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陈圆圆李自成是一段什么样情缘)

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陈圆圆李自成是一段什么样情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321 更新时间:2024/1/20 6:29:19

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吴三桂是个争议极大的人。

涤荡历史尘埃,洗去粉饰的铅华,现在来看吴三桂,他毫无疑问是汉奸,是民贼。

但在当时,人们眼中的吴三桂其实形象还不错,至少在吴三桂入缅甸绞杀永历帝之前,当时的读书人对吴三桂的看法还是不错的。甚至是吴三桂之后举起反清大旗,还有士人奔走相告,足见吴三桂当年给人的形象并非大奸大恶。

吴三桂的名气极大,一来是他身处乱世,身为枭雄,经历了足以史册留名的大事件。二来是文学作品的渲染。前有吴梅村的诗,“冲冠一怒为红颜”,活脱脱写出一个好色自利的形象。

后有金庸老先生写得《鹿鼎记》,小流氓韦小宝将吴三桂这个老流氓耍得团团转,胸有恶气却不得出,让读者大感畅快。更有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让人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顺朝仓促短命而扼腕叹息。

关于吴三桂的争议,当然是他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究竟是不是为红颜。

有说吴三桂是为了报君父之仇,全君臣之义。

李自成杀进北京,逼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又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因此吴三桂向关外借来清兵,要捍卫明室,只是清兵入关之后,毁约,强行占领了大好中原。

这个说法有吴三桂给清国的信为证。吴三桂的信是这样写的: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你看,很明显吧,在信的开头,吴三桂自称是大明的臣子,请求清国“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很明显是要将李自成从北京赶走。至于赶走以后,吴三桂也说了,只要灭流寇李自成,一切好说,不光是财帛,就是分块地给满人也是可以的。

至于为什么清兵入关就来这不肯走,一赖赖了二百年,这也不能全怪吴三桂,是清兵势大难制。

有说是因为刘宗敏抢了陈圆圆。

持这个说法的当然很多,因为吴梅村的《圆圆曲》,对标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起点很高,又是时下热点,还能满足人们热爱八卦的心理,自然流传极快、极光。

随意从诗中摘几句: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说明一下,这几句是随手摘录,并不是连贯的。

《圆圆曲》说的是吴三桂一眼看中陈圆圆,“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但李自成进击北京,吴三桂接到北京的旨意赶回北京救援时,北京城已破,崇祯自缢,无奈只有退回山海关以观时局。

这段时间,吴三桂最挂念的人是谁呢?

当然是陈圆圆。

还是用吴三桂的书信来说话。3月22日,吴三桂给北京的老父吴襄的信中说:

“闻京城已陷,未知确否。大约城已被围,未知家口如何。望祈珍重,如可迁避出城,甚好。倘迁动,不可多带银物,埋藏为是。并祈高朱、陈妾,儿身甚强,嘱伊耐心。”

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占领,吴三桂给吴襄的信,无疑会被李自成看到,但吴三桂毫无这方面的顾忌,一封信提到陈圆圆陈妾,生怕李自成看不到,当日又寄出第二封信:

“封禀后,又得探报,闯王带四十万人来攻,京城已破,如此兵势,儿实难当。拟退驻关外,倘事已不可为,飞速谕知。家口均陷城中,其势只能归降。陈妾安否,甚为念!”

第一封信要父亲埋金子,第一封信才寄出,得知了京城已破的消息,第二封信马上发出,明说为“家口”,考虑归降。两封信同一天寄出,都毫无例外的提到了陈圆圆。

埋金子,劝归降,念宠妾,活脱脱一个胸无大志的富家翁。

吴三桂在第二封信还有个细节,称李自成为“闯王”。难道不应该是叫“闯贼”才对吗?

你若是李自成,看到这样的信会怎样想?

没错,吴三桂已有归顺之意,可以劝降,而且应该优先考虑劝降!

李自成就是这么做的。

至于传言中的刘宗敏强抢陈圆圆,几乎可以认定是吴三桂单方面制造出来的“误会”,刘宗敏怎么说也是一代名将,明知吴三桂手握重兵,身处重地,怎么会等不及吴三桂进京就开始抢陈圆圆?

但不管怎样,这个“误会”直接导致了李自成的败亡。

真实的历史该是怎样呢?

李自成入主北京,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反复无常,3月25日降,次日反,对父亲说“趁贼不被,攻破山海关,大获全胜,杀贼殆尽”。

4月2日降,两天后又叛变,再次偷袭李自成的受降部队。

话说,李自成也是耿直boy,这世界若是有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还能坐稳天下的皇帝,那也太没天理了。

至于吴三桂的借口,很奇妙,就是嘱咐老父埋在地下的金银,和心心念念的陈妾陈圆圆。

在李自成和他的心腹手下看来,吴三桂不过是一个爱财好色的家伙,许以富家翁自然就能招降纳叛。然而他们都看错了吴三桂。

事实证明,吴三桂是一个极度狡猾自私又极度贪婪自利的人。武功超群的耿直boy李自成,注定被武力同样不弱的心机boy吴三桂一再利用,直至覆灭。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时年公元1644,岁在甲申:

3月5日,崇祯命坐镇宁远的吴三桂火速领兵勤王。

3月18日,北京城陷。

3月19日,吴三桂到达山海关,率兵西进北京。

勤王成功,吴三桂就是董卓曹操一流的人物,挟天子,令诸侯,风光不再任何人之下。这样的机会当然是吴三桂所热衷的。

3月22日,吴三桂获悉北京城陷,崇祯殉国,退回山海关。

勤王事不可为,如何让自己和自己的部队在这样的大事件中获取最大利益?退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开始了人牲最重大的抉择,只是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决定会改变立誓的走向。

3月25日,李自成委派接受部队与吴三桂接洽,再次看到吴三桂给老父的劝降书,因此放松对此地的关注。

3月26日,吴三桂袭击李自成的接收部队。

3月27日,吴三桂给北京老父去信,称“前日因探报刘宗敏掠去陈妾……呜呼哀哉,今生不能复见。……昨趁贼不被,攻破山海关,大获全胜,杀贼殆尽,驻军关内,一面已向清国借兵。本拟长驱直入,深恐陈妾或已回家,或刘宗敏知系儿妾,并未奸杀……故飞禀闻讯。”

在这封信中,降而复叛的吴三桂依旧用哀痛的语气书信麻痹李自成,说明自己的偷袭只是因为刘宗敏抢了他的女人,他并不愿和北京的李自成为敌。但信中用词已经不同,对李自成不称王而称“贼”。

3月28日,这封信和吴三桂叛变的消息一起传回北京。李自成认为吴三桂只是误会,陈圆圆被李自成保护得好好的,怎么会有事?李自成于是派人带上四万银两去第二次招降吴三桂。

4月2日,吴三桂又双叒叕投降了,将山海关移交李自成的部下,前明军官唐通。

4月4日,吴三桂又双叒叕叛变,回师山海关,第二次偷袭了接收部队。

写给天下人看,而不再是给李自成看,因为这时候吴三桂已经不用再敷衍李自成了。

可以说,吴三桂已经有把握在对李自成的斗争中自保。以他的关宁铁骑当然不可能打赢李自成,但吴三桂不是一个人,他还有辽东的清国!

至于京中老父和爱妾陈圆圆,以及那些埋在地底下的金银,都不再是吴三桂挂怀的。

弃子。

陈圆圆是,老父也是。

陈圆圆被吴三桂放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对了,在金庸老先生的书中陈圆圆还出现过,只不过那只是小说家言了。

吴三桂眼中看到的是美好而远大的前程,是大丈夫的王侯事业。

投靠清军是吴三桂的重要选项

4月4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信,信中说“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以图相机剿灭。”

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考虑到从山海关到宁远的距离,这封信至少是四天前发出的,信中有要求(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有方略(首尾夹攻),有目标(逆贼可擒)。

吴三桂再次叛出,李自成被二次戏弄,李自成是怒不可遏还是无可奈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无从知晓。

但蹊跷的是,李自成对清兵的动向似乎一无所知,只零星派人增援,攻打吴三桂,到4月13日察觉关外异动,才率大军讨伐吴三桂。

清国得知明朝灭亡,大兵南下,压向居庸关。在接到吴三桂的书信之前,多尔衮留在后方没动。

在得知吴三桂终于倒向大清之后,多尔衮没有丝毫犹豫,飞速向南,同时命令清兵向山海关移动。

4月20日,多尔衮比往居庸关绕了一圈的李自成略早赶到山海关附近。

4月21日,李自成到了山海关。次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片石之战爆发。

雄关一片石

这是明、清、大顺三方势力、上十万人的相互绞杀,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之前的勾兑,多尔衮和吴三桂之间,不可能仅凭几封书信就达成互信。能够彼此相托性命,之前双方都进行了不少试探。

吴三桂的选择从自利的角度来看,是理智的。

首先是清国用了太多的明朝降将,这些人大多是当年关宁军的中坚,皇太极和多尔衮并不忌讳,同样重用,日子过得不赖。

这是一种策略,类似千金买马骨,可以让已降的将领死心塌地,更能让后来的人不会有心里负担,将投降清国当成重要选项。这个策略在吴三桂身上起作用了:

倒向李自成,前途未知。倒向多尔衮,可以预料不会太差。

其次,因为降将多是关宁军的原因,那些已经投降清国的人,是吴三桂曾经熟悉的、了解的,是他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

比如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的哥哥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宪,都是被清国重用的明朝降将。

从这点来说,皇太极和多尔衮雄才大略,不得不服。

此前,祖大寿等人与吴三桂互有通信,多次劝降吴三桂,而吴三桂的回信并未严词拒绝,只是表示了之前与清兵打生打死,投降过去怕待遇不好的顾虑。

最后,多尔衮给吴三桂的,相比李自成给的要优厚得多。待价而沽的吴三桂在得到平西王封号以及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时,吴三桂没有犹豫,按满洲习俗剃头投降了。

吴三桂从多尔衮处得到了从李自成那里没有给他的东西,甘为先驱,从一片石一路杀到缅甸,绞灭南明,自己也成了云南的藩王,最后在衡阳称帝,“攀上事业巅峰,实现人生理想”。

历史没有假如,但可以幻想:

若是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心中所想,会不会后悔当日没有爽快答应给吴三桂一个“王”?哪怕是封为辽东王也好,让吴三桂在关外和多尔衮去拼……

吴三桂没想到的是,他再次叛变,举起大旗抗清,不光是害了在京为质子的吴应熊,害得吴氏几乎灭族,而他那个所谓的“帝”,当了五个月,怎么看都是一场十足的闹剧。

可怜因此暴得大名的陈圆圆,自始至终只是吴三桂的一枚棋子,一个并不存在的借口。

李自成和吴三桂之间,关于陈圆圆这点破事,直接将中国的历史转了一个向,走成了现在的样子——虽然大顺朝真不一定会更好,但大清已经足够让人绝望了。

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吴三桂,像极了一个高明的演员,不露声色的计算着自己的利害得失。当一方势力只考虑自己利害得失,大义就已经只是一个旗号,一个可以随时被左右的名义。

而其他任何人和事,都是可以随意牺牲的一项“考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白左的坚持也有可爱之处。

++++++++++++++++++

最后附上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信,看这一声声泣血质问,明明是一个忠勇之士,怎么会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事实上,小人高举正义的大旗,比什么都能迷惑人,难怪时人对吴三桂并不反感,或者说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儿三桂凭借父亲的荫蔽和谆谆教诲,得以戴罪在军中效力,日夜励志,希望能以战功报答圣上的眷爱。

正值边防危急,宁远重镇作为国家门户几乎沦陷殆尽,儿三桂正努力收复失地,还想着那贼人李自成虽然猖獗,但很快就可以被消灭,担心把时间浪费到往来于京城路上,会让两大战场都贻误了战机,所以在山海关耽误了几天。

没想到,我们的国家真的就无一人可用,拱卫京城的部队竟然望风而靡,父亲您负责掌管着御林军,精锐之师不能说势单力薄,凭借固若金汤的巍峨城墙,为什么仅仅两天时间便告失守,如此不堪一击?

就算是儿三桂率军援驰,惨败之局也早就成了事实,实在是可悲!可恨!!

我听到圣主晏驾,京城臣民被烧杀抢掠的消息,暴跳如雷,我以为父亲您一向奋勇忠义,虽然大势已去,仍会拼死反击,绝不会与贼寇共生,就算最终失败,也会刎颈于庙堂之下,身殉国难,以此鼓励儿子戴孝出征。号恸三军,仗甲复仇!哪怕战败,我也可以追随父亲与地下,这难道不是忠孝两全的美谈吗?

您怎么就能忍辱偷生,归顺敌营,心甘情愿地做出这种不仁不义的行径呢?!!!

韦孝宽善守孤城最终得胜,您没有他的才华!颜真卿深陷贼营破口大骂,您没有他的勇气!徐庶为救母亲背主投敌,终身负罪!王陵的妈妈成了项羽的人质,以自尽激励了儿子的忠义!赵苞杀敌,身在敌阵的母亲和妻子与敌同归!

可惜父亲,您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一位声名显赫的王臣,您的行为反倒比不过这些巾帼女子!!!

父亲您既然不能做忠臣,儿子我又怎么能做孝子呢?

从今天起,儿三桂就与父亲永别了!

更多文章

  • 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历史上朱棣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棣当皇帝时,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修建长城等。但是,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因为,有太多人说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无疑是对朱棣的否认,给他施加了一种心理压力。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皇位,朱棣只能去做这些事。当初,

  • 杨秀清不死清朝必亡(杨秀清不死可以推翻清朝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秀清不死清朝必亡

    东王杨秀清对太平天国真的是太重要了!可以说东王不死,天国不灭。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何那么重要?其一,当起义准备就绪时,冯云山被捕,洪秀全无法营救,着急不已。眼见大家就要散伙时,杨秀清突然装作口吐白沫,假借天父下凡之说鼓励众人,要求众人齐心协力。由于他表演出色,很快便稳住了众人,不久冯云山被放了出来,起

  •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郑娟结局(原著周秉昆郑娟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人世间周秉昆郑娟结局

    人世间已经迎来了大结局,相比于原著里面的结局,电视剧里的会相对圆满,结局的改动幅度还是有点大的,这也是为了照顾下大家想看圆满大结局的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结局都是圆满的,有遗憾,才是人世间的常态人世间这部电视剧里,大家都为“六君子”的友情、“青梅竹马”和”邻里之间“的感情而感动,人世间一开始的画风还是

  • 中国历史上10大罪人(古代历史罪人每一个都影响深远)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上10大罪人

    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后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东汉大罪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桓帝皇后。

  • 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何被杀)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

    (紫禁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北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喧哗声此起彼伏,人们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靖难之役”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此时中原平定,四海太平,八方拜服,万国来朝,俨然一副盛世光景。而在紫禁城正阳门西北角的诏狱里,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景象。水火不入,疫疠

  • 古代行房礼描述(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叫周公之礼)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行房礼描述

    我国文明博大精深,源源不绝。俗话是中华传统文明中不行短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沟通中,假如没有了各种风趣的俗话交叉其间那就像吃菜没有盐相同,食而无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话,它们死后仍是有许多很风趣的典故!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辅佐皇帝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俗,亲克己礼教民。周公分外注重婚

  • 水浒中武功最高的10人(108将真实武力排名前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水浒中武功最高的10人

    央视版水浒传,虽然打斗很出色,经典章节也很优秀,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硬伤:108将很多人都没有出场。新水浒传弥补了这个缺点,至少108将都露了个面。新水浒传也有很多致命硬伤,那就是更改水浒原著武力设定过大,造成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现在讨论新水浒传的武功排名前十的好汉。一、林冲新水浒传中,林冲的武功无疑是

  • 古代的国子监是什么机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

  • 明朝朱允炆是谁的儿子(朱元璋孙子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是谁的儿子

    历史上有很多出色的皇帝无法处理好自己继承人的事情,比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得就并不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吸取了前面这些皇帝的经验教训,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度,制定严格的宗法制度。为了防止这些儿子们与朱标争权,朱元璋就采取联姻的政策,加强朱标的实力,并且将剩下的这些儿子们早早就打发到

  • 岳飞历史真正死因(揭秘真实造成岳飞之死的真实)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岳飞历史真正死因

    大家都知道,当年的岳飞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秘密处死的,但岳飞到底是怎样被害死的,近千年来一直是个谜。有“毒死”说,有“拉肋而死”说,也有“勒死”说。岳飞出生在北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的他,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20岁那年,岳飞投军抗金。公元11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