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名人故事

宋朝名人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871 更新时间:2023/12/23 17:53:01

宋朝名人故事大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下面和我一起来看宋朝名人故事大全,希望有所帮助!

宋朝名人故事1元昊称帝反宋以后,宋仁宗抽调一批禁军到陕西去帮助防守。在这批禁军中,出现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本领高强,擅长骑马射箭。他刚到陕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当时,将士大多胆小怕死,只有狄青艺高胆大,因此经常担任先锋。

狄青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脸上罩着一个铜面具。他在敌阵中往来冲杀,勇猛异常,西夏军没有一个抵挡得住,以为是天神天将下凡,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称他“狄天使”。

狄青打仗,也很有智谋。有一次,狄青率领少量军队,在泾原和西夏军作战。西夏军人数很多,狄青想,敌众我寡,如不采用奇计,无法取胜。于是,他下令军中,出战时不用弓箭,都拿刀枪,以钲(古代军队中所用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声作为号气,第一次敲钲,全军停止不动;第二次敲钲,全军退却,但仍排好阵势;钲声一停,全军转身向前,大喊大叫,向敌军冲杀过去。宋军士兵还都按照这一办法,作了演习。

第二天,宋军出战。他们还没有跟西夏军接战,军中第一次钲声就响了,宋军士兵全部停下来不动。第一次钲声刚过,第二次钲声又响了,宋军士兵又突然退却了。西夏士兵一向惧怕狄青,这次看了宋军的出战情况,不觉大笑说:“哪有这样的打法,谁说狄天使勇猛善战!”

就在这时候,宋军的钲声突然停止了,宋军将士顿时转过身来,大声喊杀,冲入西夏军阵中。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吓得四散逃奔,很多人都自相践踏而死。这一仗,狄青以奇计制敌,取得了大胜。

陕西有个官员,和狄青谈论军事,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韩琦范仲淹

韩琦和范仲淹召见狄青,向他问了一些问题,觉得他确是一个人才,只是读书不多,缺少见识。

于是,范仲淹就劝告他说:“你如今当了将官,要多读点书才行。做将官的,不知古今,不懂兵法,只是个人之勇,怎么能为国家建立更大的功业呢?”

狄青听了,连连点头,便请范仲淹指点。范仲淹就拿出一部《左氏春秋》,送给狄青,要他先好好了解古代的一些战争历史。

狄青非常感激地接受了这部书。打这以后,他刻苦学习,读完了这部《左氏春秋》,又读完了秦、汉以来的很多兵法著作。他的军事学识更丰富了,名声也更大了。

他在西北的四年当中,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二十五次,身上受了八次箭伤,也为宋朝立了不少功劳。

宋仁宗对狄青很看重,除了提升他以外,还很想召见他。恰巧西夏军又侵犯渭州,狄青要去抗敌,不能去京城。宋仁宗只好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

后来,北宋和西夏订立了和议,宋仁宗才把他调回京城,让他担任了马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出身士兵。宋代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他们脸上刺上字,再涂上墨做记号,皮肤上留下青黑色的字迹,称做面涅。狄青当过小兵,脸上也留有面涅。

宋仁宗召见狄青,看到他脸上的面涅,觉得跟他如今的身份很不相称,便命他敷上药,把脸上的字迹除掉。

狄青不同意这样做。他回答说:“陛下不问我的出身低微,按照功劳提拔我,我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这些字迹,我愿意留着,让士兵们看了,知道应该发奋向上。”

宋仁宗听了,非常赞赏,对他也更加看重了。

西夏战事平息后不多几年,南方又出现了一个割据政权。广源州酋长侬智高起兵反宋,他攻占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随后又一连攻下了九个州,还进犯广州。宋朝的许多守城官吏,吓得丢掉城池逃跑了。有些地方的百姓逃到山谷中避难,侬智高追到山谷中,放一把火,把避难者一齐烧死。

宋仁宗非常忧虑。狄青就上书朝廷,请求前去作战。第二天,狄青上朝,对宋仁宗说:“臣出身行伍,没有别的可以报答国家。我只要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再调拨一些禁军,就可以平定侬智高。”

宋仁宗马上任命狄青为宣抚使,率领三万人马前去。第二年,狄青攻破了邕州。侬智高逃到大理,被杀死了。

狄青平定侬智高割据政权,又立了大功。宋仁宗拜他为枢密使,让他掌管军权,还赏赐他一所住宅。

宋朝名人故事2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那年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的风波之中。

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的全面攻击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虽然,苏轼和他政见不同,但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他和苏轼的交情依旧。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新王安石的人不停地在打苏轼的小报告,在王安石的耳边添油加醋地“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呢,也感到京城难呆,便再三请求外调。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变法派。严肃的政治斗争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扎和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轼虽未能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但又不满于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外调。到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难过,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的过错:一是在于他敢讲真话,他自称“言必中当世之过”,说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他钦慕屈原诸葛亮那样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二是小人作怪。苏轼才华过人,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他对王安石有意见,对司马光有看法,那些伺空献媚取悦,以谋荣升的小人们看得清清楚楚。等到时机已到,或说苏轼非议新法、讥蔑王安石,或说苏轼不满旧党,痛骂司马光等等。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人向皇上反映道:“苏轼四年前护送父亲灵柩回川妄冒公差,往还以舟载物,贩卖私盐”,皇上将信将疑,命人查办,均无所得时,轰动一时的“苏案”才算了结。可惜,苏轼无辜蒙冤,闭门待罪,心有怨气而无可奈何。

苏轼才高德重,却不善走“钢丝”,那样为求活而求活,对他来说很难活着,就算勉强活着,也会活得很苦、很累、很不值得。

生命,有相同的开端和相同的归宿,不尽相同的是生命的过程。这其中,有崇高、有伟大、有卑劣、有渺少……

宋朝名人故事3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v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v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苏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王安石则把苏东坡视为隐然的强敌,必欲把他驱逐出朝廷而后快。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苏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苏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苏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苏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三年前苏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苏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宋朝名人故事4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是最不修边幅的人。他有时忙着看公文,上朝时来不及吃早点,便拿了面饼坐在上朝的车中去吃,以致弄得满身都是面屑。

王安石也不讲究卫生,他不太喜欢洗脸,也不常换衣服,因此,有时衣服上竟生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和另一位大臣禹玉因事一同去见皇帝,不注意衣着的王宰相衣领上有个小虫,可能是个虱子,它从衣领爬上了王安石的胡须。皇帝看了,不觉暗自好笑。禹玉伸手替他捉去,随口说:“这小虫太光荣了,曾在宰相的胡须上闲荡过!”王安石也觉察到了,于是解嘲地说:“它不仅光荣而且幸福,连皇上都亲眼看到了它。”

王安石的生活非常俭朴,不拘一格,毫不讲究,反对奢华铺张的作风。

在他任宰相的时候,部属百官宴请他,虽然桌上摆满了佳肴,他只夹面前的几样菜吃。吃饭时也是心事重重,一副食不知味的神态。他在家里请客时相当随便,一般是两碟小菜,一壶清酒。有一次,他竟将客人吃剩的煎饼饼皮拿来吃了,令客人大感不安。

医生们看到王安石脸上愈来愈黑,以为是生病了。但诊断结果,不是病,而是积的汗垢,用澡豆擦洗就清洁了。平时就懒得修饰容貌、讲究衣着的王宰相,自然是拒绝用澡豆洗面的。还说:“上天要给我一张黑面孔,我为何要用澡豆洗净它呢!”

宋朝名人故事5范仲淹,字希文,宋仁宗时吴县人,为人内刚外柔,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范仲淹做相州刺史时,他妻子来信,将“伊”字写成了“尹”字,他回信说:“料想伊家不要人了?”妻子只回了一首诗,颇有深情厚意,诗曰:“问将小书作尹字,情人不解其中意。与伊隔离几多时,身边少个人儿睡。”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不少人因为有他的荐书而获升迁。有一位县巡检苏麟多年在外,未获提拔,深为不平。有次因事入范仲淹府中晋谒,便趁机献诗一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范仲淹知道了苏麟的用意,便为他推荐,苏麟因得升官。

宋朝名人故事6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江西庐陵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严谨,为人平和。

他晚年取号为“六一居士”,别人问他:“‘六一’是什么意思呢?”

欧阳修回答道:“吾家藏书一万卷,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但这只有五一啊!”欧阳修笑道:“以吾一翁老于此,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和朋友们行酒令,规定各人作诗两句,内容必须犯徒刑以上的罪过。于是,一位吟道:“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位也吟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欧阳修接着吟道:“酒粘衫袖湿,花压帽檐偏。”有人认为他的诗不至于犯徒刑,因而提出疑问。他笑着说:“列位想想,被酒佯狂,放荡无羁,还怕不犯徒刑以上的罪吗?”

有一天,欧阳修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两位年轻人,自称为诗人,说要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便提出要与他们一块坐船去,但没有说明身份。这两人走到半途,看见一只白鹅跳下了清水池塘,于是诗兴大发,作起诗来。甲吟道:“远望一只鹅”,乙续道:“扑通跳下河。”可是再也吟不下去了。欧阳修不假思索,立刻接着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泛清波。”很自大的两人说:“虽然不好,也还勉强可以。”

一会儿,船到了一个地方,看见岸上有一堆灰,两人又做起诗来。甲说:“远看一堆灰”,乙道:“近看灰一堆。”下面又联不出来了,欧阳修只好又续道:“一阵狂风起,满天作雪飞。”两人仍然自大地说:“虽然不好,也还勉强。”

这时,欧阳修虽然有修养,不便发作,但对这两个自称诗人的草包早已看清。正好那两人又作起诗来,甲说:“两人同一舟”,乙道:“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就不等他们再说,立刻接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说完,扬长而去。

宋朝名人故事7胡诠是宋高宗时进士,任枢密院编修官。在朝中,他是抗金派,坚决反对同金国侵略者议和。他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向高宗上书,请求杀掉投降派头目王伦、秦桧、孙近,主张拘留金邦的使臣。高宗忠奸不分,竟因此把胡诠贬到福州去作签判。投降派得势后,同金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王伦等趁此机会,旧事重提,进一步诬告胡诠先前的上书是“妄言”,应予除名。于是,胡诠又被押送到新州,由地方官管押起来。

胡诠在新州,虽然失去人身归由,然而精神上并不屈服,坚信自己抗金的爱国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卖国求荣的奸党当道,他壮志难酬,禁不住怒火中烧,写下了《好事近》这首悲愤的词: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箩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中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这首诗流传出去,朝廷中的抗金派和广大群众十分赞赏,投降派却切齿痛恨,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时,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投降派的心理,便向朝廷诬告,说胡诠在词中所写的“豺狼当辙”是对皇上以及有功重臣的“谤讪”、“怨望”。高宗又一次听信谗言,把胡诠发配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岛充军。

宋朝名人故事8苏东坡的诗词、字画、文章与书简,在他生前便有人出高价收买。有一天他的朋友黄山谷笑着把这种情形告诉他:“从前晋朝时王右军用字和道士换鹅,传为美谈,现在你的文字也被人拿去换东西了。韩宗儒这家伙最贪吃了,他把你写给殿帅姚鳞许的帖子,拿去换了十几斤羊肉,痛快地吃了一顿。”苏东坡听了,不觉好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翰林苑中埋头撰著,忙得一塌糊涂。贪吃的韩宗儒又想用他的字条去换羊肉。便故意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给苏东坡,希望他回信,以便拿去换肉。刁顽诙谐的苏东坡早就看出来了,但他就是不写回信。韩宗儒连写了几张书简,并派仆人等候苏东坡写回信。苏东坡笑着对韩宗儒的仆人说:“回家告诉你家老爷,今天屠户没有肉!”

宋朝名人故事9苏东坡贬官海南岛时,临行前夕,一位运使官朋友陈强到苏府慰问,看见东坡婢女春娘美如天仙,色心大动。因此向东坡提出以白马换春娘,为此赋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哦咐赎蛾眉。虽无金勒期明月,却有佳人捧玉扈。

苏东坡也认为此去路途遥远,山高水险,蛮烟瘴气,一时怜香惜玉,不忍春娘同去吃苦,也就答应了陈强的要求。于是和诗一首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教蹄声在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阻,敢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知道她以身换马的事,非常悲伤,乃口占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哀怨心情。诗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

吟罢,竟以头撞墙而死。苏东坡见此情景,悔恨不已,但已为时太晚了。

宋朝名人故事10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以才华横溢、博学多闻而盛誉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却丢了不少丑。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其书桌砚台底下医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处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他挥笔续诗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见到东坡续诗,暗自忖道:“真是少见多怪!”决定给苏东坡一点小小的惩罚。他建议皇上将东坡调任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东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东坡一时瞠目结舌。陈季常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么这样惊诧呢?”苏东坡叙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分:“去年我刚被贬谪来黄州,我还以为是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这不是王荆公之错,而是我锗了。这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

;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安徒生童话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共163个故事)第一卷打火匣皇帝的新装飞箱丑小鸭没有画的画册跳高者红鞋衬衫领子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守塔人奥列蝴蝶贝脱、比脱和比尔烂布片织补针拇指姑娘跳蚤和教授区别一本不说话的书夏曰痴笔和墨水壶风车瓦尔都窗前的一起甲虫幸福的家庭最后的一天完全是真的蓟的遭遇新世纪

  •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养亲与敬亲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顺亲与谏亲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

  • 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努力去尝试做各种事情,努力去克服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Thefairytaletellusthatweshoulddoourbesttotryeverything,toovercomeanydifficult,toseekanysolution.1、愚公移山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

  • 抗日小英雄故事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抗日小英雄故事读后感《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雨来多么勇敢、爱国,敌人用糖块、金戒指诱惑他,他没有接过糖、戒指,也没有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最后,换来的是一顿毒打。要是换了我们,一定忍

  • 生活中传统文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放鞭炮;每年要祭拜祖先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

  • 用英语介绍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wasaGerman-bornphysicist,althoughmostpeopleprobablyknowhimasthemostintelligentpersonwhoeverlived.In1999,‘Time’magazinenamedEinstei

  • 冰心成长故事三十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冰心奶奶很坚强。冰心奶奶在80岁那年,因为脑血栓,右半身不能活动了,连笔也拿不了,接着她的腿又骨折了。但是,冰心奶奶没有放弃,像小学生一样重新练习拿笔,重新练习写字,终于又可以写东西了。冰心奶奶很勤奋。冰心奶奶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挣扎着褪掉所以的青涩和丑陋,在

  • 姓赵人的原来姓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三家分晋之前,赵国人还是姓赵。那时,赵只是晋其中一个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也就是赵家,当然姓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姓氏晋国姬鲁国姬卫国姬郑国姬宋国子中山国子吴国姬越国姒齐国姜/田楚国芈燕国姬韩国姬赵国赢魏国姬秦国赢赵国跟秦国同姓赵,与秦同出于蜚廉之后。赵

  • 兰州城隍庙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兰州城隍庙兰州城隍庙修建于北宋年间,兰州所供城隍爷就是汉初替刘邦而死的纪信。兰州府城隍庙,整个院落为长方形,占地十亩。院内殿堂巍峨,雕梁画栋,飞檐翘楚,红墙碧瓦,古树参天。。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城隍一词与城池的关系极为密切。古

  • 小白兔采蘑菇童话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白兔采蘑菇童话故事(精选9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白兔采蘑菇童话故事篇1一天早晨,我在森林里玩,森林的景色把我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