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西域有哪些国家?
传说中的杨家将,处于沙陀宋的时期,其中的杨门女将,有十二寡妇征西的传说。这个西,是哪里呢?指的是西夏,实际上,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其后的沙陀宋时期,广大的欧亚大陆,有众多国家,西夏,只是其中一个,沙陀宋以西,远不止西夏那么简单。
欧亚大陆,包括三大部分:东端的亚洲,西端的欧洲,以及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包括:突厥、蒙古、俄罗斯。
沙陀宋时期,以西,自东向西,分别是:西夏,西州回纥,甘州回纥,喀拉汗国,塞尔柱肃丹国。
西夏以西
西州回纥,统治天山南北。
喀拉汗国,统治锡尔河一带。
塞尔柱肃丹国,统治西亚。
而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北方,自东向西,则是:基马克汗国、钦察汗国、属于突厥人的钦察系。
再看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西部
自北向南,依次是:乌拉尔人,基辅罗斯,佩彻涅格汗国,卡扎尔汗国。
乌拉尔人各民族,统治乌拉尔以西广大地区。
佩彻涅格人,起于里海以东,属于突厥人的乌古斯系,不断西征,其前锋抵达多瑙河,这是突厥人的最西边边界。
而卡扎尔汗国,出自突厥人的回纥葛萨部。
乌拉尔人的北南两支前锋,其中,北方前锋:萨米人、芬兰人,已经突进到北欧。萨米人统治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端,是挪威与瑞典。
乌拉尔人的南方前锋:马扎尔人,突进到东欧,马扎尔人是匈人的后裔,建立匈牙利王国。
基辅罗斯,唐末以前,还是原始部落,862年,瑞典人做了罗斯人的首领,建立基辅罗斯政权。
图中的黑线,是欧洲东界
东欧各民族,包括:波罗地人各民族,波兰,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白克罗地亚,等等。
其中,波罗地人各民族,包括:立陶宛人、普鲁士人,等等,以及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地,这两地,都被波兰吞并。九世纪,波兰人的原始公社瓦解,十世纪,波兰公国建立。
623年,萨莫公国建立,这是斯拉夫人首个政权。830年,摩拉维亚公国建立,870年,波希米亚公国建立。
白克罗地亚人,是克罗地亚人的一支,在斯拉夫语中,白色是北方的意思。
另一支克罗地亚人,迁徙到巴尔干半岛,又分为两支,包括:白克罗地亚,位于克罗地亚共和国北部,红克罗地亚,位于克罗地亚共和国西部,所以克罗地亚国旗为红白相间。
以西,是东法兰克王国,以东法兰克王国为首,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
帝国包括东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两个洛林公国,还有意大利北部、以及尼德兰等。
东法兰克王国,包括四大公国:萨克森公国,法兰克尼亚公国、士瓦本公国、巴伐利亚公国,这四大公国的公爵,先后当选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组成以后,他们先后做过皇帝。
萨克森人,法兰克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都是日尔曼人。
阿勒曼尼人生活于士瓦本公国,法语、英语中的德国人,称为日尔曼,即得名于阿勒曼尼人。德国人则自称德意志人,得名于古代的另一支日尔曼人:条顿人。
四大公国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与960年建立的沙陀人的北宋帝国,几乎同时建立。
五代十国都有哪些国家?
五代十国,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最少有15个小政权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即指的是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十个政权。
五代十国的开始与落幕
开始:唐朝末年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一些藩镇开始拥兵自重发展自己的势力,天四年(907),梁王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开启了“五代十国”。
“五代”这一称呼源于北宋史学家薛居正监修的《五代史》,“十国”源于欧阳修所编写的《新五代史》,五代十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有些政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代,大部分是唐遗存,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势力;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十几个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期间礼崩乐坏草莽称王非常热闹。
落幕: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迫使柴荣幼子退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强势的北宋横扫天下,979年北汉被灭,到此五代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期间代表性事件
洛阳兵变: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朱友弑父之后兄弟两同室操戈,后被后唐取代。
高平之战: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以后周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
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乱世多英雄,五代十国的名人
朱温:后梁开国皇帝结束了唐朝统治,为人的残酷无情诡计多端善于作战,后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弑杀。
段思平:是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成功的领导了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摧毁了奴隶制度,完成了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将佛教定为大理国国教,开辟了大理国帝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系。
刘知远: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雄武过人勇猛善战,在其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朝廷难以掌控,而且手下多是贪婪之辈,因此形成弊政,称帝后一年就去世了。
李存勖:唐庄宗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著名军事家,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本是机会提前结束五代十国之人,却因治国乏术用人无方让他身死国灭。
李煜:南唐末代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主要贡献在词,对后世影响极大。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
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些都是他干的,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总结
五代十国这段时间出来的历史人物比较多,总共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段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最后宋朝建立一举统一了全国,好多东西我也理不太清,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五代十国评书有哪些?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的书有:《五代十国风云录》,《十国春秋》,《新五代史》。
1、《五代十国风云录》是中国三峡出版社于2008年5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狼,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这一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之曲折、各个势力集团之间斗争之残酷以及人民命运之无常;
2、《十国春秋》共114卷,清人吴任臣编撰纪传体取书,写十国君主之事迹,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康熙八年即1669年完成,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四月,周昂重刊《十国春秋》;
3、《新五代史》为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即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即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五代十国末期有哪些名将?
1、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养子之一,号十三太保,拜飞虎将军、勇南公,领三千飞虎军。此人身材瘦小、力大无穷,擅使一柄毕燕挝,天下无人能在他手上走过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李存孝收服的两员左右部将,一个叫薛阿檀,一个叫安休休,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李存孝曾率十八骑冲杀黄巢八万人马,并且冲进长安、焚烧粮仓,把黄巢军杀得片甲不留。
2、史建瑭:为白袍将军史敬思之子,雁门人,擅使一口花刀,在与王彦章大战二百合后,抽铁鞭猛击王彦章后背,将其打得抱鞍吐血落荒而逃。
3、王彦章:号铁枪将,擅使一条大铁枪,为后梁大将,威震五代各国。李存孝死后,王彦章率弟与晋王李克用大战,杀其上将四十三员,包括名将薛阿檀、安休休,大败李克用军。后在与高思继的交战中,使用回马枪枪挑高思继,令唐军闻风丧胆。
4、高思继:“白马银枪”高思继,与王彦章并列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家枪威震天下。在与王彦章的战斗中,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交锋时,王彦章只得使计诈败诱高思继追来,遂使回马枪杀之。
刘知远
5、刘知远:为后汉王,沙陀部人,继位之后又改名为刘嵩。刘知远擅使一口金刀,号“金刀王”,文武双全,勇贯三军。刘知远早年投到李嗣源的手下当兵,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后梁军队激战于黄河岸边的德胜的时候,石敬瑭的马甲突然断裂,几乎就要被后梁军队赶上了,这时,刘知远将自己的马换给了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掩护石敬瑭后撤。事后,石敬瑭非常感激他舍命相救,于是在李嗣源继位称帝并任命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后,石敬瑭就将刘知远要到自己手下任职,做了他的亲信大将。
6、王彦童:铁枪将王彦章的弟弟,与其兄一样异常勇猛。在与晋王李克用的会战中接连杀死李家六名太保,但却在单枪匹马追击李克用时,被李克用的军师周德威用计,使人装扮李存孝,扯出飞虎将军旗。王彦童以为李存孝复生,惊惧气恨交并,竟然吐血身亡。
7、高行周:“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继承了祖上的高家枪,英勇无敌。高行周出道后为替父报仇,大战王彦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其子高怀德、高怀亮,亦是子承父志,作战勇猛,为北宋开国功臣。
8、庞师古:后梁王朱温的护卫将军,曹州南华人,使一对流星锤,勇猛过人。朱温被刘知远杀败围困后,庞师古单人独骑杀入重围,救出朱温。
9、周德威:字镇远,小名阳五,朔州马邑人。周德威最初跟随李克用,骁勇而擅骑射,并且兼为军师之职。他不但勇猛过人,而且智谋和胆略也非常出众。因为长期在边塞地区,所以军事经验非常丰富,他仅凭观看烟尘便可以判断出敌人的数量。周德威长得人高马大,面皮黝黑,平时表情就很严肃,即使在笑的时候也不改变。在杀敌的阵前更是凛凛然充满肃杀之色。出众的胆识和智谋使周德威在五代成为一员猛将、一员名将。
10、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祖父葛阮,父亲葛遇贤,曾被授兵部尚书之职。葛从周少年时就很豁达,而且极有智谋,最初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在军中逐渐升至军校。朱温在王满渡大败黄巢军队后,葛从周便和霍存、张归霸等人一同投降了朱温,此后就一直为朱温的霸业四处征讨,成为朱温的一员勇将、一员常胜的大将。葛从周是个百分之百的武将,从来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知如何完成作战任务,建功立业。所以他深受朱温的器重。
五代十国周边国家?
日本:平安时代(平安京),藤原北家执政
朝鲜半岛:高丽国(平壤)
东北:辽国(上京临潢府):契丹族,奚族,高句丽遗民,女真族,室韦族等
西北:党项八部的定难军(夏州),凉州吐蕃六谷部(武威),甘州回鹘(张掖),汉族归义军(敦煌)
西域:西州回鹘(高昌:吐鲁番),于阗尉迟氏(和田),黑汗(喀喇汗国)
西南:吐蕃各部(青藏高原),大理国(大理):白族,彝族等
中南半岛:缅甸蒲甘王朝,越南丁朝
五代十国之外的国家?
至少应该是五代十国之外,还有:歧、燕、晋、殷、南吴、契丹。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五代史记》,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五代十国节度使有哪些?
汴州宣武军节度使|宋州宣武军节度使→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滑州宣义军节度使→滑州义成军节度使|郓州天平军节度使|曹州威信军节度使→曹州彰信军节度使|兖州泰宁军节度使|青州平卢军节度使|徐州武宁军节度使|许州忠武军节度使→许州匡国军节度使→许州忠武军节度使|陈州镇安军节度使|陕州保义军节度使→陕州镇国军节度使→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大安府佑国军节度使→大安府永平军节度使→京兆府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府永兴军节度使|崇州静胜军节度使→耀州顺义军节度使|同州匡国军节度使→同州忠武军节度使→同州匡国军节度使|华州感化军节度使→华州镇国军节度使|州静难军节度使|州保大军节度使|延州忠义军节度使→延州彰武军节度使|灵州朔方节度使|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晋州定昌军节度使→晋州建宁军节度使→晋州建雄军节度使|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邓州宣化军节度使→邓州威胜军节度使→邓州武胜军节度使|安州宣威军节度使→安州安远军节度使|太原府河东节度使|代州静塞军节度使|汾州宁化军节度使|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潞州安义军节度使→潞州匡义军节度使→潞州安义军节度使→潞州昭义军节度使|云州大同军节度使|应州彰国军节度使|朔州振武军节度使|丰州天德军节度使|大名府天雄军节度使|
贝州永清军节度使|相州昭德军节度使→相州彰德军节度使|澶州镇宁军节度使|邢州保义军节度使→邢州安国军节度使|镇州武顺军节度使→镇州成德军节度使→恒州顺国军节度使→镇州成德军节度使|定州义武军节度使|沧州义昌军节度使→沧州顺化军节度使→沧州横海军节度使|幽州卢龙节度使|新州威塞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遂州武信军节度使|夔州宁江军节度使|
山南西道节度使|利州昭武军节度使|阆州保宁军节度使|洋州武定军节度使|凤州武兴军节度使|秦州雄武军节度使|黔州武泰军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潭州武安军节度使|朗州武平军节度使|桂州静江军节度使|扬州淮南军节度使|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庐州保信军节度使
[隐藏]十国节度
吴
扬州淮南节度使|泗州静淮军节度使|濠州清淮军节度使→寿州清淮军节度使|庐州德胜军节度使|江宁府镇海军节度使|宣州宁国军节度使|鄂州武昌军节度使|洪州镇南军节度使|抚州昭武军节度使|江州奉化军节度使|虔州百胜军节度使
南唐
|潭州武安军节度使|朗州武平军节度使|濠州定远军节度使|寿州清淮军节度使|庐州德胜军节度使|舒州永泰军节度使|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宣州宁国军节度使|池州康化军节度使|鄂州武昌军节度使|洪州镇南军节度使|抚州昭武军节度使|江州奉化军节度使|饶州永平军节度使→饶州安化军节度使|虔州百胜军节度使|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建州永安军节度使→建州忠义军节度使
前蜀
剑南东川节度使→梓州天贞军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梓州武德军节度使|遂州武信军节度使|雅州永平军节度使|金州雄武军节度使|夔州镇江军节度使|山南节度使→兴元府天义军节度使→山南节度使|利州节度使→利州昭武军节度使|凤州武兴军节度使|秦州天雄军节度使|黔州武泰军节度使|洋州武定军节度使
后蜀
剑南东川节度使→梓州武德军节度使|遂州武信军节度使|雅州永平军节度使|金州怀德军节度使|夔州宁江军节度使|山南节度使|利州昭武军节度使|阆州保宁军节度使|果州永宁军节度使|源州武定军节度使|凤州节度使→凤州威武军节度使|秦州雄武军节度使|黔州武泰军节度使
闽
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建州镇安军节度使→建州镇武军节度使
楚
潭州武安军节度使|朗州永顺军节度使→朗州武顺军节度使→朗州武贞军节度使→朗州武平军节度使|容州宁远军节度使|邕州建武军节度使|桂州静江军节度使
南汉
广州清海军节度使|祯州节度使|韶州雄武军节度使|齐昌府兴宁军节度使|桂州静江军节度使|邕州建武军节度使
荆南
荆南节度使
吴越
杭州镇海军节度使|湖州宣德军节度使|苏州中吴军节度使|越州镇东军节度使|温州静海军节度使|婺州武胜军节度使|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福州彰武军节度使
北汉
雁门节度使|汾州节度使
[隐藏]其他割据方镇
岐
凤翔节度使|陇州保胜军节度使|乾州威胜军节度使|泾州彰义军节度使|耀州义胜军节度使|州静难军节度使|延州保塞军节度使|秦州雄武军节度使
定难军
夏州定难军节度使
归义军
沙州归义军节度使
武安军
潭州武安军节度使
武贞军
朗州武贞军节度使
刘士政
桂州静江军节度使
清源军
泉州清源军节度使
静海军
交州静海军节度使
五代十国电视剧有哪些?
1、《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是由北京沃美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希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传奇剧,由高希希执导,陈建斌、殷桃、邵峰、王绘春领衔主演。
该剧以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开篇,再现了宋太祖赵匡胤从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的传奇一生。其中包括千里送京娘、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斧声烛影等历史典故。
五代十国,神州血雨腥风,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望天悲问:大乱何时休,国家何时大治,21岁的赵匡胤,辞别父母和妻子,离家闯荡,千里送京娘,受尽磨难。
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投奔郭威,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结“义社十兄弟“。
柴荣病死,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赵匡胤先击溃后周残余势力,又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攻灭了割据政权,加强了对北方的防御。随后他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
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开创了大宋的辉煌盛世。公元976年10月12日,赵匡胤猝死,留下了千古之谜“烛影斧声”。仅隔一天其胞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2、《吴越钱王》
《吴越钱王》是由胡明凯执导的古装,历史作品,徐锦江参加演出。
《吴越钱王》是2006年播出的的一部以五代吴越国为背景的历史剧。第一次塑造了“以人为本、保境安民、打造天堂杭州、开发长江三角洲”的草根国王钱(Liú)的艺术形象。
钱被朝廷封为越王,治一军十三州。降将徐绾言行都迎合主帅,深受钱用,偶因修钱母坟墓误时,受钱厉斥。徐绾知从此上升无望,趁钱外出,杭州空虚之际,突然举兵反叛,攻陷杭州内外城。
甄珠凤冒死化妆为道姑出城报讯,钱潜回杭州,凭牙城弹丸之地死守。但各地援军均被阻隔外,吴越危旦夕。钱听子夜之计以七子传为人质,求援于宿敌吴王杨行密。
扬州吴王帐前,钱传临危不惧,陈说厉害,不仅杨行密为之倾倒,更获得了杨之娇女羽屏公主的爱意,羽屏以死相胁,求嫁传,杨行密无奈从之,同意撤回帮助徐绾之兵。钱与各州援军里应外合,迅速平定了徐绾之乱。
此时,唐亡、梁立。朱温派使者来杭州敕封,众将力主拒封讨梁,子夜主张为百姓计应尊奉梁朝中央,但势单力薄。罗隐已入弥留,但以鲜血写成表章力劝钱拒梁封,北伐中原,自立为王。
一向对罗隐言听计从钱痛苦地拒绝了罗隐临终之言,他向众将及子孙陈述了尊奉中原之大义,当堂与众将折箭为誓,保证世代尊奉中原,保持中华一统,不搞分裂。
钱临终,将祖传中原坟茔之土传给了继承者传及幼孙钱,钱为吴越王时,纳土归宋,最终完成一统于中国神圣大业。
3、《情剑山河》
《情剑山河》是潘文杰、张健伟、浦腾晋联合执导的以五代十国为背景的历史爱情电视剧。
该剧讲述南唐后主李煜与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曾因缘际会不辞千里送京娘,京娘千里迢迢找匡胤,已为皇帝的匡胤却不知情。李煜的词与恋爱故事则更家喻户晓。一敌一友,江山美人,爱恨纠缠。
4、《问君能有几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是由吴家骀、何丽萍执导,吴奇隆、刘涛、黄文豪、潘虹、吴樾、熊乃瑾等主演的历史传奇剧。
该剧围绕李煜与赵匡胤这一文一武两个皇帝的迥异人生和坎坷命运展开,讲述了在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之中两位帝王与一位美丽女子传奇而又凄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5、《绝代双雄》
《绝代双雄》是1986年新加坡电视机构制作的一部经典古装历史电视剧,1994年引进内地,李致明执导,林明哲、李文海、陈天文等主演。
该剧的时代背景为十世纪初唐末宋初的中国。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灭了之后,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关于五代十国的书籍有哪些?
在古代写五代十国历史的主要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五代历史的章节。《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历史事件往往孤立不连贯,不如编年史简单明了,《资治通鉴》专为帝王而写的,有些偏颇而不详细,而《残唐五代史演义》太简略,《五代史演义》比较平淡,最主要的是这五部书都古代人用文言文写的,现代人在阅读上比较困难。
不久前,有朱长孝的新出的《五代十国》,,在网络中比较有名的有“姜狼豺尽”的《五代十国风云录》和杜文玉的《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五代群英传》等等.
五代十国合肥属于哪个国家?
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政局变动,合肥属不同国,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