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三司指的是什么(分别掌管什么,相当于现在啥职位)

古代三司指的是什么(分别掌管什么,相当于现在啥职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73 更新时间:2024/1/17 8:45:28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三司会审,这是特指明朝时期创立的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成的三法司来共同会审重大案件的制度。

但这只是对“三司”的狭义理解,是“三司”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要想深入地了解“三司”制度的“前世今生”,还需要从“三司”的含义上着手。

何为“三司”?顾名思义就是指三个重要的官职。这三个官职可不一般,它们是代表皇上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机构,是仅次于皇帝的权力核心。

既然广义的“三司”不单指某一个固定的官职,那么自然“三司”的表现形式在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

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是一道永恒的政治难题

一、汉朝的“三司”

“三司”在汉朝指的是“三公”,即司马、司徒、司空。司马即太尉,掌管全国的军队。司徒的称谓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时期,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司徒,支孙氏焉”。

到了汉朝,司徒这个官职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帮教礼仪,是主持祭祀等各类活动的主管官员。而司空则主管水利、营建工作,是整个封建王朝最大的“施工队长”或者“包工头”。

三国演义中的王司徒

二、唐朝的“三司”

“三司”在唐朝指的是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可见相比于汉朝,唐朝的“三司”在工作权限和官职等级上有很大不同,不但主抓的工作由面面俱到缩小到仅限于刑狱方面,在等级上和汉朝的“三司”相比也是相距甚远。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汉朝到隋唐以来的官制改革和演进过程,自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以来,中央官制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权的转变,原来很多职能集于一身的官位制度通过改革形成了各司其职、互相制约的新格局。

御史大夫一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汉时,御史大夫不仅负责监察百官,而且位高权重,在朝中占有很高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副宰相”

而到了唐朝,虽然名义上御史大夫的职权相比之前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官职等级和在朝中的影响力却已今非昔比、辉煌不在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明朝的“三司”

“三司”在明朝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一级行政长官,负责地方的民政事务,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提刑按察使司主要负责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工作内容包含了今天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的全部职能。

都指挥使司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地方的军事事务。这样在明朝的地方政府,三司共同构成了各有分工、互相节制的均衡局面,为稳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制度基础。

明朝的“三司会审”

四、“三司”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01基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历史,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扩大自身权力的想法和意愿是十分强烈的,而从政治制度尤其是官制上入手,就变成了一个顺理成章而又效果显著的策略。

但是矛盾的地方在于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既想要将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制于精力有限,无法做到所有权力一人独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得将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大臣。

但是如果大臣掌握了过多的权力进而威胁到自己怎么办呢?那就只好将权力多分给几个人。这样既能相对轻松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又能兼顾统治的稳定,何乐而不为呢?“三司”正是在这种统治者的分权思想下应运而生的。

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甚至废除了丞相一职

02基于职权分配的现实需要

我们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的事尚且如此繁杂,更不用说整个天下了。

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哪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管理,如此一来难道需要无数个官员直接向最高统治者汇报工作吗?当然不是。那样的话不但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且统治者也没有这个精力。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任务,他们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既然确定好了体系,那么如何搭建具体的组织架构呢?

最理想的方案无疑是“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随着权力层级的升高人数越来越少,直至达到最顶峰的三个人,这三个人毫无疑问就是“三司”了。

“金字塔”型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是基于职权分配而产生,那为什么只设置“三司”,而不是更多呢?

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三司”最开始形成的时期还处于封建早期,那时的政治形态和政治思想还处于蒙和初创阶段,社会生产水平也远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国家的事务相比以后的王朝还比较简单。

《左传》在开篇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整个国家的大事无非集中在军事、祭祀等几个大的方面。

在这种条件下,统治者设立“三司”来管理国家的几方面重要事务已经是开历史先河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苛求。

古代十分重视祭祀礼仪

03基于朴素而玄妙的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考虑,那就是根植于人们心中朴素而玄妙的思想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不但是个神秘的数字,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代表着万物起源。

这并不是鼓吹“怪力乱神”,“三”这个数字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代表着稳定和相互制衡。

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三方势力共同存在既能够保证各方在自己的框架范围内各司其职,又能够使彼此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不易造成一方独大或多方联手的局面。

这种基于朴素的认知和有些玄妙的思想恰恰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非凡的作用,达到了微妙的、不可言说的平衡。

老子西出函谷关

五、“三司”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三司”制度作为一种封建早期就诞生的政治制度,似乎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后逐渐被人们淡忘,对后世及当今社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但隐藏在其背后的理念和思想却深深的植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后世的政治形态乃至社会形态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没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但很难说现代社会的公、检、法职能分工甚至于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没有受到“三司”制度的影响。

制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甚至可以穿越时间、穿越阶级到达它想要到达的地方,而人们能做的,只是想办法如何好好地利用它而已……

标签: 三司指的是什么

更多文章

  • 黑眼镜的真实身份及名字(盗墓笔记中黑瞎子的惊天身世)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黑眼镜的真实身份

    随着《盗墓笔记》前八部的完结,越来越多的稻米开始召唤三叔填坑,因为闷油瓶进了青铜门,但吴邪也早已回不去了天真。他和胖子仍然在巨大的旋涡中无法脱身,此时吴邪身边已经没有了小哥的保护,一个特殊的人出现,成为了吴邪继闷油瓶后,再次信任的人。这个人的黑瞎子,关于黑瞎子的出现,很多人也产生了质疑,首先是对于他

  • 海瑞杀女真实历史是真是假 (有没有海瑞饿死女儿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海瑞杀女真实历史

    海瑞海刚峰,与包拯齐名。人称北包拯南海瑞。乃是大清官的典型,嘉靖、万历朝的道德偶像,碰不得、拍不得。弹劾他,不必他自己出手,就有很多人替他出头。便如那个房寰,因为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指责海瑞,清流人士交章迭奏与之对阵,“卒不胜而见逐”。房寰一口难敌众嘴,最终被贬官。(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

  • 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临终前强调不可重用赵云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在很多三国迷心中,赵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七进七出保护幼主刘禅脱困而出,其勇猛令曹操目瞪口呆。按理说,赵云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武将应该会得到重用,但现实却是赵云始终没有得到刘备的重视,甚至在临终前仍不忘嘱咐说:子龙万万不可重

  • 五谷丰登指的是哪五谷(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谷丰登指的是哪五谷

    幼时记忆中的五谷丰登五谷丰登可以称得上我最早掌握的成语之一。小时候家住农村,基本每家每户堂屋中都放着一个大大的柜子,材质有水泥的,也有木头的。这个柜子一般都有两三米长,一米多高,基本分为三大格。这是用来装粮食的柜子,每到丰收时节,它就派上了用场。记忆中的五谷丰登就和这个柜子紧紧相连。杂粮过年的时候,

  • 马皇后后期有多惨(历史上真实的马皇后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马皇后后期有多惨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治”“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月夜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每年的元宵节既温馨又热闹。可却有一年的元宵节充满了血腥味。相传某个元宵节,朱元璋乔装打扮在南京街头赏灯,忽然看到有个灯笼上画着幅漫画,一个光脚的大

  • 菩提祖师的12个徒弟分别是谁(西游记里菩提有12字辈徒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菩提祖师的12个徒弟分别是谁

    说起中国的四大名著,最出名的当属奇幻的《西游记》。和其他名著写实编故事不同,《西游记》有了魔幻色彩。其中的神仙更是无所不能,能做到所有人们做不到的事情。西天取经虽然说是经历人间百态,但又何尝不是为了满足人们那些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呢。唐僧的西天取经小分队中,最神通广大的非孙悟空莫属。孙悟空的这一身神通都

  • 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经典有名的诗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

    提到宋词,提到词人,有一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有着"词中之龙"的称号,他的一生创作六百多首词作,他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即1140年5月28日,今天是他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我们选择了十首辛弃

  • 西晋是被谁灭亡的(西晋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灭掉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晋是被谁灭亡的

    公元1124年,金人进入开封,一座千年古都就在金人铁蹄的蹂躏之下毁于一旦,而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不得不按照金人独有的受降仪式行“牵羊礼”。而宋徽宗、宋钦宗的妃子们更是无比凄惨,在这之后大部分都充入了“洗衣院”沦为了金人的“玩物”,而少部分运气好点的可能被金人看上改变命运。然而在汉民族的历史上,类似

  • 汉王为什么玷污胡善祥(大明风华中汉王把胡善祥怎么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王为什么玷污胡善祥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胡善祥这一角色令人心疼,却又无奈。心疼她所遭遇的不公平,为了爬上高位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可是作为宫中一个小角色,能成为一代皇后,也算是非常有手段。在最新的剧情中,在汉王的帮助之下胡善祥,如愿的当上了太孙妃。毕竟汉王在朝中掌管兵权,手中权力遮天,即便是皇上也忌惮他手中的权力,加

  • 陈世美历史上有此人吗(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原型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陈世美历史上有此人吗

    提起武大郎和潘金莲,大家马上能联想起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杀害了武大郎的故事,而提及陈世美,都骂他是“抛妻弃子”的负心汉。然而真实历史上潘金莲和陈世美的原型,恰恰与之相反。陈世美是一名为官廉洁、刚正不阿的清官,而潘金莲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对武大郎更是一心一意。(武大郎也不是卖炊饼的)这究竟怎么一回事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