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重用人才都有哪些故事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没有人才优势,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同上)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问题上,曹操“雄”、“奸”并存的双重性格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致到了人才,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亦有独到之处,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以权术相驭”。至于具体的做法,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备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二十二史札记》)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同上),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荀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绍从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给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持,曹操也与他颇为投缘,甚至称赞其为“吾子房也”。但荀自幼受儒家礼法教育,毕竟心存汉室,他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就是希望能通过曹操“削群雄,以匡汉室”,所以当他看到曹操权位日高,欲加国公和九锡时,便和曹操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却不肯附和,这就成了曹操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于是遭到嫉恨。关于荀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用药酒毒死,也有人说是受胁迫而自杀身亡,总之是不得善终。
像这样先受礼遇后遭忌杀的自然并非荀一人,还有不少早年曾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建立功勋的人,到后来却不得不通过回避隐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就以“知足不辱”为由,自动交付兵权,乞求退休;而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何夔见“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便“常畜毒药,誓死不辱”。这些史实都说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臣属们进退维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王霸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又猜忌、枉杀人才,表现了其在人才问题上奸诈诡秘的另一面
司马昭的事迹?
司马昭
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
字子尚
终属魏
籍贯[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大将军晋王追尊文帝庙号太祖
生卒211265(55岁)
家族资料
父亲司马懿
母亲未知
配偶王元姬
子女司马炎
兄弟姐妹司马师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干司马骏司马氏司马
相关人物司马懿姜维钟会曹睿陈泰曹髦曹奂司马炎贾充
曾效力过的势力魏
简明历史传记
[编辑本段]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简明演义传记
[编辑本段]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历史评价
[编辑本段]
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晋书》
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晋书》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国志魏书四》
司马昭小故事:
[编辑本段]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诗中写道: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住爪甲。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之心,所以敢于当众侮辱他。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必须除掉司马昭。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着受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尚书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已非一日,只靠少数人马是对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虑。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何况也不一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卫兵不敢阻止,也不知应采取什么行动,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喝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卫兵们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一齐挥戈,当场将曹髦杀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后被废为陈留王)。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
名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