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魏延谋反是不是诸葛亮害的(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会反)

魏延谋反是不是诸葛亮害的(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会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57 更新时间:2023/12/22 2:54:26

魏延不是诸葛亮逼反的,而是死在了杨仪的手中,这事我早就想说道说道了。

魏延深得刘备和诸葛亮信任

看《三国演义》的人,往往把魏延当成一个坏人,认为此人脑后有反骨,刚投降刘备的时候就让诸葛亮看了出来,要杀他,被刘备拦了下来。

诸葛亮死后,魏延想造反,结果诸葛亮留下锦囊妙计,让马岱从背后斩杀了魏延。其实,历史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魏延本是刘表的部下,在长沙郡做一个低级军官。刘表死后,曹操率大军南下,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将整个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过当时大战在即,曹操并没有对荆州的各郡太守进行调整,所以长沙郡的太守仍旧是韩玄,魏延就是在他手下做官。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刘备趁机占领了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其中在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魏延因对长沙太守韩玄不满而率部下投降,从此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刘备对魏延也十分欣赏和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所以刘备作为汉中王,应该到成都去处理全盘的军政事务,汉中王王府也自然要移到成都去,那么就要留下一员大将镇守汉中。

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非常重要,一旦汉中失守,益州就很危险了,所以这个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就当时刘备集团的人才来说,会打仗又深受信任的,首推关羽,但此时关羽镇守荆州,责任更加重大。再往下数,当然就是张飞了。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

但最终刘备的决定却出人意料,将这个重要位置给了尚名不见经传的魏延。魏延在当时不过是一个“牙门将军”而已,出身也不如何高贵。

但在跟随刘备的十多年里,魏延已经立下了很多功劳,更重要的是刘备看出了魏延是个人才,有大将风度,可以坐镇一方。

小说看多了的人,总是觉得刘备无能,其实刘备是很有才能的,眼光也很独到,魏延是一个例子,失街亭的马谡也是一个例子。

刘备给魏延的职务是“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地位甚至在一直跟随他的赵云之上。对此,全军上下都十分惊讶。刘备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便当众问魏延,如果曹魏大军来攻怎么办?魏延是怎么回答的呢?魏延的回答非常有气势。

魏延说,“倘若曹操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打,我就替大王抵挡。倘若曹操只派其他人来,带十万兵来打,我就替大王把这十万兵消灭掉。”

你看,在魏延的心目中,只有曹操才是他的对手,曹操来打他就以防守为主。而曹操手下的其他将领,他都不放在眼里,只要不是曹操亲自来,那么即使有十万大军,他也能将其消灭。刘备听了之后,当然十分高兴,放心地回成都去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对魏延也是十分信任和器重的。

建兴五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书《出师表》,然后率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准备了五年时间,志在光复汉室,他特地用魏延为“督前部”,兼“丞相司马”。

督前部,就是以魏延为前部先锋,丞相司马这个官职,就要好好说一说了。在此之前,蜀国是没有这个职务的,这是诸葛亮特地为魏延所设的。

诸葛亮率军出征,实际上是以蜀国丞相的身份为统帅,司马大约是参谋的意思,所以丞相司马这个职务,就是任命魏延为总参谋长,这几乎相当于军中二把手的位置了,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

魏延与曹魏的主力在雍州相遇,曹魏一方的主将是郭淮,也是三国名将,但却被魏延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诸葛亮非常高兴,当即保荐魏延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将他从都亭侯直接封为南郑侯。南郑侯氏县侯,是王爵之下最高的爵位了,当时诸葛亮也不过是武乡侯而已。而前军师是丞相府的属官,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很信任的。

此后,诸葛亮每次北伐出征,都要带上魏延,予以重用,而当时蜀军之中,最会打仗的也就属魏延了,吴懿是魏延的部下,王双的地位低于魏延,姜维那时还没投降,也还年轻。

子午谷奇谋

每次诸葛亮出征,魏延都会提一个建议,由他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袭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无能,必能一举而下。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兵出斜谷,两军在潼关会合,直取洛阳。这一计策被称为“子午谷奇谋”。

如果魏延的计划成功,那么这就是不次于汉初韩信的不世之功,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采纳,而是采取更为稳健的办法,步步为营。

当然,受国力的限制,他最终并没有实现光复汉室的目标。那么,诸葛亮应不应该接受魏延的建议呢?

通过研究三国时的地理形势,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有可能成功。但是,诸葛亮拒绝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换做是我坐在蜀国丞相的位置上,也可能选择拒绝。

蜀国有十万大军,魏延只要求给他五千,这看起来似乎不多,但这五千人马必须是精兵,不能是老弱幼残,而且五千精兵之外,至少还要有五千人最为军需补给只用,合计就是一万人马,占了蜀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

而蜀国在三国之中,是实力最弱的一方,地方只有一个益州,无论是兵力、财力、人力都要弱魏一大截,所以诸葛亮手中的本钱,和曹魏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换句话说,因为本钱太少,所以诸葛亮冒不起这个险。正如赌本雄厚的赌徒,可以千金一掷,输了面不改色,而本钱很少的赌徒,必须小心翼翼,看准了才敢出手一次。

长安不是一座小城,而是一座高墙厚垒的大城,东汉末年还能做过京都,魏延以五千人去攻打这样一个大城,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守将夏侯楙是不是一个纨绔,这不好说,就算他无能,可谁又能保证他的手下之中,没有一个有见识的谋士呢?

退一步说,假如魏延真的打下了长安,也难以抵抗曹魏从洛阳方向源源不断派来的援军,孤城不守,这五千精兵最终仍旧有极大地可能全军覆没。而这是诸葛亮最无法接受的结果,对他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蜀国的人口就那么多。

因此,诸葛亮没有接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当然导致了魏延的不满,他甚至私下里指责诸葛亮过于胆怯。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两人不和,更不能证明诸葛亮因此对魏延怀了报复之心,说魏延因此存了背叛之心。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问题,他下定决心跟老对手司马懿打一场持久战,但他的身体却不支持他这么做,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死之前,和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退军的事宜,在他看来,自己一死必然军心震动,而军中又没有能够与司马懿对抗的大将,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决定撤军。

他们商议的结果,或者说是诸葛亮的安排是,让杨仪和费祎率领大军撤退,让担任前锋统领的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整个大军分三拨退回汉中。

这本是极为妥当的安排,但诸葛亮深知魏延的为人,也知道魏延心高气傲并不认为他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所以又特别嘱咐说,“如果魏延不遵从命令,你们就带领大军自己退回去。”我想,诸葛亮安排“姜维次之”也是这个意思。

从诸葛亮的临终安排来看,他并没有任何针对魏延的意思,更没有设计诛杀魏延,反而特意嘱咐,即便魏延不听军令,也不要难为他。但他一死,所有的一切就都变了味。

当时诸葛亮的身边主要是杨仪和费祎,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秘书长;费祎是丞相司马,相当于参谋长,两人是诸葛亮的左右手。这两人就计划先不发丧,等把大军撤回汉中,再宣布诸葛亮去世的消息。

商定之后,就由费祎去将情况告诉魏延。为什么是费祎去呢?因为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不好,甚至可以说是互为仇家。杨仪生性骄傲,看不起同僚,而魏延则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也是看不起其他将领。

巧的是,两人还互相看不起,于是经常吵架,有一次气得魏延拔出刀来想杀了杨仪,杨仪被吓得哭了出来。

诸葛亮本就为蜀中人才凋零犯愁,而两人都是人才中的人才,所以经常为他们调解矛盾。

虽然杨仪和魏延闹得很凶,但诸葛亮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足够压服得住,可这毕竟是个隐患啊。

对此,就连东吴的孙权都看得清清楚楚,孙权曾对蜀国的使者说过,“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费祎来到魏延的军营中,告诉了他诸葛亮去世的消息,然后传达了诸葛亮的遗令,大军撤回汉中,并让魏延断后。对此,魏延很不认同,他说,“丞相去世了,不是还有我吗?

国家的大计方针,不可能因某一人的死亡而变更。”魏延提出,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人送回汉中或成都,军队应该留驻在五丈原,屯田、作战,继续与司马懿周旋,而魏延也坚信自己有能力打败司马懿。

对于断后的任务,魏延更不认同,他对费祎说,“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替杨仪这种人断后?”

随后魏延把自己的作战计划,与分布军队的方案,说给费祎听,叫费祎回丞相行营,以丞相司马的身份,发布命令。

费祎答应了魏延,回去后却没有执行,而是仍旧和杨仪一起率大军撤回汉中,并下命令让魏延断后。

魏延接到命令之后,不想服从,于是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绝阁道,意图阻止大军撤退。只有负责断后的姜维尽忠职守,击退了司马懿的追兵。

杨仪和魏延都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不知真相如何,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结果二人都相信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与杨仪统帅的军队在南谷口相互对峙,但蜀国的士兵奉诸葛亮为神,知道魏延违反了诸葛亮的遗命,纷纷逃散。魏延无奈,只好和儿子一起逃亡。

走到汉中,被马岱抓住杀了。刘禅依照杨仪与费祎的请求,把魏延定成谋反大逆之罪,杀了魏延的三族,包括妻子和儿女。

杨仪得到魏延的头颅后,用脚践踏,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由此也可见杨仪的小人行径。

综上,所谓的魏延造反,其实只是与杨仪不合而已,他过于自负的性格和极不冷静的行为,给了杨仪口实,被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无奈之下逃亡,之后被杀。

魏延实际上并没有违抗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说若魏延不肯撤退就由他而去,但杨仪和费祎隐瞒了诸葛亮遗命的部分内容,逼着魏延断后,这才导致了魏延“造反”,其初衷只是想继续和司马懿打仗而已。

杨仪陷害魏延,是因为两人不和,而费祎之所以同意杨仪的做法,是因为两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却又担心魏延战胜司马懿,立下大功,进而继承诸葛亮的统帅大权,所以极力主张撤军。姜维当时地位还低,人微言轻,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说,魏延之死是很冤枉的,诸葛亮信任他,甚至没有逼迫他退兵,但中间有杨仪这个小人搅和陷害,最终使得魏延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诛杀三族。如果魏延果真要谋反,作为前锋统领的他,不是应该直接带着军队投降司马懿吗?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杀光侄子放过侄女了吗(历史上李世民杀了几个侄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杀光,侄女,侄子,侄儿,历史,放过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将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杀掉,但却放过了他们的11个女儿。那么事件的真相真的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吗?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来看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总是将其定性为一场兵变,发起者是李世民,受害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果是李渊被迫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之后禅位

  • 秦始皇母亲和谁生了两个孩子(秦始皇生母和嫪毐有孩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生母,嫪毐,母亲,孩子

    这有什么问题吗?当年宣太后芈八子,不也跟义渠王生了俩儿子吗?秦始皇的老妈赵姬,只是效仿宣太后而已,只不过她没有宣太后的手腕,因此才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宣太后执政长达41年之久,他儿子秦昭襄王到了60岁,还是宣太后手里的傀儡。这41年时间里,宣太后还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临了,还落得个不错的名声,甚至有

  • 李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多大官(唐朝千牛卫是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官职,李元芳,将军,千牛卫大,唐朝,什么

    在《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后期的官职是千牛卫大将军,这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理论上和狄仁杰是平级。李元芳在遇敌时,总是喊出自己是千牛卫大将军的身份,这和狄仁杰在遇到地方官时亮出自己官职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有效地震慑对方。那么,唐朝的千牛卫大将军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李元芳的地位真有那么高吗?李渊建立唐朝

  • 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的儿子(诸葛亮的子孙为何无能)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子孙,司马懿,儿子,无能,不如,为何

    为什么我总说,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这类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呢?从他们对待子孙的教育态度上,其实就能看得出来。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就已经带着儿子们南征北战,为啥?当然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将来曹操打下了江山,可是要让儿孙们继承的。司马懿也是一样,他们家是老士族了,自古都很注重子孙的教育。司马懿本人更是把司马师

  • 自吸发动机可以用全合成机油吗(德系自吸发动机用什么机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机油,德系,发动机,合成,可以,什么

    我叔叔是个修了几十年车的老师傅,他说全合成机油确实不错,但不是适合所有的车型,尤其对于一些自然吸气车型来说,使用全合成机油不仅对车辆没有一点好处,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发动机的损坏!车辆按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吸气,另一种则是涡轮增压车型。在过去的时候,人们追求大排量,来

  • 孙策为什么让孙权继位(孙权继位后对待孙策的后人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策,继位,孙权,对待,后人,如何,为什么

    孙权这家伙不厚道,自己的哥哥孙策把天下打下来交给他,结果他却成了个“白眼狼”!为啥说孙权是白眼狼呢?看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的吧!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帝,但是孙策却只被追封为长沙桓王。这事儿够无语的,毕竟江东集团的地盘,可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啊!你孙权白捡了一个集团,结果却

  • 大明风华朱棣为什么传位给朱高煦(最后到底把皇位传给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华,传位,皇位,朱高煦,朱棣,最后,为什么,到底,大明

    勉之!世子多疾。---《明史》这是朱棣对二儿子朱高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啥意思呢?也就是告诉朱高煦,好好努力吧,你大哥世子朱高炽总是生病!长这么大,没见过这样的父亲,哎!你今天就见到了!朱棣就是这样的父亲,这分明是赤裸裸地暗示有没有?朱高炽总是生病,等于是说朱高炽可能会早死,只要朱高煦好好努力,

  • 康熙为什么割地给沙俄(清政府割让给沙俄的领土面积)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沙俄,清政府,领土,康熙,面积,割让,为什么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属于一个过渡时期,他主要解决了康熙末年的弊政,使得国家能继续发展下去。虽然康乾盛世并没有以雍正的年号命名,但是雍正帝对于开创康乾盛世的功劳还是非常大的,没有雍正帝的铁腕,不说康乾盛世存不存在了,就是清朝也可能提前灭亡。就是这么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却在外交时

  • 三国演义甘宁与关羽哪个厉害(关羽单挑为什么害怕甘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甘宁,关羽,单挑,厉害,害怕,哪个,为什么,三国演义

    真的是什么人都敢拿来跟关羽一较高下了!属于关羽的那个时代,还真没发现谁能打得过关羽的,包括甘宁。从《三国志》的角度来看,关羽跟孙坚有点类似,就是那种单挑特别猛,带队也不弱的将领。这种将领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永远都能出现在军队的第一线,能够激起将士们的战斗力!这是很多儒将无法做到的。你让曹操、袁绍、周

  • 北魏是怎样分成东西魏的(北魏和东西魏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分成,东西,北魏,关系,怎样,什么

    北魏在胡太后掌权时期,就已经出现要灭亡的局面了,后来被分裂成东西魏就算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胡太后是个猛人,其实历史上比较猛的女性政治家还真不少。西汉的吕后、窦太后,东汉的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胡太后,隋朝的独孤皇后,唐朝的武则天、韦皇后,宋朝的刘娥、高滔滔,清朝的孝庄太后、慈禧等等。北魏有个传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