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版图变迁?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东临广东,西邻云南,北靠湖南、贵州,南有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陆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常住人口约5000万.秦朝之前,广西属于百越之地中的西瓯、骆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广西属于桂林郡和象郡。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赵佗替代任嚣担任南海尉,后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属于南越国.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南越国再次臣服汉朝。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成十三刺史部,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域。南越国被平定后,属于交趾刺史部,交趾下辖9郡。广西境内有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
东汉末年,将交趾改为交州。广西境内有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
三国到西晋,东晋时,广西大部属广州
南北朝时期,广西属南朝的宋、齐、梁、陈的湘州和广州。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天下山川形势和交通便利程度分天下为十道,唐玄宗时期增加为十五道,广西属岭南道。
安史之乱后,道和藩镇并行,广西属岭南节度使。唐朝末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广西属于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
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在地方设置道,后改为路,路的数量有增删。北宋有二十四路,南宋有十六路。北宋和南宋版图有改变,行政区划基本无大变化。广西属于广南西路,简称广西,治所在桂州(今桂林)。广西之名由此开始。
元朝消灭所有割据势力,统一天下,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十一个行省,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建省之始。
明朝实行承宣布政使司,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广西属于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11个府和3个直隶州,“广西”名称由此固定。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但改布政使司为省,广西属于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
中华民国时期,广西仍为广西省
1949年12月,解放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之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变。
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后,行政区划又有多次改变,形成今天的广西,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
两广版图的历史变迁?
很多朋友都觉得,人们口中的“两广”,是广东、广西的合称,实则不然。“两广”的起源,实为宋朝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合称,那么,“两广”中的“广”有怎样的含义呢?如:山东、山西中的“山”代表着太行山,湖南、湖北里的“湖”说的是洞庭湖,“两广”里的“广”所指代的也是地名吗?根据考证,这里的“广”说的是汉朝时期的广信。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曾于此地设立交州。因为在设立行政区划时汉武帝表示“粤地初开,宜广布恩信”,为传达上级精神当地官员便将交州的中心命名为“广信”。
宋朝时期,朝廷以广信作为中心,将广信南部西侧的地区划为广南西路,广信南部东侧的地区划为广南东路。时人为了方便,便简称这两个地方为“广东”和“广西”。
从地图上来看,宋朝的地图还是规规矩矩的,行政划分上比较合理。翻开中国地图来看,现在两广地区的版图也是非常规整的。然而,在明清两朝,两广地区的行政区划就比较古怪了。
且看明朝时期的广东布政使司地图,上面包括了今海南地区。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建省,在此之前海南始终属于广东。但即便如此,明朝时期的广东版图还是有些突兀。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广东版图,广东的西侧突出一片廉州府,与现代的地图存在巨大的差异。到了民国时期,广东的版图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过,广东西部地区似乎已延伸到广西地区了,所以在现代人看来未免会觉得别扭。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明朝的“锅”。元朝时期,两广地区并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当时的广东,隶属于江西行省,而广西则属于湖广行省。元朝晚期,朝廷设立了广西行省。明朝以后,又将广东划出江西行省,自此之后两广才开始独立出来。在明朝初期完成行政区划后,当时两广地区的版图与我们现在从地图上看到的大同小异。然而,明初西南地区社会治安动荡,少数民族频繁发动变乱。为了镇压少数民族,朱元璋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皇帝将黎族聚落和琼州府及广西的两大门户廉州钦州全都划给广东。所以,明朝的两广版图才会变得怪异。这种行政区划一直传承下去,直到建国后才有所改变。
所以说,在明初乃至解放前的这段时间里,广西这一行政区划是不沿海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六百年。对于广西人民来说,这种规划无疑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整个行省都没有出海口,加上大多数地区地处偏僻的山区,所以广西无法借助贸易发展经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自民国以来,负责管理广西的官员便开始要求中央重新规划广西,但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当局根本无暇理会广西人的请愿。直到解放以后,广西人终于迎来新中国的照顾。中央对两广的辖区进行了重新划分。自1951年开始,一直到1955年结束,在中央的规划之下,钦州、廉州得以被划入广西。在此期间,怀集亦从广西并入广东。不过,出于一些政治上的安排,1955年到1965年这十年间钦州、廉州再次被划入广东。1965年后,两地又重回广西怀抱。从这以后,广西终于不再是内陆省,广西人民得以享受到临海的便利。从这以后,广西、广东的行政区划便像我们现代看到的一样了。
实际上,这项政策对于广西来说是十足的照顾。对于广东来说,最重要的沿海港口是北部湾地区。对于广东来说,再多几处临海城市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广西人想要“走出去”可谓无比艰难,对于广西人来说,这些沿海城市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将一些沿海城市的区划并入广西,是相当合理的行政安排。
从这以后,广西终于不再闭塞,“光复”了由明太祖朱元璋划出去的土地。当然,历史上的广西版图,比现阶段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广西更加广袤,在当时,雷州半岛亦属于广西。不得不说,新中国的到来,着实解决了许多封建时代遗留的弊政。在中央解决了两广的行政区划问题后,广西人终于得以“走出去”了。
东晋版图变迁?
答:在我国历史上的六朝,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其中数东晋的疆域变化是最剧烈的,可以说是一年一开花,三年大变样。东晋是于公元317年建国,实际上,晋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割据江东的晋王司马睿听说晋愍帝司马邺被杀,才正式在建康(今南京)称帝。
东晋疆域北不过山东省、河南省的黄河,然后沿着黄河与石勒控制的山西中部、河北中部隔岸相望。到了河南洛阳,东晋疆域向南划线,西面是割据关中的汉赵。双方大致以陕西安康为界,而汉中则是成汉的地盘,成汉控制着四川盆地。现在的四川省(含重庆)、云南省、贵州省,减去四川盆地的面积,剩下的都属于东晋。
晋明帝司马绍在公元322年即位后,北方版图发生变化:石勒(后赵)拿下山东中部,兵锋已过黄河,控制了现在河南商丘、安徽毫州一带。石勒地盘越来越大,晋太宁三年(324年),后赵兵攻克徐州和连云港(东海郡)。另外,河南郡(洛阳)也被后赵夺去。
东晋此时陷入王敦等人内乱,没有精力分心北顾,在北线以守为主。但石勒步步进逼,等年幼的晋成帝于325年继位时,安徽省淮河北岸的地区全部并入后赵。江苏省淮河北岸地区,东晋还控制着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邳州),像一把利剑直插后赵版图。一年后,江苏省的淮河北岸全部为后赵所有。
东晋的噩梦还没有结束。328年,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南部分地区入后赵,对东晋国都建康构成了巨大威胁。331年,荆州重镇襄阳入后赵,对长江中游构成重大威胁。同时,成汉向东略地,占有整个重庆,东线进入湖北省宜昌。332年,东晋终于收复重镇襄阳,但西南的宁州(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大部)被成汉占领。此时,赵、成汉、东晋几乎复制了三国割据局面(不包括西北、东北各政权)。东晋较之东吴,多了襄阳、上庸等地。
从336年开始,东晋不断收复宁州旧地。经过多年努力,东晋于347年消灭成汉,完成了长江、秦岭一线以南地区的相对统一。北有后赵,南有东晋,形成了南北割据之势。三年后,中原发生重大事变,后赵灭亡。东晋趁机收复寿春、南阳、汉中等北线重镇,缓解了东晋的生存压力。好日子还没结束,351年,东晋向北直推至黄河南岸,收复河南、鲁南、皖北、苏北。
但是,东晋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前燕。前燕在359年占领河南的黄河以南部分,南线直抵淮河。不久后,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成为前燕执政,东晋的噩梦终于来了。364年,东晋的河南重镇洛阳失陷,淮河以北的河南省部分几乎全部丢掉。
370年,前秦灭前燕,但东晋疆域变化不大。可前秦皇帝苻坚志在灭晋统一,东晋承担与前燕对峙时更大的生存压力。前秦的统一路线也是先蜀后吴,373年,前秦军占领蜀地(含汉中),就是青藏高原与长江的大三角地区。不过对东晋来说,东线守住了徐州、寿春、襄阳等重镇,江东半壁无忧。但在378年,前秦横扫东晋的淮河北岸,除了下邳,地盘全部丢掉。一年后,东晋的北岸被牢牢压制在淮河,徐州、襄阳等重镇归秦。
苻坚自毁长城,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惨败,内部大乱。东晋当然不会放过反攻的机会,收复黄河南岸至淮河北岸的大片土地,整个山东都入东晋版图。西线,汉中也收回来了,只是成都平原暂时还没收复。385年,东晋收复成都平原,疆域和之后的刘宋中前期差不多。
之后数年,东晋疆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南岸地区,被后燕占据。398年,山东东部又成为南燕之地。不过,这并不影响东晋的安全。
之后,一代战神刘裕闪亮登场。410年,刘裕北伐南燕,收复山东全部。417年,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王旗西指,灭掉盘踞在关中的后秦。可惜的是,因为坐镇建康的谋臣刘穆之猝死,刘裕只好撤回江南。一年后,关中就被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占据。此时的东晋疆域,已和刘宋建国那年(420年)的疆域相差无几了。
中国版图的变迁史完整版?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夏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秦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民族,这时还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宋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元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国历史最大版图?
我国一直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出现在哪个朝代呢?答案是:元朝。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元朝的北方边境到底在哪里?如果到了北冰洋,那么元的版图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
这其中并不包括元朝藩属国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等在内。
元朝创建者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铁木真是有所不同的,他长期在中国作战,深知汉化对统治这块土地的重要性。在夺得大汗地位后,他决定模仿儒家制度:中国人建国后有年号,他也取了年号。中国的王朝还有国号,他也有样学样,从《易经》的“至哉坤元”中取了一个“元”字,把王朝的名字从“大蒙古国”改成为“大元”。从此,中国进入了元代。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元朝和蒙古帝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铁木真所建立蒙古帝国,是包括中国以及四大汗国在内,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而“元朝”从面积上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忽必烈所统治的中国全境,以及如今的外蒙古、俄国东部这一地区。
勃艮第王国版图变迁?
这是5世纪初日尔曼人建立的国家,第一王国位于西罗马帝国高卢东南部,后被法兰克王国所灭,第二王国包括今瑞士西部和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一部分领土,后被法国吞并。第三王国包括低地国家大部。现在已成为法国的一个大区勃艮第大区
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核心?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
五帝时期版图变迁史?
一、五帝时代前的疆域情况
五帝之前,是天下共主的神农氏政权时期,国家应该未曾出现,或者说即便出现,也是各部落之联盟体,因此我们虽然不知其疆界,却可以以部落情况去推测其大致范围。
少典部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则少典部落当为神农氏旗下一诸侯,继承少典部落而发展的轩辕部落控制范围,自然也应该纳入神农氏疆域之内。
蚩尤部落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则蚩尤部落为不享而应该被讨伐的诸侯之一,因而自然也属于神农氏疆域之内。
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同理,也当曾是神农氏旗下一诸侯,但既然为炎帝,则恐怕趁着世衰擅自称帝。
西陵部落西陵为黄帝之姻亲,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陵部落就是神农氏时代诸侯,但依据轩辕称帝后与之联姻来看,其在旧时代当为一方诸侯应无疑。
其他诸侯即不享神农氏之诸侯部落,以及其后宾从轩辕的诸侯们等等。
二、有熊国之疆域
有熊国为黄帝取代神农氏政权之后所建立的国家,它应该有两个都城,一个是位于涿鹿之阿的具有政治与军事双重意味的都城,可惜司马子长没有记下它的名字;另一个则是黄帝曾较长期居住过的轩辕之丘,他在这里迎娶了西陵的女儿嫘祖。
虽然《五帝本纪》里面并没有直接描述有熊国的疆域,但我们可以从黄帝的巡游行踪去进行分析: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有熊国东以大海为界,西以空桐为边,向南到达江,向北收复被荤粥所侵占的土地,至少就北方来讲,要比神农氏世衰时代领土有所增加。
同时其境内包括丸山、岱宗山、鸡头山、熊山、湘山、釜山、逐鹿、阪泉等地,从黄帝葬桥山可知,桥山在其境内;从青阳居江水、昌意居若水,可知江水、若水亦在其地;此外西陵部落、蜀山氏部落之范围也在其地。
三、高阳国之疆域
黄帝去世后,由他的孙子高阳继续执政,即帝颛顼,同时变有熊国为高阳国。至于缘何黄帝之子未即位,而是直接由孙子即位,这其中谜团甚大。比如“降居”是何意?比如“圣德”又是何意?至少,司马子长以为高阳凭借圣德,最终登上帝位。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帝颛顼时代的疆域是比较清楚的,幽陵为其北,交趾为其南,流沙为其西,蟠木为其东。比较黄帝时代的疆域,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地名具体所指,但凭感觉就已经可以推断领土是增加了。
东南北三面的情况,我们无法详细分析,因为我们不能轻率地认为交趾就一定在江之南,同理幽陵也可能就是荤粥所侵占之地的另一名称,至于蟠木与海的差异,生子爱难以比较。但就西面来看,从空桐发展到流沙,也就是从山区发展到沙漠一带,至少在西边的确是有所扩张。
此外,黄帝时代的一系列城市应也在其境内,兹不赘述。
帝颛顼之高阳国疆域大致如上
四、高辛国之疆域
帝颛顼死后,由青阳的孙子高辛即位,即帝喾,于是高辛国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遗憾的是,司马子长并未提及高辛国的范围,我们只能假定它继承了高阳国的疆域。
但从“娶陈锋氏女“”娶訾氏女”来看,陈锋氏部落、訾氏部落当在高辛国境内。另据《殷本纪》与《周本纪》之记载,有氏(及先商部落)、有邰氏(及先周部落)也当为高辛国之诸侯。
五、陶唐国之疆域
帝喾去世之后,由他的二个儿子先后继承帝位,即帝挚与帝尧。帝挚时代的国号并未被记载下来,因而我们可以假定仍为高辛国之范围。
帝挚由于不善,很快被他的弟弟帝尧所取代,帝挚的国家很快变名为帝尧的陶唐国。
陶唐国的疆域虽然未被具体记载,但还是可以大致勾勒一下。
它的东边是郁夷谷,南边是南交,西边是西土昧谷,北边是幽都。
南交与交趾所指是同一个地方么?幽都与幽陵所指也会是同一个地方么?我们确实很难依据材料本身进行判断。
陶唐国内诸侯,据“鲧负命毁族”,可视作有一个鲧族;据“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可知有一三苗部落,以及江淮、荆州为陶唐国土;又“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以八恺、八元构成的十六族,也当是陶唐国内之诸侯部落;又混沌、穷奇、杌、饕餮四凶族,也当为诸侯。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四个民族应当不是陶唐国之诸侯,但值得注意的是,幽陵北接狄、崇山南邻蛮、三危西临戎、羽山东近夷,似乎陶唐国的四至应该是:北幽陵,南崇山,西三危,东羽山。这一点我们应该觉察到。
陶唐国在舜的改革下分为十二个州,其中我们只知道应该有一个是荆州,至于那个冀州,按“舜,冀州之人也”来看,可能是舜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不过也可能是追记,所以要存疑。不过有些地名却是可以知道的,比如妫、南河、历山、雷泽、陶河、寿丘、负夏等,都在陶唐国内。
六、有虞国之疆域
帝尧晚年以虞舜为摄政,其后虞舜成为真天子,即帝舜,变陶唐国为有虞国。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有虞国国土纵横五千里,可以说是大国了。交、北发为其南境,戎、析枝、渠、氐、羌为其西境,山戎、发、息慎为其北境,长、鸟夷为其东境。如此多的民族,可见当时盛况。
有虞国地名被记载的还有:苍梧、九疑、零陵。
帝虞之有虞国疆域大致如上。
甘肃版图历史?
中国甘肃省行政区划(1950~1953年)在线历史地图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它是一本介绍新中国50年行政区划变迁及现状为专题的地图集。作者陈潮、陈洪玲,并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本图比例尺为1:870万。
1950~1953年行政区划沿革说明
1950年:1.设县级天祝自治区;设天水、平凉、临夏3县级市;2.撤洮沙、曲子2县;3.撤张掖专区,临泽、高台2县划归酒泉专区,张掖、山丹、民乐3县划归武威专区;撤岷县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临潭县划归临夏专区,渭源、会川2县划归定西专区,漳县、陇西2县划归天水专区;4.撤卓尼、肃北2设治局,分别设县级自治区,卓尼自治区由省直辖;设县级东乡自治区;5.设兰州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区;6.临夏专区的夏河县改省直辖,临洮县划归定西专区;定西专区的西吉、海原、静宁3县划归平凉专区;平凉专区的庄浪县划归天水专区;7.化平县更名泾源县。
1951年兰州市的皋兰县改由省直辖。
1953年:1.撤兰州市第九区;2.撤宁定县,设县级广通回族自治区;撤泾源县,设县级泾源回族自治区;3.设县级张家川回族自治区和县级玉门矿区;4.设地级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夏河、临潭2县和卓尼自治区;设地级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西吉、海原、固原3县;5.肃北自治区更名肃北蒙族自治区;天祝自治区更名天祝藏族自治区;东乡自治区更名东乡族自治区。
1950年甘肃省酒泉专区代管的额济纳旗划归宁夏省。
1953年陕西省陇县马鹿区的第三、四、五乡划归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区。
中国公交车的历史变迁?
1、1908年03月05日,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它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2、1922年08月01日,上海租界市内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车,是公利汽车公司经营。
3、1950年6月,上海市公共交通修造厂首次自行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试制成功。
4、1990年04月30日,国内第一条隧道无轨电车线路隧道五线(淡水路-梅园新村)通车。全市无轨电车线路达到22条。
5、1996年07月23日,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吸引了市民争相体验。
6、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