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的历史遗迹有哪些(中国的历史遗迹有哪些的介绍)

中国的历史遗迹有哪些(中国的历史遗迹有哪些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45 更新时间:2024/1/19 15:52:18

中国历史遗迹有哪些?

中国历史遗迹有:

1.岳阳楼,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2.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

4.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北京的历史遗迹有哪些?

主要有故宫,雍和宫,历代帝王庙,白塔寺,景山公园(里面有明代崇祯皇帝上吊的树),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北海公园景山公园雍和宫十三陵白塔寺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周口店西山卧佛寺天宁寺城门(德胜门,正阳门,……)国子监牌楼名人故居……

临汾有哪些历史遗迹?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帝禅让、禹凿孟门等等。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乐至有哪些历史遗迹?

乐至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川中名刹、著名道观、唐代睡佛、后蜀石碑、摩崖造像等文物古迹。

久远的历史文化、秀丽的群丘山川、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观,特别是以陈毅故居纪念园为主线的红色旅游颇具魅力,乐至县红色旅游区由陈毅故居、陈毅故居文物陈列馆、陈氏祠、陈毅纪念馆、陈毅广场、乐至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组成,现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

福建漳州有哪些历史遗迹?

一、国家AAAA级风景朝圣区三平寺

二、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

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土楼

四、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

五、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白礁慈济宫

兰陵有哪些历史遗迹?

兰陵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鲁大夫季文子在此设立次室邑,后楚大夫屈原取名为兰陵,喻为一片充满兰惠郁香的圣王之地;“后圣”荀子曾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此传经授徒,弟子及再传弟子既有李斯、韩非、张苍、匡衡等治世名臣,也有浮丘伯、王臧等儒学大师;南北朝时期的兰陵崇文尚武,兰陵王高长恭以貌美英勇名扬天下,一曲《兰陵王入阵曲》传颂千年;兰陵萧氏缔造齐梁两代王朝,隋唐时期八叶宰相次第相续,横亘中古;兰陵是美酒之都,因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而盛名大唐,千年传承,享誉至今。

宜昌哪些历史遗迹?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曾经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这里人杰地灵,孕育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亲使者王昭君以及闻名中外的著名学者杨守敬等诸多先贤名流,“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内,屈原祠、昭君村、读书洞、娘娘井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向人们反复讲述着无数优美动人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历史遗迹有哪些?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古代有哪些中国的天文遗迹?

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就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哈雷”的彗星。1973年,从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的坟墓内,出土一幅彗星图,图上画有29种彗星,形状和名字都离奇古怪。中国的《史记》,《文献通考》等古书,也记录过公元前240年这颗彗星的出现。《宋史》曾用166个字记载了它在1066年回归时的情况。从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了41次,中国除了有早期的3次记录外,还有从公元前240年往后的全部30次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秦始皇七年为公元前240年。从那次起到1910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29次,在我国史记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

实际上,我国典籍中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如《春秋》、《左传》、《史记》、《文献通考》等著名历史典籍中,都有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的记载。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不少中外学者把这次记录也看成是哈雷彗星最早的一次回归记录。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著名天文学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次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

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内),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结果大多湮没不存。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的日数,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

虽然甘德的这些定量描述还比较粗疏,但它们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等语,有人认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的最亮的卫星木卫二。若虑及甘德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是当时认真观测木星和研究木星的名家,且木卫二在一定的条件下确有可能凭肉眼观测到,则这一推测大约是可信的。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尽。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并且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21件天文观测仪器,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商朝时期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五星占》约8000字,原无篇名,是整理者根据内容加上的。它保存了战国时甘德和石申二人天文著作的一部分,其中甘氏的更多。五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五星占》详细记载了这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尤其重要的是,书中列有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公元前177年)约70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内容。它所载的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木星的会合周期为395.44日,比今测值小3.44日;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2年,比今测值大0.14年。这些数值的精度与现代的精确值己经接近了。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辽倬陀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流星雨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记录。

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如下:

夏(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著作记载: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著作记载: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著作记载:《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秦人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管仲提出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著作记载:《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著作记载:《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中央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著作记载::《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著作记载: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著作记载: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24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公元281年~公元419年)“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游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著作记载: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著作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72气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提到台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59年)唐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莘七娘发明了后代作为军事讯号的“孔明灯”。著作记载: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李淳风《乙已占》,载有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7年)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著作记载: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3年)明朝末年,随着传教士的介入,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进入中国,与国内气象学研究开始交融。著作记载: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天气的形成。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西气象科学融为一炉。著作记载: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昆明历史文化遗迹有哪些?

金殿,圆通寺,讲武堂,西南联合大学,胜利堂,金马碧鸡坊,大观楼,官渡古镇,海晏村,筇竹寺,盘龙寺,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保留比较完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的历史建筑物(中国的历史建筑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物。它像一条巨龙,从西北甘肃的嘉峪关向东,翻越祁连山,沿贺兰山、阴山、燕山、越沙漠,过草地直达鸭绿江畔,全长12700多里,统称万里长城。历史上先后有20个朝代(包括诸侯国)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历史上曾经产生难以数计的建

  • 中国的历史古都有哪些(中国的历史古都有哪些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这两个钱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宝贵钱币,三孔币是战国时期的钱币,据研究当时作为礼品,所以很少。我国封建社会大量使用银子,但是到明代才出现第一枚银元,就是这枚大明弘治银币,背面寿字。文字历史,黄帝时期,即有仓颉造字诗歌历史,先秦时期,就有民间真理的诗歌代表《诗经》礼仪历史,孔子主张学习周礼,以礼服人,中

  •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北洋水师的成立。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

  • 中国国防历史有何启示(中国国防历史有何启示1500)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北洋水师的成立。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

  • 中国版图的历史演变(中国版图的历史演变演讲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泰国本朝开国时,已经从缅甸的压迫中翻身了,广东人郑信统一泰国,并对缅甸,老挝,柬埔寨方向扩张,堪称东南亚小霸,于是在西方的英法叩关泰国前,它们的领土一度占了中南半岛的将近一半.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在西边占领了缅甸,法国在东边控制了越南和柬埔寨,于是泰国的噩梦开始了。1863-1867年,法国在得到

  • 一分钟了解中国历史画卷(一分钟了解中国历史画卷视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是梅里雪山真正的得到国际认可的最美的山却只有一座,这座山就是云南的梅里雪山,它会经常作为壁纸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它位于云南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梅里雪山是中国唯一一个得到吉尼斯认可的中国最美的山。学历史的话,首先就是积累。你这样杂看看没有关系,其实也算是一种积累。到了一个程度,你

  • 中国短道速滑的历史(中国短道速滑的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短道速滑有很多名将,最具代表性的有李琰,大小杨阳,李佳军,王,周洋,刘秋红,武大靖等。他们在世界各类大赛及冬奥会上取得过骄人的战绩,为我国短道速滑取得过多次奥运会金牌,也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向他们致敬!中国短道速滑最出名的冠军是杨扬,王濠,武大靖,周洋,都是中国的冬奥会冠军

  • 中国汉服的历史演变(中国汉服的历史演变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不同朝代的汉服也都不尽

  •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 少儿中国历史读物(少儿中国历史读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最新版本是第六版,第六版总主编是韩启德。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