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版本?
1.1923年版《中国通史》2.吕思勉版《中国通史》(还有袖珍版)3.范文澜版《中国通史》(有简编版)4.白寿彝版《中国通史》5.傅乐成版《中国通史》6.段昌国版《中国通史》
7、张荫麟《中国史纲》8、齐思和《中国史探研》9、钱穆《国史大纲》10、黄现,刘镛《中国通史纲要》11、北大版《未名中国史》……(不计其数)
中国史书顺序?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中国史学经典?
中国经典史书:
1、正史: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2、别史:《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如《汉晋春秋》。
3、杂史: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泛指“野史”。
中国史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评估结果
1北京师范大学A+
2复旦大学A+
3北京大学A
4南京大学A
5中国人民大学A-
6南开大学A-
7华中师范大学A-
8中山大学A-
9清华大学B+
10首都师范大学B+
11华东师范大学B+
12厦门大学B+
13山东大学B+
14武汉大学B+
15四川大学B+
16陕西师范大学B+
17吉林大学B
18东北师范大学B
19上海师范大学B
20暨南大学B
21西南大学B
22云南大学B
23西北大学B
24兰州大学B
25中央民族大学B-
26河北大学B-
27南京师范大学B-
28浙江大学B-
29郑州大学B-
30河南大学B-
31湖南大学B-
32湖南师范大学B-
33天津师范大学C+
34河北师范大学C+
35山西大学C+
36内蒙古大学C+
37上海大学C+
38苏州大学C+
39福建师范大学C+
40曲阜师范大学C+
41西北师范大学C+
42辽宁师范大学C
43上海交通大学C
44安徽大学C
45安徽师范大学C
46江西师范大学C
47湖北大学C
48华南师范大学C
49扬州大学C
50辽宁大学C-
51吉林师范大学C-
52浙江师范大学C-
53杭州师范大学C-
54南昌大学C-
55山东师范大学C-
56四川师范大学C-
57云南师范大学C-
中国史的开篇?
中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
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
551
公元前
479
年)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对孔子思想有大影响的因素
:⑴
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①社会发生大变动。②出
现了许多流派。⑵周代的文化传统(政治家周公)
。
孔子的学说:
—
礼
‖
。
—
仁
‖
。
—
中庸
‖
。
—
天命
‖
观。教学思想。
中庸本义:①
—
中,正也;庸,用也。
‖
(
《说文》
)②
—
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
‖
(程
颐)③
—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
(朱熹则
)④
—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叫做
中
‘
;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
庸
‘
。
‖
(
《中庸章句》
,均见)
解释: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达到令人满意的结合。
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
—
极端主义
‖
,其结果是
—
过犹不及
‖
中庸的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中庸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传统建筑。教育。汉字构成思维。
对传统建筑的影响:①北京四合院
:
与以中为尊的建筑形式美相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群整
体布置的平衡之美
。②广东民居常见的过白手法
:
运用了一个突出重点、烘云托月的手法,
通过主次建筑的高低错落布置,
相互贯穿循环,
营造退晕效果。
③颐和园的退晕效果
:
中和
平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之感
。④《营造法式》
大木作模数制度
。
对教育的影响:⑴教育发展中之行动趋向:①素质与应试
。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③规模与质量
。④教育产业化
。⑵坚持中庸,合乎理性
。
对汉字构成思维的影响:
①从思维的角度看,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天命观、等级伦理观、诚的哲学观、中和审美思维
上都对汉字的构形思维有较深的影响
。
②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一个体系虽然是形成于汉字产生之后,但是由于中庸思想的萌芽
—
始诸饮食
‖
,说明文字在创造之初便有了中庸思想的文化积淀
。
孔子名言:
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
[
注释
]
1
、发:表露。
2
、本:根本、基础。
3
、和:谐和、中和。
2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诸人而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注释
]
1
、陵:通
—
凌
‖
,欺凌、欺侮。
2
、援:攀附。
3
、正:端正。
4
、诸:
—
至于
‖
的意
思。
5
、怨:怨恨、埋怨。
6
、尤:指责。
3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注释
]
1
、好(
hao4
)
:喜爱、热爱。
2
、乎:相当于
—
于
‖
。
3
、知:第一个通
—
智
‖
,智慧、聪明;第二个是明白、知晓的意思。
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注释
]
1
、审:审慎、仔细。
2
、笃(
du3
)
:笃实、踏实。
6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知。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注释
]
1
、果:如果。
2
、虽:即使。
中国史通史顺序?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我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尔雅》
3.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5.我国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6.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7.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8.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9.我国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0.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修订《春秋》
12.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朝刘勰(xié)《文心雕龙》
13.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班固《汉书》
15.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春秋左丘明《国语》
16.我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17.我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18.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19.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三国曹丕《典论论文》
2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21.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朝钟嵘《诗品》
22.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23.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24.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25.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明吴承恩《西游记》
26.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27.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离骚》
28.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29.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30.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
31.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
32.我国第一部医药书《黄帝内经》
33.我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34.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
中国史话台词?
穿越时间长河
回望祖先过往
金戈铁马的战争
气象万千的盛世
多少朝代更迭
多少文化沉浮
《中国史话》以讲述历史故事的手法,将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开始,下至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图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提供一套生动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元朝时间轴?
元朝的年份为1271年1368年,所以共统治了9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茶馆时间轴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三三两两的旗人。追够了鸟,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白居易时间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