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历史版图变迁(中国历史版图变迁视频)

中国历史版图变迁(中国历史版图变迁视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69 更新时间:2024/1/24 4:06:03

东晋版图变迁?

答:在我国历史上的六朝,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其中数东晋的疆域变化是最剧烈的,可以说是一年一开花,三年大变样。东晋是于公元317年建国,实际上,晋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割据江东的晋王司马睿听说晋愍帝司马邺被杀,才正式在建康(今南京)称帝。

东晋疆域北不过山东省、河南省的黄河,然后沿着黄河与石勒控制的山西中部、河北中部隔岸相望。到了河南洛阳,东晋疆域向南划线,西面是割据关中的汉赵。双方大致以陕西安康为界,而汉中则是成汉的地盘,成汉控制着四川盆地。现在的四川省(含重庆)、云南省、贵州省,减去四川盆地的面积,剩下的都属于东晋。

晋明帝司马绍在公元322年即位后,北方版图发生变化:石勒(后赵)拿下山东中部,兵锋已过黄河,控制了现在河南商丘、安徽毫州一带。石勒地盘越来越大,晋太宁三年(324年),后赵兵攻克徐州和连云港(东海郡)。另外,河南郡(洛阳)也被后赵夺去。

东晋此时陷入王敦等人内乱,没有精力分心北顾,在北线以守为主。但石勒步步进逼,等年幼的晋成帝于325年继位时,安徽省淮河北岸的地区全部并入后赵。江苏省淮河北岸地区,东晋还控制着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邳州),像一把利剑直插后赵版图。一年后,江苏省的淮河北岸全部为后赵所有。

东晋的噩梦还没有结束。328年,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南部分地区入后赵,对东晋国都建康构成了巨大威胁。331年,荆州重镇襄阳入后赵,对长江中游构成重大威胁。同时,成汉向东略地,占有整个重庆,东线进入湖北省宜昌。332年,东晋终于收复重镇襄阳,但西南的宁州(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大部)被成汉占领。此时,赵、成汉、东晋几乎复制了三国割据局面(不包括西北、东北各政权)。东晋较之东吴,多了襄阳、上庸等地。

从336年开始,东晋不断收复宁州旧地。经过多年努力,东晋于347年消灭成汉,完成了长江、秦岭一线以南地区的相对统一。北有后赵,南有东晋,形成了南北割据之势。三年后,中原发生重大事变,后赵灭亡。东晋趁机收复寿春、南阳、汉中等北线重镇,缓解了东晋的生存压力。好日子还没结束,351年,东晋向北直推至黄河南岸,收复河南、鲁南、皖北、苏北。

但是,东晋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前燕。前燕在359年占领河南的黄河以南部分,南线直抵淮河。不久后,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成为前燕执政,东晋的噩梦终于来了。364年,东晋的河南重镇洛阳失陷,淮河以北的河南省部分几乎全部丢掉。

370年,前秦灭前燕,但东晋疆域变化不大。可前秦皇帝苻坚志在灭晋统一,东晋承担与前燕对峙时更大的生存压力。前秦的统一路线也是先蜀后吴,373年,前秦军占领蜀地(含汉中),就是青藏高原与长江的大三角地区。不过对东晋来说,东线守住了徐州、寿春、襄阳等重镇,江东半壁无忧。但在378年,前秦横扫东晋的淮河北岸,除了下邳,地盘全部丢掉。一年后,东晋的北岸被牢牢压制在淮河,徐州、襄阳等重镇归秦。

苻坚自毁长城,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惨败,内部大乱。东晋当然不会放过反攻的机会,收复黄河南岸至淮河北岸的大片土地,整个山东都入东晋版图。西线,汉中也收回来了,只是成都平原暂时还没收复。385年,东晋收复成都平原,疆域和之后的刘宋中前期差不多。

之后数年,东晋疆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南岸地区,被后燕占据。398年,山东东部又成为南燕之地。不过,这并不影响东晋的安全。

之后,一代战神刘裕闪亮登场。410年,刘裕北伐南燕,收复山东全部。417年,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王旗西指,灭掉盘踞在关中的后秦。可惜的是,因为坐镇建康的谋臣刘穆之猝死,刘裕只好撤回江南。一年后,关中就被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占据。此时的东晋疆域,已和刘宋建国那年(420年)的疆域相差无几了。

广西历史版图变迁?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东临广东,西邻云南,北靠湖南、贵州,南有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陆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常住人口约5000万.秦朝之前,广西属于百越之地中的西瓯、骆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广西属于桂林郡和象郡。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赵佗替代任嚣担任南海尉,后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属于南越国.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南越国再次臣服汉朝。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成十三刺史部,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域。南越国被平定后,属于交趾刺史部,交趾下辖9郡。广西境内有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

东汉末年,将交趾改为交州。广西境内有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

三国到西晋,东晋时,广西大部属广州

南北朝时期,广西属南朝的宋、齐、梁、陈的湘州和广州。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天下山川形势和交通便利程度分天下为十道,唐玄宗时期增加为十五道,广西属岭南道。

安史之乱后,道和藩镇并行,广西属岭南节度使。唐朝末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广西属于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

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在地方设置道,后改为路,路的数量有增删。北宋有二十四路,南宋有十六路。北宋和南宋版图有改变,行政区划基本无大变化。广西属于广南西路,简称广西,治所在桂州(今桂林)。广西之名由此开始。

元朝消灭所有割据势力,统一天下,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十一个行省,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建省之始。

明朝实行承宣布政使司,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广西属于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11个府和3个直隶州,“广西”名称由此固定。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但改布政使司为省,广西属于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

中华民国时期,广西仍为广西省

1949年12月,解放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之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变。

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后,行政区划又有多次改变,形成今天的广西,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

勃艮第王国版图变迁?

这是5世纪初日尔曼人建立的国家,第一王国位于西罗马帝国高卢东南部,后被法兰克王国所灭,第二王国包括今瑞士西部和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一部分领土,后被法国吞并。第三王国包括低地国家大部。现在已成为法国的一个大区勃艮第大区

五帝时期版图变迁史?

一、五帝时代前的疆域情况

五帝之前,是天下共主的神农氏政权时期,国家应该未曾出现,或者说即便出现,也是各部落之联盟体,因此我们虽然不知其疆界,却可以以部落情况去推测其大致范围。

少典部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则少典部落当为神农氏旗下一诸侯,继承少典部落而发展的轩辕部落控制范围,自然也应该纳入神农氏疆域之内。

蚩尤部落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则蚩尤部落为不享而应该被讨伐的诸侯之一,因而自然也属于神农氏疆域之内。

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同理,也当曾是神农氏旗下一诸侯,但既然为炎帝,则恐怕趁着世衰擅自称帝。

西陵部落西陵为黄帝之姻亲,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陵部落就是神农氏时代诸侯,但依据轩辕称帝后与之联姻来看,其在旧时代当为一方诸侯应无疑。

其他诸侯即不享神农氏之诸侯部落,以及其后宾从轩辕的诸侯们等等。

二、有熊国之疆域

有熊国为黄帝取代神农氏政权之后所建立的国家,它应该有两个都城,一个是位于涿鹿之阿的具有政治与军事双重意味的都城,可惜司马子长没有记下它的名字;另一个则是黄帝曾较长期居住过的轩辕之丘,他在这里迎娶了西陵的女儿嫘祖

虽然《五帝本纪》里面并没有直接描述有熊国的疆域,但我们可以从黄帝的巡游行踪去进行分析: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有熊国东以大海为界,西以空桐为边,向南到达江,向北收复被荤粥所侵占的土地,至少就北方来讲,要比神农氏世衰时代领土有所增加。

同时其境内包括丸山、岱宗山、鸡头山、熊山、湘山、釜山、逐鹿、阪泉等地,从黄帝葬桥山可知,桥山在其境内;从青阳居江水、昌意居若水,可知江水、若水亦在其地;此外西陵部落、蜀山氏部落之范围也在其地。

三、高阳国之疆域

黄帝去世后,由他的孙子高阳继续执政,即帝颛顼,同时变有熊国为高阳国。至于缘何黄帝之子未即位,而是直接由孙子即位,这其中谜团甚大。比如“降居”是何意?比如“圣德”又是何意?至少,司马子长以为高阳凭借圣德,最终登上帝位。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帝颛顼时代的疆域是比较清楚的,幽陵为其北,交趾为其南,流沙为其西,蟠木为其东。比较黄帝时代的疆域,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地名具体所指,但凭感觉就已经可以推断领土是增加了。

东南北三面的情况,我们无法详细分析,因为我们不能轻率地认为交趾就一定在江之南,同理幽陵也可能就是荤粥所侵占之地的另一名称,至于蟠木与海的差异,生子爱难以比较。但就西面来看,从空桐发展到流沙,也就是从山区发展到沙漠一带,至少在西边的确是有所扩张。

此外,黄帝时代的一系列城市应也在其境内,兹不赘述。

帝颛顼之高阳国疆域大致如上。

四、高辛国之疆域

帝颛顼死后,由青阳的孙子高辛即位,即帝喾,于是高辛国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遗憾的是,司马子长并未提及高辛国的范围,我们只能假定它继承了高阳国的疆域。

但从“娶陈锋氏女“”娶訾氏女”来看,陈锋氏部落、訾氏部落当在高辛国境内。另据《殷本纪》与《周本纪》之记载,有氏(及先商部落)、有邰氏(及先周部落)也当为高辛国之诸侯。

五、陶唐国之疆域

帝喾去世之后,由他的二个儿子先后继承帝位,即帝挚与帝。帝挚时代的国号并未被记载下来,因而我们可以假定仍为高辛国之范围。

帝挚由于不善,很快被他的弟弟帝尧所取代,帝挚的国家很快变名为帝尧的陶唐国。

陶唐国的疆域虽然未被具体记载,但还是可以大致勾勒一下。

它的东边是郁夷谷,南边是南交,西边是西土昧谷,北边是幽都。

南交与交趾所指是同一个地方么?幽都与幽陵所指也会是同一个地方么?我们确实很难依据材料本身进行判断。

陶唐国内诸侯,据“负命毁族”,可视作有一个鲧族;据“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可知有一三苗部落,以及江淮、荆州为陶唐国土;又“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以八恺、八元构成的十六族,也当是陶唐国内之诸侯部落;又混沌、穷奇、杌、饕餮四凶族,也当为诸侯。

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四个民族应当不是陶唐国之诸侯,但值得注意的是,幽陵北接狄、崇山南邻蛮、三危西临戎、羽山东近夷,似乎陶唐国的四至应该是:北幽陵,南崇山,西三危,东羽山。这一点我们应该觉察到。

陶唐国在舜的改革下分为十二个州,其中我们只知道应该有一个是荆州,至于那个冀州,按“舜,冀州之人也”来看,可能是舜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不过也可能是追记,所以要存疑。不过有些地名却是可以知道的,比如妫、南河、历山、雷泽、陶河、寿丘、负夏等,都在陶唐国内。

六、有虞国之疆域

帝尧晚年以虞舜为摄政,其后虞舜成为真天子,即帝舜,变陶唐国为有虞国。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有虞国国土纵横五千里,可以说是大国了。交、北发为其南境,戎、析枝、渠、氐、羌为其西境,山戎、发、息慎为其北境,长、鸟夷为其东境。如此多的民族,可见当时盛况。

有虞国地名被记载的还有:苍梧、九疑、零陵。

帝虞之有虞国疆域大致如上。

两广版图的历史变迁?

很多朋友都觉得,人们口中的“两广”,是广东、广西的合称,实则不然。“两广”的起源,实为宋朝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合称,那么,“两广”中的“广”有怎样的含义呢?如:山东、山西中的“山”代表着太行山,湖南、湖北里的“湖”说的是洞庭湖,“两广”里的“广”所指代的也是地名吗?根据考证,这里的“广”说的是汉朝时期的广信。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曾于此地设立交州。因为在设立行政区划时汉武帝表示“粤地初开,宜广布恩信”,为传达上级精神当地官员便将交州的中心命名为“广信”。

宋朝时期,朝廷以广信作为中心,将广信南部西侧的地区划为广南西路,广信南部东侧的地区划为广南东路。时人为了方便,便简称这两个地方为“广东”和“广西”。

从地图上来看,宋朝的地图还是规规矩矩的,行政划分上比较合理。翻开中国地图来看,现在两广地区的版图也是非常规整的。然而,在明清两朝,两广地区的行政区划就比较古怪了。

且看明朝时期的广东布政使司地图,上面包括了今海南地区。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建省,在此之前海南始终属于广东。但即便如此,明朝时期的广东版图还是有些突兀。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广东版图,广东的西侧突出一片廉州府,与现代的地图存在巨大的差异。到了民国时期,广东的版图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过,广东西部地区似乎已延伸到广西地区了,所以在现代人看来未免会觉得别扭。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明朝的“锅”。元朝时期,两广地区并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当时的广东,隶属于江西行省,而广西则属于湖广行省。元朝晚期,朝廷设立了广西行省。明朝以后,又将广东划出江西行省,自此之后两广才开始独立出来。在明朝初期完成行政区划后,当时两广地区的版图与我们现在从地图上看到的大同小异。然而,明初西南地区社会治安动荡,少数民族频繁发动变乱。为了镇压少数民族,朱元璋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皇帝将黎族聚落和琼州府及广西的两大门户廉州钦州全都划给广东。所以,明朝的两广版图才会变得怪异。这种行政区划一直传承下去,直到建国后才有所改变。

所以说,在明初乃至解放前的这段时间里,广西这一行政区划是不沿海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六百年。对于广西人民来说,这种规划无疑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整个行省都没有出海口,加上大多数地区地处偏僻的山区,所以广西无法借助贸易发展经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自民国以来,负责管理广西的官员便开始要求中央重新规划广西,但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当局根本无暇理会广西人的请愿。直到解放以后,广西人终于迎来新中国的照顾。中央对两广的辖区进行了重新划分。自1951年开始,一直到1955年结束,在中央的规划之下,钦州、廉州得以被划入广西。在此期间,怀集亦从广西并入广东。不过,出于一些政治上的安排,1955年到1965年这十年间钦州、廉州再次被划入广东。1965年后,两地又重回广西怀抱。从这以后,广西终于不再是内陆省,广西人民得以享受到临海的便利。从这以后,广西、广东的行政区划便像我们现代看到的一样了。

实际上,这项政策对于广西来说是十足的照顾。对于广东来说,最重要的沿海港口是北部湾地区。对于广东来说,再多几处临海城市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广西人想要“走出去”可谓无比艰难,对于广西人来说,这些沿海城市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将一些沿海城市的区划并入广西,是相当合理的行政安排。

从这以后,广西终于不再闭塞,“光复”了由明太祖朱元璋划出去的土地。当然,历史上的广西版图,比现阶段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广西更加广袤,在当时,雷州半岛亦属于广西。不得不说,新中国的到来,着实解决了许多封建时代遗留的弊政。在中央解决了两广的行政区划问题后,广西人终于得以“走出去”了。

中国历史最大版图?

我国一直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出现在哪个朝代呢?答案是:元朝。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元朝的北方边境到底在哪里?如果到了北冰洋,那么元的版图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

这其中并不包括元朝藩属国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等在内。

元朝创建者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铁木真是有所不同的,他长期在中国作战,深知汉化对统治这块土地的重要性。在夺得大汗地位后,他决定模仿儒家制度:中国人建国后有年号,他也取了年号。中国的王朝还有国号,他也有样学样,从《易经》的“至哉坤元”中取了一个“元”字,把王朝的名字从“大蒙古国”改成为“大元”。从此,中国进入了元代。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元朝和蒙古帝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铁木真所建立蒙古帝国,是包括中国以及四大汗国在内,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而“元朝”从面积上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忽必烈所统治的中国全境,以及如今的外蒙古、俄国东部这一地区。

四大文明古国版图变迁?

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发源地,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中东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巴比伦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在古巴比伦时期,大奴隶制经济形式开始瓦解,人们开始学会使用青铜工具,并且经济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各个城邦已经开始制定了法典,苏木阿布在公元前1894到前1881之间,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又被叫做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在苏木阿布的统治期间,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并且成功攻打了附近的各个国家,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但是这个统治并不牢固,引发了内部的战争,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最后在公元前1595年被灭亡了。

中国版图的变迁史完整版?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民族,这时还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版图变迁,哪个帝国的遭遇更遇?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它在16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衰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欧洲的病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出了加入同盟国的重大决定,而这个决定意味着帝国的灭亡。果然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强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著名的《塞夫尔条约》(详见鄙人编辑的百度百科词条),这个条约则使法国托管叙利亚,而英国除保护国埃及外,还获得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

意大利分得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因其首相韦尼泽洛斯巧妙的外交手腕而获得了爱琴海上的几座岛屿、东色雷斯以及对士麦拿地区的五年管辖权--对士麦拿地区的最后处置将在五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亚美尼亚和汉志王国的独立得到承认。这实际上就是帝国的死刑执行令。

停战后,被称为土耳其之父的凯末尔带头反对该条约,要求废除苏丹政权,并和获胜的协约国作斗争,迫使协约国让步,以争取了一个较为有利的条约。192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凯末尔领导的年轻的也就是生存至现在的土耳其共和国。

补充:确切的说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是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已经灭亡,苏丹政权被完全废除。

所以可以说现在的土耳其并不是改革后的奥斯曼帝国,而是一个新兴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都城变迁的特征?

作为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都城对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王朝广大疆域的神经中枢,也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王朝史,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都城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而历经千年,都城不仅仅是王朝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中国历史上,王朝都城的位置不断变化,呈现出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特点,那么历代王朝都城位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殷商至隋唐的2400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都离不开黄河流域。在这期间,黄河流域都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同时也是最接近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地区,一个政权如果能够控制这一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因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具体而言、早期统治黄河中下游绝大部分地区的夏、商、周王朝,发轫于黄河中游或下游的上端,其理想的都城当在这个地区,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就是今天晋南、豫北和洛阳地区,这里农业起源很早,地位居中,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王朝疆城空前扩大,选择都城位置需要考虑的条件就复杂了。秦都咸阳所在关中地区原是秦国根据地,咸阳又是统一前都城,统一后,东方六国旧势力还很强大,秦祚短促,还来不及考虑对都城的迁移问题。

汉高祖刘邦起于平民,建立汉朝以后都城的选择,无疑是件大事。刘邦即位之初欲都洛阳,以后听了娄敬、张良的意见才定都关中长安的。娄张两人意见归纳起来为:

一是经济条件。关中土地膏腰,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万一山东有乱,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

二是形胜条件。关中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左崤函,右陇蜀,三面可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三是交通条件。地居上游,犹高屋建筑,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历史证明,汉朝建都关中长安的决定是正确的。娄、张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建立之初,中央与山东诸侯之间、统一与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问题,主张建都关中,主要着眼于东制诸侯,以后平定山东异姓、同姓诸侯的叛乱。武帝时降服匈奴,控制西域地区,都与建都长安便于经营西北和制服山东、既利于制内,又便于御外有关。

隋唐时期形势与西汉相似,关中平原仍是沃野之地,隋唐政权建立之初,都有对付山东割据势力和防御西北突默入侵的任务、同时隋唐统治集团起于关陇地区,长安当然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但是长安作为全国性首都,自中唐以后渐显露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西,距离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稍远了些。关中平原虽说富饶,但“土地狭,所出不足以供京师,备水早,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黄河下游平原,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赋税不入中央,京师所需物资大多仰给数千里外的东南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偏西了。

其次是晚唐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兴起,同时中原王朝的外患已经不再来自西北,而是来自东北的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河北地区军事地位日益上升,长安在制内御外方面的作用丧失。所以自五代朱全忠迁都洛阳后,长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首都的地位。

洛阳在经济、军事两方面不如长安,洛阳盆地狭小,不如关中平原肥沃广袤,虽也有关河之固,然远不及关中险要,但其长处是地居古代中国天下之中,四方交通荟萃之地。西周周公经营洛邑,作为镇抚“东土”的大本营,就因为它“在于土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与他极力要控制河北有关。

曹丕舍弃了其父曹操经营了多年的邺都,而改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自平城南迁,也曾想都邺城,最终定都洛阳,显然都是着眼其地理位置,曹魏为了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北魏为了并吞南朝,洛阳的位置显然优于长安。

隋唐时期建都长安,但隋炀帝、唐高宗另建洛阳为东都,经常往来于两都间,而炀帝更居洛阳为常,成为实际上的首都。其原因是当时开了南北大运河后,自洛阳东北取道永济渠可通达王朝东北边境上的涿郡即幽州,东南取道通济渠可到达富庶的江淮地区。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城东洛水入河口的洛口仓,成为储藏天下粮食最丰富的国家粮库。如果西运长安,不仅还要走上千里路程,更主要的是要经过黄河的三门峡,常有覆舟之患。五代前期定都洛阳,后期定都开封,就是因为选择其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

邺城背靠山西高原,面对经济发达的华北大平原,地处太行山东麓南北交通大道,又是从太行山滏口陉进入华北平原的要隘,是东西、南北陆路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商汤后七迁,最后盘庚定都安阳,273年不迁都。

战国时期魏国在邺城附近开凿了引漳十二渠,邺地由此富饶。东汉以来河北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日益重要,欲占有黄河流域,必先控制河北,而邺是最理想的地方。所以东汉末年邺开始成为河北平原的政治中心,曹操都邺,并开凿了白沟、利漕渠,使邺城为河北平原水运枢纽。曹丕舍邺而都洛阳,北魏自平城南迁一度也想定都邺城,理由是“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但最后还是定都洛阳,这是因为两个政权都想经营南方,而邺偏在河北,就不方便了。杨坚毁邺,从此一蹶不振,以后漳水泛滥,邺地被沙所淹,当然不可能再度兴起了。

北宋建都开封,是因为赵宋政权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推行强本弱枝政策,削弱地方兵权,在首都开封驻扎了数十万禁军以自卫,而当时江南南经济发达已超过黄河流域,政府各部门和禁军所儒各种给养全赖每年从江淮转运,因此必须建都距离江淮地区较近和水运发达的开封不可,故开封替代长安、洛阳和邺成为都城的首选,是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形势发展的必然。

金、元、明、清四代之所以均定都北京,有其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女真、蒙古、满族入主中原都有兼顾塞外根据地和新统治区任务,因此定都地点既不能离开塞外过远,又不能不进入中原地区,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最为理想。明成祖朱棣原封燕王,北京为其藩邸,他个人势力的根据地,他即位后当然以北京为首都。永乐以后,明一代的外患主要来自蒙古高原上的靼鞑,无论从防御或制外角度而言,北京都是首选。

第二,唐末五代以后,东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建都黄河流域的政权,无不需要从江准地区攫取物资供养。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后,解决了都城燕京的漕运问题,所以元明清三代均都北京不移。

南京作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与该政权统治集团所依靠的背景势力有关。朱元璋以江淮集团起家因此以南京为首都。据有南方半壁江山的政权,可供选择作为都城的地点只有两处,一是长江中游江陵(或武昌),二是下游的扬州和南京。江陵地处江北周围无险可恃,武昌虽处江南,但是当地长江狭窄,防守不易,且两地离富庶的东南地区较远;下游的扬州凸出江北,江淮平旷无险可恃,非建都之地。南京西北两面有宽阔的长江可依,又有“钟山龙盘、石关虎踞”之势,所以六朝都南京300余年。南宋建都杭州,除了贪图其在五代以来为东南最繁华的城市外,也反映南宋政权无意恢复中原的心理。

其实,从历代王朝都城位置的变迁,我们可以观察出王朝建都的一般规律,从中总结出人文地理变化的特点

一、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自西向东的态势

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前期,中国以汉民族建立的强大中央王朝的形象出现,其都城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此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便于开发,唐代以前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然而经过了上千年的开发使用,加之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潜力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封建社会中后期,中国古代都城开始逐渐东移关东地区,而后再迁徙至江南之地,最后到达幽燕地区。这种整体上自西向东的迁徙,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相一致的。都城迁徙,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的结果。

二、从长时段来看呈现出先东西横向迁徙,后南北向纵向变化的格局,即“前东西拉锯,后南北抗衡”的都城格局

中国古都史一般以殷周至北宋间为前期,这一时期统一政权和统治北中国的大地区性政权的都城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安阳、长安、洛阳、开封这一横向轴线上自西向东变动迁徙,形成了“东西拉锯”的都城格局。从南宋以后,统一政权和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离开了中原地区向南移动,中国古代都城就明显出现了在杭州、南京、北京这一纵向轴线上南北变化的格局,“南北抗衡”成为一时期都城格局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都史上这种“前东西拉锯,后南北抗衡”格局的出现,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所产生的巨大推力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优越的中原地区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拉力,拉动着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地区推进。前期进扰中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来自西北,后期则主要转移到东北,也出现自西向东的变动趋势,这样客观上就推动了国家版图的变迁扩张,导致了国家格局的不断变动。在变动的国家格局推动下,中国古代都城也就出现了“先东西拉锯,后南北抗衡”的都城变迁格局。

三、从对外交通来看,随着封建王朝的日渐封闭而逐渐偏离对外交通要道

唐宋以前中国主要通过西北陆路,也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来进行对外交流的,而长安、洛阳正是这条“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后域外海上交通有所发展,一度产生非常繁荣的海外贸易,之后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都城就此开始偏离西北的“丝绸之路”,以近海的杭州、南京为都。“海上丝绸之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拉动作用且客观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元代以后,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以北京所独有,而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与两条“丝绸之路”都偏离甚远。这说明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已经日渐封闭,对外交通已不再起拉动作用。

四、与政权统治集团发轫或依靠的地域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朝定都南京后又迁都北京,就是典型的例子。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参加红巾军,转战于江淮地区,取南京而定天下,故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南京为都。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以削藩为由,发动“靖难之役”而篡夺皇位,然而他却不愿意在南京做皇帝,于永乐十九年,下令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这是因为朱棣在北京当了多年的燕王,北京是他的根据地。相比之下,南京是建文帝旧党之所在,且位置偏南,与他所依赖的根据地相距千里之遥。由此可以看出,统治集团的发祥地或就近的一些地区,对统治者定迁国都产生着一定的拉力。

全国性都城的选址有规律可循,那么区域性政权的建都有何特点?事实上和其控制的地理疆域密切相关

一、凡控制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又欲统一南北的政权,往往定都洛阳。洛阳居于“天下之中”,建都伊、洛河畔,可以通漕四方,不仅能控制黄河流域,而且便于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舍弃了其父曹操经营了多年的邺都,而迁都东汉末年以来荒芜了30年的洛阳。北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迁,曾一度考虑都邺但最终定都于晋末以来荒芜了180年之久的洛阳,均为便于南伐。

二、凡统治黄河流城东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于邺。因邺处于古代“山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为经济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自战国魏国引漳灌溉和曹操开白沟、利漕渠后,使邺城周围地区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十分发达。故曹操定都于邺,而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据有山东之地,都以邺为首都。

三、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定都于成都。自战国以来,成都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是。凡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露”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度中原,退可划江为守,同时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后,虽数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还都建业,以后东晋、宋齐、梁、陈都沿袭不改。

四、边区少数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地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定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定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过程也就是这个政权不断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小结

古代王朝的变迁,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人文背景,之所以出现“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局面,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游牧民族主要入侵方向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封建社会后期王朝选址更是反映了其走向走向封闭的倾向。区域性都城的选址往往和其控制的地理疆域以及统治者的扩张意愿有关,游牧民族的都城则表现出不断向内地迁移的趋势,体现出了汉化的过程,希望读者能从这篇文章中,发现出更多与都城相关的历史人文规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版图历史变迁(中国版图历史变迁视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东临广东,西邻云南,北靠湖南、贵州,南有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陆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常住人口约5000万.秦朝之前,广西属于百越之地中的西瓯、骆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

  • 中国革命历史阶段划分(中国革命历史阶段划分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街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在1984年一部《霹雳舞》电影的录像带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中国青少年的手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街舞在中国大陆以广州、上海、北京三个城市为中心,逐步传播开来。现在有许多街舞爱好者参加各种街舞比赛走出了国门,为国争光!1冥古宙、隐生代45.7地球出现2原生代4

  • 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籍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历史人物书有曾国藩传,诸葛亮全传,李鸿章传,李白传,胡雪岩传,杜甫传,杜月笙传,曹操大传,张国焘传。很多书的,比如最出名的莫过于《山海经》,其他的书有:《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神异经》,《说苑》(里面有辩物一篇),《水经注》《中国神话绘本》一套10册,汇集鲁迅、闻一多、袁

  • 中西文化指的是哪几个国家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中:中国,代表东方。西:代表西方各国。中西方文化差异详细:语言差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

  • 历史中国最大版图(历史中国最大版图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一直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出现在哪个朝代呢?答案是:元朝。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

  • 中国历史版图最大(中国历史版图最大是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一直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出现在哪个朝代呢?答案是:元朝。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

  • 关于中国历史的名言名句(关于中国历史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冰心奶奶的名言1、不自安于现在的人,必要向前走!2、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3、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4、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5、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6、希望便是快乐,创造便是快乐。7、无聊的文字,抛在炉里,也化作无聊的火光。8、如果你的心简单,那么这个

  •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各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

  • 菊花台中国历史版(菊花台,历史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0菊花台,位于中国江苏南京市,是一座海拔不足一百米的小山丘,现是菊花台九烈士墓所在地。中文名菊花台位于中国江苏南京市海拔不足一百米类型小山丘中国历史:约公元前2070年始,夏商周逐次更替,文明灿烂。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

  • 中国历史版菊花台(中国历史版菊花台歌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约公元前2070年始,夏商周逐次更替,文明灿烂。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隋唐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