 蒲松龄塑造婴宁这一形象的意义(蒲松龄笔下婴宁有哪些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婴宁,蒲松龄,笔下,特征,塑造,意义,形象,哪些

      蒲松龄与他同时代法国作家莫迫桑是公认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但莫迫桑举世闻名而蒲松龄的地位却远远不如莫迫桑,而实际上,蒲松龄的成就远远高于莫迫桑。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疑是蒲松龄文学成就的体现,但此书刚刚出现的时候评价并不高,认为此书过于荒诞,纪晓岚尤恨这部书,他儿子就是看这部书晚上睡觉梦见“鬼”吓死的

    • 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武则天跟李治是真爱感情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娶,武则天,反对,感情

      虽然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但李治娶她,娶得名正言顺。另外,李治还把她姐姐母女,都纳入了后宫。都说“脏唐乱汉”,但唐朝的“婚嫁乱象”,还真算不上败坏人伦。最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她进宫时,只有14岁,被封才人,赐号“媚”。在李世民的后宫,武则天足足待了11年,却始终不曾被晋封,一直都是才人。公元6

    • 宁穷死不娶生妻是什么意思(宁穷死别娶生妻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生妻,穷死,意思,出自,宁穷死别,哪里,什么

      很多俗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生妻,最早指年轻貌美的妻子。但除了“宁穷死,别娶生妻”外,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古人宁可娶寡妇,也不娶生妻,为什么?这事,和苏武有关。“生妻”一词,最早就出现在苏武的故事中。当时,苏武出使匈奴,却惨被扣留。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贵族用了很多

    • 岳飞死后秦桧活了几年(秦桧因为什么害死岳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桧,岳飞,什么,因为

      岳飞死后,秦桧作为大功臣,当了23年宰相。除了杀岳飞,他基本没做什么错事,但秦桧死后,宋高宗仰天大笑:“老匹夫终于死了,朕再也不用在鞋子里藏刀了!”秦桧是南宋宰相。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秦桧诬告岳飞。秦桧称:(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受诏不救淮西,其罪当诛。同年12月,宋高宗下令:“岳飞特

    • 镇元子和如来佛祖谁厉害(镇元子和如来是一个地位级别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镇元子,佛祖,地位,如来,级别,厉害,一个

      在《西游记》里号称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就是惊鸿一瞥,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就在神龙见首不尾之间,看出了镇元子法力高深。一招袖里乾坤将师徒四人全部拿住,这真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这一手法力不亚于如来佛的手掌心。那这位地仙之祖与佛祖之间地位谁高谁低,谁的辈分大。就法力而言又是谁高。镇元子是道家的,如来是佛家

    • 清末新政时间及影响(清朝末期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新政,王朝,挽救,影响,清末,末期,清朝,时间,为何

      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到1911年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改革内容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这次改革可谓是清政府最认真的一次改革,涉及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各

    • 齐大非偶是啥意思(成语典故齐大非偶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大非偶,典故,成语,意思,出自,哪里

      成语“齐大非偶”说的什么,出自何处,有没有意思相近的词语?“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价值观和当代公正、平等生命体关系的思维观念不符合,所以如今使用得很少。其实这个成语有个近义词——“门高非偶”。这个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

    • 晋朝的开国之君是谁(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炎,皇帝,晋朝,西晋,开国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担任相国,袭封晋王,不久之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天下统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

    • 莫言为什么不受中国人欢迎(在中国莫言作品受质疑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莫言,质疑,作品,中国,欢迎,为什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在中国很多人质疑他?美国迄今有诺贝尔获奖者几百人,我们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的作家莫言。在任何一个国家,像莫言这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被当作国家的瑰宝,人民的荣耀。但在我国,对于莫言的质疑却从间断过。为什么一个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伟大作家在我国却不是

    • 李绅最著名的十首诗(李绅十首经典诗作内涵深刻)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诗作,李绅十,内涵,经典,著名,深刻

      唐朝备受诟病的诗人,李绅十首诗作,内涵深刻,其中一首千古流传!他是一位唐朝颇受争议的诗人,他的一首劝人珍惜粮食的诗家喻户晓,小孩子都会背,他一度被称为“悯农诗人”。但身居官场,后来更是成为唐朝宰相,他的生活因此而奢侈,被众多诗人所诟病,他便是唐朝诗人李绅。抛开生活上的奢靡,李绅的诗是值得细品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