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20 更新时间:2023/12/18 7:13:39

2003年有一部非常知名的电视剧,在一些影视剧评价的地方获得高分评价,可以说是“常青高分影视剧”。有些朋友一直以“艺术”的视角看待对其批评。然而,艺术没有善恶对错,人却得有。艺术至上不能妨碍对历史的借鉴,更不能以艺术的视角去阉割历史。

那么,这部历史剧获得高分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下面的节标题。

150年来,西方强东方弱一直没有改变,20年内恐也无法改变,此剧长期高分很正常

毋庸讳言,自1840年后到如今的150年,西方强中国弱的形势并没有彻底改变。再加上,中国人口多、民族多,其内部又处在关键发展时期,所以,问题也就多。

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些人就会认为:这是我们乃至整个东方在文明上不如西方。

从15世纪后期开始,东方就开始落后于西方,特别是16世纪以后趋势更加明显。自19世纪中期开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夜的英国敲开了我们的古老大门。

自此,对西方“忍耐”甚至“屈服”就是为国家民族好、就是理性的声音一直很强大。而这部电视剧背后的逻辑就是如此。

因为具有上述思想的人特别多,加上我们内部的问题,特别是中国长期具有的“鬼神思想”“封建迷信”“集体高于个人”等思维,具有一定西方思维,特别是150年的西方强东方弱格局下的话语权问题,西方的“个人至上”思维很有拥护者。

因此,拒绝权威、拒绝传统、拒绝强硬(对待西方霸凌)就成为一些人的“固有思想”。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只是一部打着“历史”为名,进行的一种“政治剧”。从总体上看,是应和“宪政”思维,而“西方的宪政”与“三权分立”“多党制”都是遥相呼应的。而在其间,一些经济精英呼吁恢复“乡绅制”,这些都是在此思维下一种辅助思维。

那么,具体到这部历史剧中的李鸿章来说,在剧中张嘴闭嘴国家、百姓、国家弱。就好像他的心中装着百姓一样,就好像中国从“不弱”到“弱”没有他的责任一样。

问题是,这部历史剧也确实通过叙述角度、叙述阶段等以“艺术手段”为名,从来不说国家为何弱,以及弱的过程。

从1894年开始切历史,其本身就有问题

一部历史剧至少要交代“背景”。

中国在1884年之前算不上弱国,何以弱?

李鸿章、慈禧的责任是什么?

中国从“不算弱”到“真的弱”,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你掐头儿去中间,只留下结尾,而且是被编排的光明化(因为国弱所以要委曲求全)的结尾,显而易见其本身就是将慈禧、李鸿章定位为:殚精竭虑、为国为民的形象。

你既然定位为这个好形象,那么与其竞争的对手们是什么人?无疑就是坏人了。

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特点——非黑即白、只看定性而不顾过程。所以,你对“坏人”的历史怎么做也就无所谓了。由此,我们看到,这部影视剧背后,多有虚构历史、阉割历史、转移历史情节的方式了。

例如虚构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了整顿军纪杀死自己的亲信、转移嫁接同治皇帝修圆明园被木材商欺骗放到反对修圆明园的翁同龢头上。

黄瑞兰根本没有被杀,而是早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期间被李鸿章参劾去职。李鸿章为何参劾他?就是因为清廷得到其贪腐消息后要求李鸿章查访,即1884年中法战争中“黄瑞兰前在直隶是否得力、有无劣迹。著李鸿章据实覆奏。”

李鸿章怎么说“(黄瑞兰)于兵船规制用法懵无所知。貌似质直、举动任性、办事糊涂、语言狂妄似有心疾。前已撤去差使。虽无实在劣迹,其人实不堪任用”。

也就是说大事化小了,他似乎有精神病,我早就把他撤了(有什么事儿与我无关)!

那么,同治修圆明园是发生在1874年,这离1894年有20年。而且,翁同龢是恭亲王奕䜣率领的“十大臣”反对重修圆明园中的一位。

另外,还有许多历史谣言。

例如翁同龢专门针对李鸿章、专门针对北洋。

例如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把“个人关系”上升到“国家民族问题”上,很明显的对翁同龢进行贬低。李鸿章作为“被动接受者”,其从历史责任角度无疑成为“受害者”。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我在文末会给些链接以更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

简单地说,当你打着“真实”的旗号去讲解历史的时候,至少要尊重历史和尊重历史人物,特别是近现代史人物。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当今仍然具有影响,因为他们去世的时间并不久。对于他们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今人的为人处世、行为特点。

艺术是不管这些的,因为艺术至上。但作为艺术工作者,你只是把你的历史观甚至其他思想强加给普罗大众,特别是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形成三观的小孩儿。本身就是不负责任。

作为重要情节,你不交代李鸿章的腐败、重大历史错误甚至罪责(例如放弃新疆等地区的错误),其本身历史就不再真实了。既然历史成为“艺术工作者手中任意剪裁的素材,那么,你想咋捏鼓历史都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历史真实的地方比较多,而对其批评,“艺术高于一切”也就成了挡箭牌。

这部电视剧既然不是历史剧,它是什么剧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投资人,有些人说是李鸿章的后人投资所为。这个我真不清楚,看到的说这些话的人也没有拿出什么过硬证据。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也只能忽略。也希望其他朋友要认真辨别。

可以肯定地说,这部电视剧的历史观深受1980年代后的西方历史观影响。把“全面向西方学习,忍耐西方霸凌甚至全盘西化”的人视作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只要是拥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论他们的问题多么大(贪腐且集团化贪腐)、不论他们的历史责任多么大,都被视作英雄。

例如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都是李鸿章和慈禧通力合作下,造成中国从“并不弱”转向“弱国”的两次关键性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则主要是慈禧的责任。

“中法战争”直接导致左宗棠这样既主张对外学习、对内进行吏治改革,既主张洋务运动、又主张加强民生,既主张向外购买的同时也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积淀的正确的“改革派”,所希望的:通过一次战争的胜利(即使略败也行),让洋务派势力扩大、保守派势力微缩下,光绪等实权扩张,形成有利于改革派的政坛格局的战略落空。

那么,像李鸿章这样的“寄居在保守派下的洋务派”则获得了彻底重用情形如何?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积淀遥遥无期、中国在即使能与列强一战情况下也要忍受入侵的现状,使得清朝军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要,基本做警察维持治安就行了。人们从上到下无可挽回的腐败、权力斗争。

这就是我时常重复左宗棠的一句话:中法战争乃中国强弱一大关键的原因所在。

总结:一个历史时代,李鸿章和左宗棠何以被不同被对待

你不交代历史背景、你不交代李鸿章和慈禧的责任,却对其大范围地描述“弱势下的无奈、弱势下的委曲求全”,再加上一百五十来年的“西强东弱”格局,自然会对李鸿章等人给予同情。从而忘记更正确的人的处理方式,同时将做正确的事儿的人视为“不理性”、做注定错误的事儿,这就是问题所在。

虽然它打着“真实”(真实历史,后来说是真实情境)的旗号,但也是这种思维者的真实,也是“失去民族自信”者的旗号。因为基数比较大,高分也就正常了。

打高分者的人中有被“西强东弱”蒙蔽的人;有被影视剧所带动,根本就认为自明朝我们就是落后的,更不要说清朝了。因此,只有向西方学习的人才是正确的人;有认为这部历史剧有别于其他历史剧,纯粹从艺术角度看问题。

但问题是,历史从来就不是历史。因为历史和未来都与现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历史学也就从来不是单一的学问,而是关系到现在、未来能否吸取教训、能否获得成功的一种综合性学习。世界上没有一部历史学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难,主要就是如何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一点儿错都没有!重要的观点,请您重复十遍。但李鸿章的学习的错误就在于: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学习,而非国家与民族。

例如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企业的建立和最终被个人所有;例如北洋海军的建立,其内部都是淮军控制;例如对自主和购买的关系,你说是观念和客观现实问题,那为何对陆军的自主学习、对北洋系统所开设的军工厂和军事院校大力支持自主,却对福州船政局及其下属的马尾造船厂、船政学堂进行打压?

综上所述,学习西方是对的,但必须是在有民族自信的基础上学习,是把国家、团体、个人和家族的关系摆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如此,才最有效果。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关于这部电视剧被打高分背后是对李鸿章的尽情抬高。但是,他的对比者左宗棠的价值却一直被贬低、孤立,更有一种将其打造为军事家单一角色的现象。要知道,左宗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帅之一、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对吏治改革的重视,反而是正确的方向。

同样都支持向西方学习,为何会对二人厚此薄彼呢?其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所走的道路简单易行。左宗棠则需要付出许多许多。

更多文章

  • 无为而治是哪家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由谁提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无为而治是哪家的思想

    一直以来,《道德经》被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捧上神坛,他们不断研究的这篇文章,但是能读懂《道德经》的人屈指可数。道德经里提到了一个词“无为”,而教科书里把汉初“文景之治”称之为“无为而治”,认为他们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让事物自己按照自然规律自我发展。“无

  • 历史上哪个皇帝娶了亲妈(哪个朝代皇帝宠幸自己的母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哪个皇帝娶了亲妈

    中国古代有神经病特征的皇帝不少,而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更是一抓一大把,而最著名,最变态的莫过于北齐朝的开国皇帝高洋。高洋(529-559),北齐开国皇帝,公元550年建立北齐,在位十年,享年三十一岁,谥号“文宣帝”,庙号“显祖”。高洋创建的北齐国,以国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为中心,东临大海,西隔黄河

  • 古代灭亡最惨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灭亡最可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灭亡最惨的朝代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从小家境富裕,黄巢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他的才能,善于骑射,精通诗文,5岁的时候,就能和祖父对诗了。作为一介商人,包括黄巢自己,梦想着有一天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然而

  • 溥仪不能生育的真实原因(末代皇帝溥仪性无能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溥仪不能生育的真实原因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坐拥江山美人,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不过,随着清朝的没落,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了。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没有享受到多少古代皇帝的待遇,也没有等到亲政的那一天,他的一生都作为傀儡而活着,可悲也令人心痛。不过,尽管他的经历很坎坷,也是享受着一些特权的。关于溥仪,除了他坎坷的人生外,他没

  • 和珅和刘墉哪个官大(和珅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和刘墉哪个官大

    说起和珅、纪晓岚和刘墉,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有着众多关于他们的影视作品。在那些影视剧中,不管是刘墉还是纪晓岚,都与和珅过不去,总是想方设法的去扳倒和珅。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不妨跟随我来一起看一下:和珅,出生于1750年,满族的钮祜禄氏,是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下五旗之首)。早年的和珅家境并不好

  • 红楼梦讲的是什么故事 (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地方发生的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红楼梦讲的是什么

    说起红楼梦,大家自然耳熟能详。其实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得失成败衬托自己家族由胜而衰的遭遇而已!与其说是作者写红楼梦,倒不如说是红楼梦诉说着曹雪芹的衷肠!《红楼梦》道出了出人生无常,起伏不定。剧中人物荣辱得失成败生死转瞬即逝。虽然说《红楼梦》中所有人物蔓延着着一种谁都无法

  • 琅琊榜细思极恐的细节(深度解析那些令人深思的片段)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琅琊榜细思极恐的细节

    琅琊榜主要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本人之前没有看过琅琊榜,最近剧荒,还是朋友推荐我去看的琅琊榜,说这部电视剧非常好看,我于是去豆瓣看了网评,看着不错,我就开始刷起了琅琊榜,昨天刚刚看完大结局,太好看了。今天想来和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凌烟阁24功臣排名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

  • 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他们怎么那么傻不反抗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赵高和胡亥封锁消息并找来李斯。软硬兼施地让李斯上了他们的车,这是一趟使大秦帝国走向灭亡的灵车。由老司机赵高亲自掌舵,坐在副驾驶上的胡亥高兴地嘴巴都咧到耳朵根了,简直嗨到不行。紧接着他们就秀了一波非常666的操作—矫诏!简单说下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赵高他是

  • 五胡乱华残忍到什么程度(历史上五胡乱华到底多可怕)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胡乱华残忍到什么程度

    上一篇我们讲到司马懿虽然在三国中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是还没来得及享受这胜利的果实便离开了人世。在司马懿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司马炎统一中国之后便变得荒淫无度,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导致司马家族多人坐拥重兵、在外称王,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他死后八王之乱的出现,而五华乱华的出现可以说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