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

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3/12/27 9:34:36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我相信这一种解读法。

道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自然”。

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佛教用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一段时间;“坏”,开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老子提醒我们,要虚

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虚才能容纳一切,不致招来怨仇。

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要有度!

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与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应知止。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三、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中国古人更看重整体的平衡和长久的和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阳长阴消,阴进阳退。问题的关键不是阳占多少、阴占多少才合适,而是阴阳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有的时候暂时获利,但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对将来的稳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暂时受损,但有利于维护阴阳的平衡,反而对将来的和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先是全城骚动,满城求见败家子,没过一会儿,梁秋突然接到荒地行会的敕令,要他火速赶回去,而这一回去,就到现在也没个消息……看样子也是指望不上了……要说如今最后悔,最痛苦,最纠结的人是谁,那无疑就是从紫衣侯府叛变过来的秋明,秋大管事了……他后悔了!真的后悔了!“鬼迷心窍啊……”秋大管事脸上的表情就像是要哭出来似的,心头懊悔万分:“老夫放着好端端的紫衣侯府大管事不做,偏要跑到秦家来……现在好了?现在好了!什么荣华富贵,什么抱上大腿……全没指望了!完蛋了……这次真的完蛋了……”似乎冥冥中要验证秋大管事心中所想似的,突然有一道人影走入此间,此人趾高气昂,刚一进入,就仰起脖颈道:“秦娇娇,家主来讯,你这个代家主好像做得很不称职啊……”秦娇娇本来美眸盯着秦云,此刻闻言,却也没转过眸子,只是冷声道:“家主总不会撤了我这个代家主吧?”“你!”那人一时语窒,顿了顿,方才哼道,“家主说,下不为例!”“那就是了……秦用,你想当取代云儿,取代我,还早着。”秦娇娇冷冷说道,“没什么事的话,滚!不要打扰云儿静养。”“哼,秦娇娇,你有力气在这对我颐指气使,还不如好好想想接下来如何是好吧!你看看你弄的这堆烂摊子……”此话一出,秦娇娇美眸又黯淡了几分,顿了顿,说道:“留下半亩荒地底线,其余……都卖了吧。”“哼……算你走运,家主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家主还说了,”秦用说着,就一指秋大管事,“这个人,必须交出去!”此话一出,秋大管事顿时吓得双脚颤抖,一个不稳就瘫软在了地上——他现在要是被交还给紫衣侯府的话,那下场简直都不用想!“秦小姐……秦小姐,救命啊!”秋大管事颤巍巍地向秦娇娇求救道,然而此女却只是略一沉吟,就点头道:“我无异议,另,那批炼器师,你们也看着办吧。”此话一出,如晴天霹雳,秋大管事顿时嚎叫起来:“秦娇娇!你这个贱人,当初你说……当初你说过的……啊!你会后悔的!”这些话没有说完,他就已经被不知何时出现在场间的几个秦家供奉拖了下去,声音渐渐消远……秦娇娇却是美眸依旧死死盯着秦云,脑中回忆连连……“云儿……”秦娇娇轻声喃呢,看着在睡梦中仍然面色狰狞的秦云,她先是失望,再是惋惜,忽而又想起当初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更是不住幽叹……这般神情不知变换了多久,秦娇娇美眸里终于出现了一丝坚定。“不能这么下去了……”“不能这么下去了!”“这个败家子,已成了云儿的心魔,我不管他是真有谋略,还是撞了好运,这一次……他必须死!”心念一动,秦娇娇款款站起身来,眸子里一抹妖冶红焰一闪而过,她整个人的气势,仿佛也隐隐起了一些变化……“秦娇娇,你,你要干什么!”还没走的秦用见状,自然吓了一跳——他是素来瞧不起秦云的那一帮人之首,眼见秦娇娇突然变了神色,自然惊慌不已。然而秦娇娇根本连看都没看他们,只是冷冷说道:“地图。”“什么……什么地图?”对方不明所以,却见秦娇娇已是转过身来,一瞬,身影已近在眼前,竟是掐住了秦用的脖子,话音冷冷,带了一丝杀意:“我说,紫衣侯府,地形图!”…………天绝楚家。“少主,老夫人。”慕流凌用了许久才处理完门外之事,重新走入紫衣侯府,此时,范氏也已一脸兴奋地拉着楚天箫来到了场间,慕流凌便先见了一礼。“阿欠……”楚天箫伸了个懒腰,显然还没睡够,揉了揉惺忪睡眼道,“流凌,现在情况如何了?”范氏闻言也是双眼发亮地望向慕流凌,只见她嘴角勾笑,说道:“回禀少主,如今形势大好!整个天绝城现在都在疯抢少主您出品的首饰,我们的现货已经全部卖出,合计盈利两百三十万灵币。”“此外,天绝城有七家商会,四门世家想要代售我们的首饰,竞价已至三百六十万灵币,但以流凌看来,这个价位远非极限,他们应是在等与少主亲谈,好叫少主知晓。”“我们这次,可谓大获全胜。”“目前,已有十九家宝器阁对我们首饰下单,出价颇高,已相当于对应的寻常宝器溢价两成,只今日半天,流凌便已经收到一百十二份订单,所有来者都表示愿当场付订金,折算下来,大约是两百万灵币,按照少主所述的最大规模炼制,则需两月方能做完这些订单,而届时的全额,则是……”慕流凌说到这里,顿了顿,吞了一口唾沫,才缓缓说道:“七百……九十万!”嘶!此话一出,场间除了楚天箫之外的一干人等全部倒吸了一口凉气——多少?七百九十万?就连范氏见惯了大场面,此刻也是神色微愣,天绝楚家未与京都楚家分家之前,这等利润的家产自不少见,可是才不过数日,仅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否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呢?《道德经》绝对开卷有益,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已是受益终生。

更多文章

  • 网络用语乌拉什么意思在俄罗斯(俄语乌拉到底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乌拉什么意思在俄罗斯

    每年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仪式上,都能听到山呼海啸般的乌拉声。乌拉,乌拉,俄罗斯人高喊的乌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俄罗斯所喊的乌拉在俄语里并没有特殊的具体意思,通常是用作表达强烈情感的语气词。俄国官兵在冲锋时通常高喊乌拉,国内常译为“万岁苏联”。俄罗斯习惯在阅兵时使用乌拉的口号,其功能类似于

  • 古代皇帝的第一次都是谁教的(皇帝的启蒙老师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皇帝的第一次都是谁教的

    白居易说“芙蓉账暖春宵度,从此君王不早朝”,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后妃佳丽三千,因为他们信奉想要江山后继有人就必须多生孩子,孩子怎么才能变多?多多的娶老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子嗣昌隆,古代后妃基本都是要看家室的,选出来的妃子必然是知书达礼的千金小姐,宫里的规矩繁多,这些妃子不仅要经

  • 齐衡最后做了几品官(齐衡被贬官后又升迁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衡最后做了几品官

    朱一龙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二号男主,他扮演的小公爷齐衡是明兰的初恋。小公爷是齐国公府的独子,自小就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地位尊贵自然不在话下。但小公爷虽然是娇生却没有被惯养,在十来岁时就到了盛家的书塾和盛家的儿女们一起读书,学问、人品都是一等的。齐衡在第一次应试中并没有得中进士,因为他写

  •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什么关系(皇太极厉害还是努尔哈赤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努尔哈赤是八旗制度的创立者,后金政权的开国之主,同时也是明朝时期第一个将分散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统一起来的军事强人。而皇太极则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在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国的基础之上,大大的拓展了这个女真政权的势力范围和疆域,同时,通过对内的一系列改革,也极大的增强了巴西政权的凝聚力和国力。皇

  •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谁(孙耀庭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太监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1907年,慈禧身边的红人,31岁的太监小德张荣归故里,在家乡天津静海,他大办宴席,请乡亲们免费吃喝。不仅好吃好喝伺候着,小德张还在村里请戏班子唱了三天的戏,让乡亲们一饱眼福。小德张的成功让许多一贫如洗的村民们羡慕,其中一个农民叫做孙怀宝,看到小德张的阔气,不禁有些心动。因为家里孩子多,他家的日子一

  • 蜀汉三杰是哪三位(三国中被称为蜀汉三杰的人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三杰

    三杰是比喻拥有杰出贡献或是有能力的人,诸葛亮、关羽、张飞合称“蜀汉三杰”。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三位杰出人才。其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还有两位三杰分别是蜀汉名将关羽和张飞,关羽被谥曰壮缪侯,张飞被谥桓侯。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他们的贡献。

  • 大揭秘朱元璋真实历史(正史中的朱元璋是怎样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真实历史

    不知道大家看过一些关于明朝的历史剧,在这些历史剧里面,朱元璋的形象可以说是给人非常负面的,一提到朱元璋,大多数都会想到他当上皇帝的滥杀如命等等。但你不知道的是朱元璋的形象其实和历史片里面的可能完全两样,甚至可以说朱元璋在古代绝对是一个明君,今天,我就来聊聊历史中真实的朱元璋是怎么样。首先,对于朱元璋

  • 谢玉为何如此爱莅阳公主(两个人的爱情分析,有孩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谢玉为何如此爱莅阳公主

    萧景睿生日宴上,梅长苏设计谢玉,谢玉举起屠刀欲把一干子灭口,紧要关头,莅阳长公主用匕首抵着自己的脖子威逼谢玉放下屠刀。她不但没有与丈夫站在一起,而是选择把丈夫推向了死地,护住了三个孩子,护住了卓家,甚至护住了谢玉要灭口的人,多少显得有点凉薄,让人心寒。谢玉非但没有怪罪妻子,还在落幕的最后一刻,紧紧地

  • 清朝珍妃唯一一张真实的照片(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到底有多美)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珍妃唯一一张真实的照片

    在晚清的记录中,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就是美貌又活泼的珍妃。由于斯人已逝,人们对珍妃的了解,都是来自有限的文字记录和照片。最惹人好奇的,就是珍妃究竟有多漂亮,才能让光绪如此疼爱,而且又招来慈禧的嫉妒?这张照片中的,就是史上最受光绪宠爱的珍妃。可以看出,照片中的珍妃,面若银盆,脸部皮肤饱满充盈,非常有

  •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程门立雪,旧时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多指尊重师长;比喻虚心求教或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这个典故被记载在《宋史·杨时传》中,"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四十岁了依然保有对知识的渴望,大雪天和同学游酢前来拜访老师程颐,他们在门外看见程颐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