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历史人物简介之汉高祖刘邦

中国历史人物简介之汉高祖刘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1/24 17:45:34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

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汉高祖(前256-前195)

汉高祖-刘邦,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

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

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刘邦(公元前247~前195,一说前256~前195)

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阳)。

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今西安东南)。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见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民约法三章,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

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

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锼保⒑撼A醢钏秤γ裥模松迫危誓苈虐苈牌稹T胫罱鄢赫秸檬В衔约褐曰袷ぃ饕谟谥赜谜帕肌⒑拧⑾艉巍N燮咴兀糯吻渍鳎叫蕉ㄑ嗤蹶拜薄⒊浮⒑跣拧⒀粝暮畛仑g、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并剪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

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中国小英雄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要多客皇婆室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

  • 《大侦探小卡莱》读后感结尾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血,此事千真万确!”“他用放大镜看着那滴红色有血迹,随后他把烟斗移到了另一边,吸了口气说,这是亨利先生杀妻害命的铁证手段极其残忍!”“可惜,这只是这位业余侦探小卡莱的幻想。”“啊,干侦探这一行真是一个危险的差事,一些人认为这是小儿科。但绝对不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枪口……”……啊!当我在书店顺手

  • 克服困难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

  • 历史人物怎么写?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先写些这个历史人物的简介(应该在网上可以搜到),在加点趣味的人物的故事,野史,最后总结性的对人物进行评价~无非是啥功过是非,功大于过。。第一段引入你要介绍的历史人物,接下来详细介绍历史人物,再介绍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是什么,做出了什么贡献,最后总结。

  • 姓陈的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大楚兴陈胜王“的农民起义领袖——陈涉;汉朝开国功臣、后来有功平定诸吕的——陈平(另有著名作家三毛本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东汉末年“建安七子”的——陈琳;三国魏政治家,发明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西晋著《三国志》的——陈寿;南朝梁名将——陈庆之;唐朝诗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唐朝远赴天

  • 历史人物邵飘萍的简介有哪些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4月26日凌晨一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解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所拟罪状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以为炯戒,此令阖闾(?~前496)春秋时吴国国君。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吴王诸樊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在位。吴王僚在位期间,他

  • 历史上人物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代表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1、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

  • 中国历史人物简介之项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前233~前202)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随

  • 姓陈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

  • 四面楚歌对应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四面楚歌对应历史人物:羽,虞姬,刘邦,韩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四面楚歌的相关历史人物分别是匡衡,祖逖,项羽。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