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入关前算中国人吗(清军入关算不算亡国)

清朝入关前算中国人吗(清军入关算不算亡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58 更新时间:2023/12/18 9:47:57

从整体上看清代无疑具有中国的国家认同,具体到统治者个人,诚然存在主张汉化和恢复满洲特色的区别。

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建立在国家认同、多元统治的总体框架下的,毋宁于说只是统治策略的不同,无法上升到认同层面,更不会影响清代统治的整体框架。

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中国】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在古代社会,中国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分别是地理维度、政治维度和化维度。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不同扩大的概念,商周时期指河南地区,春秋战国时代扩展到关中地区。

之后将关中地区也涵盖进来,最后在秦汉帝国时期基本覆盖清代所称汉地十八省的核心区域。

随着【中国】这一概念在地理上扩张,他便逐渐产生出政治上的含义,这种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又可区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他指代可以作为现实存在政权的中国

在秦汉的大一统时期他是中央政权的指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之间还会产生谁能代表中国的争论,从这种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发现,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从实体走向了虚化,由此政治维度的【中国】又衍生出更高层次的意义,即一个基于共同文化的历时性政治共同体

这种历时性的政治共同体是超越具体朝的共同记忆,他的突出表现就是正统理论与五德终始理论,具体王朝通过确立自己在五德终始中的位置。

将自己纳入到这种历时性共同体序列之中,从而确立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对于这种历时性共同体的认同,也就是题设中指代的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

除了上述两个维度之外,姚大力指出还存在文化维度的中国,并且认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则绝大多数情形中都是代表汉文化的中国

国外学者的著作中Chinese一词往往同时指代【汉】和【中国】,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题主虽然为了规避了【汉】,但是【华夏】一词本身就是与【汉】纠缠不清的,同时如上所述,政治意义的中国可以代表一种历时性共同体,而并不只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中国。

在对题设进行梳理之后,便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了,我认为清代统治者无疑具有对中国的自我认同,这集中表现在正统观念和外交辞令两个方面。

如上所述,正统观念是判断是否具有国家认同的直接标准,如果一个王朝主动将寻求进入正统序列,那么它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纳入到历时性共同体的政治序列中,而这一点实际上在则努尔哈赤时代便已经体现。

今人太多将满洲视为女真人的后裔,但是实际上了明代女真只是金代女真边缘部落的后裔,而非主要部落。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也许是因为女真语社会不存在书面文化,金元、元明之际的动荡造成了女真语社会的断层。

到么晚明时期,满洲人早已没有对于近代女真的集体记忆,实际上将满洲与金代女真进行勾连,进而以后金作为名号建立自身政治合法性,完全是努尔哈赤的创造。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成吉思汗在吞并诸部后将自己原先的部落名蒙古作为整合后新政权的名号,而努尔哈赤则没有选择将建州推广。而是使用了金的名号。

可见在其政权草创之际,努尔哈赤就努力将其纳入到中国的历史性共同体中。

而在外交方面,清朝则表现的更为明显,早在入关之前,满语中便存在与中国对译的tulimbaigurun一词,但这里的中国仍具有他者的意味,因此这里也可以看出清代的国家认同并未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政治形势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

在《尼布楚条约》的满文版本中,清朝使用了dulimda-igurun一词以中国自居,因此可以认为清朝统治者显然具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认为自己是这一历时性共同体的一份子,而非独立于华夏世界的他者。

实际上问题到这里已经基本得到了解答,但是【清朝统治者】的概念实际上蕴含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就是在中国认同、多元统治的框架下,不同皇帝对于满汉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一种倾向于积极推行传统汉族王朝的政策与统治。

而另一种则是通过强调满洲的特殊性巩固多元体制,又因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与汉难以分割,所以后一种倾向往往被认识不具有中国认同,但实际上二者仍然建立在多元统治的框架之下,因此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最为典型的就是雍正乾隆

通观第一部分对于合法性的论述,雍正具有优秀的儒家素养,其执政思想与传统的中原皇帝十分接近,而考察雍正执政时期的政策,也能够很鲜明的看出这一特点

雍正时期将八旗官制官僚化、取消部分士绅优待、完成摊丁入亩的改革、试图推广统一官话、通过常平仓加强中央对全国的粮食供给能力。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皇帝,其强化集权、文化统一、改善财政的措施甚至有“汉武帝”们的影子,可以认为雍正代表了清代政治中极为明显的中原化倾向。

而另一方面乾隆的执政方式却与其父有很大的区别,与雍正注重中原化的倾向相比,乾隆体现出“内亚”与“汉地”并重的多元性特点,通过强调恢复骑射、满语,有意识的维护满洲特色。

除了登基两个月便违反雍正的嘱托把曾静凌迟处死外,还有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是乾隆废止了雍正推行的全国性普及教育,认为这是一种浪费钱财的行为。

雍正的这种普及性教育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化蛮夷”的要求,是传统华夷观念下的产物,而乾隆则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序格局不屑一顾。

在讨论宋辽的正统问题时,乾隆主张【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郭成康分析这一观点为“不问皇帝是否为夷狄,只要奄有中原而主中华即为正统”,实际上是十分朴素的“主中华者为正统”的观点,可见乾隆并未如其父一样接受传统的华夷观念。

与雍正相比,乾隆的身份认同则无疑更为复杂,柯娇燕便总结性的指出“乾隆帝将自己塑造为包容满洲人、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和汉人之五族统治者”,他既是皇帝,又是大汗,也是文殊活菩萨。

如果我们对雍正、乾隆对《大义觉迷录》的不同态度进行透视,或许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清朝入关以后便向每一个异族政权一样需要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一方面为了维持统治,清代统治者显然需要接受汉制中国的文化与政治。

但同时不同于北魏式的渗透王朝,清代统治者也不愿全盘汉化,中断自身与内亚的联系。

基于上述原因,清代统治的基本框架就是国家认同、多元统治,但是在这一基本主张之下,不同君主仍然存在差异,雍正对于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像一个传统的中国皇帝。

而乾隆则不满足于此,希望能扮演更宏伟的天下统治者,因而主张保持不同族群的多元性,而欧立德等西方学者也因此称赞乾隆为现代中国的奠基者。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模糊的,雍正虽然接受中原文化程度更高,但是绝对不是主张全盘汉化,彻底消灭满洲特色,同样乾隆对于中原文化保持着相对程度的尊重。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魏征死后唐太宗掘坟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

    一位是开启了大唐盛世,名垂千古的有为明君;一位是直言进谏,刚直不阿的一代名相;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其君臣融洽、君爱臣,臣忠君。可为何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却亲手砸毁魏征的墓碑呢?到底是何原因,让李世民如此翻脸?他们的关系真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和睦吗?错!只是时代需要这么一个君明臣贤的典范而已,君臣相互利用,

  • 秦朝前面是哪个朝代(历史上周朝是怎么被清朝灭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朝前面是哪个朝代

    周武王四年,商朝被消灭,周武王迁都镐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正是向全天下宣布周朝的正统地位,而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周武王选择了分封诸侯。周武王先后分封了鲁、燕、齐、宋、卫、晋、虢等71个诸侯国,这些被分封的诸侯要么是王室子弟,要么在周朝建立的时候有着大功勋,国土自然也有大有小,最小的国家也就相当于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分别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人生八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上一期了解到中国古圣先贤找到了做人的根本,把它归纳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德目。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围绕这十二个字来学习每一个德目的具体落实。首先来谈“孝”字。“孝”是会意字,“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而“子”上面又是“老”,好像孩子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

  • 王有胜是谁扮演的(老版亮剑电视剧中王有胜谁演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有胜是谁扮演的

    寻找他,只为《亮剑》中他给我们带来了那一抹抹不掉的影记。老版《亮剑》播出了快15年了,作为一部“戏保人”的经典剧目,剧中除了云龙云飞等主角之外,很多的配角因为《亮剑》被观众所熟知,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想。比如杨清文,一个剧组司机的逆袭,比如段鹏张笑君,由散打冠军到荧屏硬汉,比如田雨童蕾,刚入道就有幸参

  • 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所受的宫刑指的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

    提起司马迁,我们都知道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作的宏伟巨著《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中国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

  • 岳绮罗喜欢张显宗还是无心(岳绮罗对张显宗有感情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岳绮罗喜欢张显宗还是无心

    张显宗有八个姨太太,但是这八个姨太太却都不是张显宗喜欢的,不缺女人的张显宗为什么会爱上岳绮罗呢?1、颜值岳绮罗为了接近无心故意穿得非常的破烂,然后装成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引起月牙的注意,心底善良的月牙见岳绮罗这副可怜的样子于是吧岳绮罗带回家,一带回家啊无心就认出了岳绮罗。第二天月牙出门买菜,岳绮罗就恢

  • 如何评价姚广孝这个人(历史上一代妖僧姚广孝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如何评价姚广孝

    在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有一座高达33米,八角九级的砖石结构的古塔,这就是元末明初著名高僧,明成祖朱棣的著名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和鼓动者姚广孝的墓塔。姚广孝原名叫姚天禧,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的医学世家,从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父母原想让他继承衣钵,当个造福一方的医生,可惜他偏偏没有什

  • 朱棣为什么喜欢朱瞻基这个孙子(为啥不喜欢老二老三)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为什么喜欢朱瞻基

    永乐九年(1411)十月初十,深秋的南京城风和日丽,朱棣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这个册封仪式可不是为自己纳皇妃,也不是立太子,而是立皇太孙。大多数人听着是不是觉得很陌生,但是在大明朝开国以来三任皇帝中,就已经选了两个皇太孙。其实,朱棣选的这个皇太孙,自己的皇长孙朱瞻基也不过才十三岁而已。十三岁

  • 光绪与珍妃圆房的记载(两个人同过房睡觉有夫妻生活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光绪与珍妃圆房的记载

    历史上总有很多的疑点,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光绪帝结婚很晚。在当时,光绪一直被慈禧控制的死死的,那么他能够按照自己的主意去选择嫔妃或者是皇后吗?在当时满族人的眼中,结婚是必须要趁早的,光绪已经18岁了,但是他还没有结婚,在大清的皇室之中,已经算是晚婚的了。而光绪为什么结婚这么晚,也正是因为背后有慈禧在作祟

  • 甄嬛传为什么删除胡蕴蓉(甄嬛传原著胡蕴蓉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甄嬛传为什么删除胡蕴蓉

    《甄嬛传》电视剧里删减的原著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昌妃胡蕴蓉。这个人物作者流潋紫塑造的非常丰满,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通过第三人口述,芳若姑姑去甘露寺探望甄嬛时告诉她:新晋的三位最得宠妃嫔中,昌嫔是最得宠的。她并不是选秀入宫的,而是宫宴上皇上亲自看中的。她是舞阳大长公主(皇帝姑奶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