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歌曲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辛丑条约这段屈辱的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整一个世纪过去,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看到祖国苦难的过去,被她的屈辱和伤痛深深触动!百年前的中国的苦难是这样的触目惊心!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悲哀的一段时期,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只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只有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中国屈辱史给青少年的启示?
1、行稳才能致远。70年来的辉煌成就,起自于优势鲜明、独具特色的治国安邦之路。从体现历次党代会和重要中央全会的巨幅照片,到150个激动人心的“新中国第一”,再到蔚为壮观的英雄模范人物墙,70年大型成就展犹如一个“历史走廊”。
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民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富裕幸福的变迁史。
3、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开放政策,把科技、教育、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以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到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扩展资料:
“覆巢之下无完卵”。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休戚相关,没有了祖国的庇护,人权将无从谈起,所以要爱自己的国家,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独立和繁荣,当前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对国家政策评头品足,对党的历史刻意歪曲,翻看前苏联的历史,应该对这种现象提高警惕,用实际行动团结在一起,捍卫国家主权、经济主权、思想主权。
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词语?
抗战时期的东亚病夫和日本人所谓的支那人。
大自然哪些动物给过我们启示?
古时候,人们看到鱼儿在水里游,自由自在,就根据鱼的胸、鳍发明了船和桨。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就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以前,坦克只有一层,如果敌人在右边,就要把整个坦克掉过来。人们又从大乌龟背小乌龟身上得到启示,小乌龟在大乌龟的背上可以朝任何方向,因此,人类又发明了转动型大炮。
晚清的屈辱历史简短?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从英国的崛起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大英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有多大呢?将近3500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俄罗斯、中国、印度加起来都要大。现在世界上所有用英语做官方语言的国家,历史上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我们再说国力。巅峰时期,英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而且就集中在英国本土那一点点地方。后来还有谁达到过这个水平呢?只有美国。我们不要忘了,英国只是一个小岛国,美国是一个有着洲际规模的大国。英国的这个成就更不容易。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殖民地版图英国,现代世界的“原型库”
再看今天世界上的经济作物分布:斯里兰卡的红茶、埃及的长绒棉、马来西亚的橡胶、西非的可可、南非的烟叶……这些地区特产你可能都听说过,但是我告诉你,这些东西原来根本就不产在那里,全是英国人后来引种的。
可以说,今天世界上的经济作物分布图,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英帝国当年一手绘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现代世界正常运转所依赖的那些制度,大部分都是英国首先创立的。像西方的议会制度、陪审团制度。即使是我们中国人,今天和我们国家、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制度,追根溯源也可以追溯到英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第一家现代工厂、第一家中央银行,都是英国首创的制度。
所以有一位历史学家就讲,你不了解英国,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英国为什么能成为英国?
当然,本篇不是要讲英国多么重要,而是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英国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样子?
论先天条件,英国可以说很一般。你看一下地图就知道,英国不过是地处亚欧大陆西南角上的边缘岛国,而且当时的面积比今天的英国还要小,就是英格兰这一块。在当时的欧洲国家里面,它既没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抢先发现新航线的先发优势,又没有法国、俄罗斯这些欧洲大陆国家那种人口、领土和资源的优势,可以说是握一手烂牌。
可就是这样一个边缘小国,用了300年时间实现“逆袭”,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占据了世界的中心位置,左右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
这种成功完全可以用“过分”这两个字来形容。那这是为什么呢?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秘密你肯定想知道。
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四个字:“制度精神”。你可能会说,制度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为什么就是大英帝国崛起的最主要的秘密呢?这是因为,英国特别善于运用制度来形成优势,形成力量。这是它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地方,是它压箱底的东西。
举个小例子,英国议会曾经立法,设一个“全民食鱼日”,规定每周有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吃鱼。那议会为什么要对这么琐碎的日常小事还要立法呢?目的就是要推动英国成为一个海洋国家,让每一个普通英国人的生活都和海洋发生关系。最后结果呢?渔业发展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水手培养起来了,这些可都是未来英国航海和海军的基础。所以这个小小的、甚至有点琐碎的制度设置,实际上是英国在成为航海民族道路上的重要一推。用“鹰眼”重新解读英国
英国这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当中,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不止这些。如果我们继续用高分辨率的历史解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对很多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历史事件,多多少少都存在误读。
比如说英国革命,它根本不是我们常说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当时资产阶级根本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另外,英国革命的第二阶段,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不是一场水到渠成、必然发生的革命,而是一次意外。一个神秘男婴的降生,让英国历史彻底改写。
再比如说工业革命。过去很多历史书说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圈地运动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逻辑很顺。但事实上,圈地运动进行了两百多年才有了工业革命,而那些搞发明创造的主角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技术工人,他们连牛顿都没听说过。所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真正原因一定是在别的地方。
你会发现,英国除了给出很多认知上的修正以外,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不是一般的历史花絮,它会不断引出你的问题,让你的思维不断打开
比如英国式战争,要知道英国崛起的300多年时间差不多一半时间都在打仗,重要的是它几乎就没输过。为什么呢?这种“百战不败”背后有什么秘密呢?
再比如英国式的帝国管理。我们都知道英国的本土面积和我们广西差不多,那它怎么来管理远隔重洋,文化各异,面积超过自己上百倍的海外殖民地呢?就拿印度来说,当时5000个英国官员就管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几亿人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又比如处理失败,英国崛起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失败就是美国独立战争。但是面对这么大的一场挫败,我们发现英国管理失败也管理得很好。回头看历史的话,你会发现,大英帝国很快又进入不断扩张的常态,好像这场大挫败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那英国具体是怎么管理失败的呢?它怎么能做到从失败当中从容退场呢?
所以你看,英国历史就是一座可以持续开采和挖掘的知识富矿。
历史给我们的是启示还是启迪?
皆有之。首先要说一下启示和启迪的区别。启示是阐明事理,一般的场合,小的场合,通俗情况下使用。而启迪就比较正规,是开导启发。在正规场合,大的方面,比较深入的知识体系或者理论中体现。
历史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它包罗万象,由浅入深,从表入里,小人物小事件给我们启示,大人物大事件给我们启迪。
关于中国屈辱历史的电影?
《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描写近代屈辱历史的诗句?
一、《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