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和性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内容及感悟)

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和性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内容及感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97 更新时间:2023/12/15 19:01:46

俄罗斯,它地大物博,横跨亚欧大陆,是东西方明交融的桥梁。

在18世纪之前,俄罗斯的文明方总体上是走向东方,它继承了拜占庭的遗产,将东正教作为了正统思想,也建立了东方式的专制体制。

到了18世纪,俄罗斯已经稳定了下来。当他们回头西望,发现西欧已经进入了近代文明,俄罗斯和西方的差距已经是两个时代的差距了。

为了追赶西方,俄国著名的彼得大帝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西方化改革。

一,深受西方影响的彼得大帝

17世纪,西方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运动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全面领先于全球。

当时的俄罗斯和西方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军事方面,西方国家在海军和火炮方面已经远远领先;

二是经济方面,俄国严重依赖于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工商业发展滞后,而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三是文化领域,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领域在攀登世界巅峰,而俄罗斯只有少量的模仿和传播。

殖民扩张时代的世界

彼得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朝的第四位君主。罗曼诺夫王朝是俄国著名的专制主义王朝。但是我们要注意,专制主义在当时并非代表落后,因为当时的西欧国家也在极大加强集权。

17世纪是欧洲的君主集权时代,法国的路易十四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彼得一世的改革并未学习民主化,而是反而加强集权和专制。

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成为沙皇,和他一起被宣布为沙皇的还有伊凡五世,两位沙皇年纪都小,大权掌握在索菲亚手中。

在索菲亚摄政摄政期间,彼得被迫迁到莫斯科郊外的皇村居住,而伊凡五世成为了傀儡皇帝。在皇村7年的生活对彼得有很大的影响,他在这里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航海、军事知识。

他在这里组建了两个游戏军团,彼得长大后又请西方人来帮助他们训练,使得这两个军团成为了装备精良的真正军团了。

彼得一世

1689年,彼得成年,按照俄国传统,彼得应该亲政了。但是索菲亚不想让权,还试图谋杀彼得。彼得识破了索菲亚的阴谋,于是依靠自己的两个军团发动了政变,将索菲亚囚禁。从此,彼得掌握了国家大权。

二,打通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树立改革的标杆

彼得上台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出海口问题。俄国虽然面积大,但当时并没有一个良港。为了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伊凡四世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但是遭到瑞典、波兰等反对而失败。

在索菲亚摄政期间,为了打通黑海出海口而发动俄土战争,都遭到失败。彼得亲政后,继续对土耳其发动战争,成功占领了亚述夫,但是也没有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彼得为了彻底击败土耳其,一方面在黑海建造大型的战舰,一方面游说欧洲国家,扩大反土联盟。

17世纪的欧洲局势

1697年,彼得组建了一支“大使团”访问欧洲,而彼得也化名为“米哈伊洛夫”加入其中。他们在英国和荷兰考察造船和航海技术,奥利地探讨反土联盟问题。

虽然建立反土联盟失败了,但是这次出访给彼得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他们采购了先进的军事设备,招聘了大量的技术专家,为俄国军事技术改进提供了条件;

彼得得知了波罗的海各国的矛盾,于是决定组建打造北方同盟,先打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698年,俄国发生了索菲亚策划的射击军叛变,彼得被迫提前回国。在叛变镇压后,彼得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他将改革分为了三个阶段,每7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700—1707年,是积蓄力量阶段;1707—1714年为俄国兴盛阶段;1714—1721年为建立良好秩序阶段。

我将彼得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713年之前为军事改革为主的阶段,1713年之后为全面改革阶段

彼得一世和随从

改革实现从军事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建立强大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就是以征兵制取代过去的射击军,建立了一支28万人的庞大陆军。

海军方面,彼得已经在黑海建立了庞大的海军,在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后,彼得又建造了波罗的海舰队。其次建立为军事服务的培训体系。

他聘用西方教官来培训军队,也派遣俄国贵族青年到外国去学习。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彼得下令在莫斯科创办了航海学院、炮兵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医科学院等为军事服务的学校。

在经济方面,彼得建立了以军工制造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俄国的冶金、火药、开矿、机器制造等产业开始崛起,其中冶金产业最发达,逐渐从金属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另外,和军事紧密联系的帆布业和麻布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呢绒、纺织业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发展也刺激着民用工业的发展。

彼得早期改革取得很大的成效,在七年战争中,俄国击败了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703年,俄国攻占了涅瓦河的出海口,于是开始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彼得。

1713年,俄国正式迁都彼得。迁都彼得,不仅意味着俄罗斯的发展重心在转变,以意味着俄国将试图重回西方。

在俄国版图上,彼得只是一座孤悬涅瓦河上的边城,但是它是波罗的海的港口,是俄国通往西方的通道。

俄国迁都彼得,也就是将彼得作为了全面西化改革的窗口和标杆,一场俄国历史上全面的改革开放即将开始

二,全面的西化改革

彼得前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军事展开的,涉及到其他方面较少。

自从迁都彼得堡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就远远超过了前期,涉及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从计划上来说,前期的改革比较草率,而后期的改革有严密的计划和长远的目标。

首先,从政治改革说起。彼得的政治改革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彼得实行军事、行政和司法的分离。

1708年,全国分为了8各省,后来陆续增加,省最开始拥有军政大权。1719年,进行了全面的区划改革,新设立50个州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之前的省成为了地方军事机构。

司法方面,将全国划分为了10个司法区。另外,城市过去最高的机构——自治署也被新的市会议取代。

通过这些改革,使得地方权力被分割,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加强集权的措施还有很多,例如,1711年组建了参政院,取代了贵族杜马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参政院的人员基本都是彼得的亲信组成。

1718年后,又以11个委员会来取代过去的政厅(部),成为了具体的行政部门。在军事方面,于1720年成立陆军院,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在宗教方面,于1721年废除了主教,建立了宗教委员会,将教会完全设置在国家管理机构下。加强中央集权是彼得改革的保障,这样能够使得改革措施能够从上往下地推行。

在经济方面,彼得的主要采取的政策是“重商主义”。为工商业发展提供条件。

他下令修建运河,沟通伏尔加河和波罗的海的水上交通;颁布保护本国商业的政策,鼓励出口;组建贸易公司,和西欧和亚洲国家签订贸易条约。

这些措施推动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也可以说是俄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彼得末期,俄国已经拥有了200多家较大的企业。

在农业方面,彼得并不重视,主要是开垦荒地、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他没有改变农奴制的生产关系,这也导致俄国的近代化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

冬宫

为了全面推动俄国的社会进步,彼得在文化上全面和西方接轨。在教育上,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彼得时期,地方建立起了42座初等学校,主要接纳10—15岁的儿童少年入学,培养基本的算术和几能力。

学校的开办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彼得还在俄国设立了第一座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剧院和公园。

1725年,俄国国家科学院建立。科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的学术泰斗,推动了俄国科学的进步。

在生活习俗上,彼得也决心改变俄国的陈规陋习。1710年开始,彼得采用了新的字体代替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体,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他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语言,尤其是法语。

他下令不允许留胡须,不许穿旧的长袍,改为了西装。为了让更多青年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俄国出版《青春宝典》,对俄国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彼得的全面西化改革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缩小了俄国和西方的差距。但是,全面西化改革忽视了俄国内部的矛盾,也忽视了俄国本身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度制服了野蛮”,之所以说彼得的方式野蛮,主要是他采取了比较残暴的手段来推动改革。

由于改革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彼得不得不以残暴政策来对付贵族。1717年,贵族和皇子阿列克赛发动的叛变就是旧势力的一次反抗。在镇压了叛乱之后,皇子被处死。

另外,彼得许多政策过于极端,例如为了增加税收,他增加了苛捐杂税,甚至连洗澡,磨刀、留胡须都要征税。

他在1718年推行了人丁税,这项税收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人丁税的推行导致俄国农奴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矛盾加剧了。因此,有人也把他称为暴君。

结语

彼得一世是俄国第一位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伟大君主,他的改革虽然有些激进,有些野蛮,但是其目的却是文明的。普京曾说,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我们从普京身上看到了许多彼得大帝的影子。

从1713年到1917年,圣彼得堡也一直是俄国的首都,它是俄国西化改革的象征。

如果说基辅罗斯是拜占庭式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是蒙古式的莫斯科,那么罗曼诺夫王朝就更接近西方式的了。但是俄国的西方化一直没有成功。

从文明的属性上来说,俄国本身就复杂的,它包括了拜占庭、游牧、西方几种文明的结合。

俄国试图全面偏向哪一方向都不会获得成功,俄国只能在自己基础上去学习他人。俄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可能要到19世纪末期。也正是那时候,俄国开始走向了独一无二的文明道路。

更多文章

  • 苏联解体五大原因(导致苏联解体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联解体五大原因

    有人说美国最怕的就是俄罗斯经济和科技倒退60年,因为那时候是苏美争霸,苏联的强大让美国从心底就畏惧,其科技和经济与美国不仅相差无几,更可能超越美国。美苏争霸随时可能触发核战争,就在1991年9月6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随之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俄罗斯继承苏联的遗产,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强大的

  • 郑国渠简介和历史故事(朝代秦国修建郑国渠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国渠简介和历史

    公元前355年,诸侯混战,兵连祸结,在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的较量中,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启了一场变法。位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土地狭小,国力羸弱,又被列国紧紧围困,四面受敌,朝不保夕,国君韩昭侯欲改变现状,任用申不害主持变法,十五年,“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远离中原的秦国,祖上是给周王室养马戍边的来头,

  • 俄罗斯历代沙皇一览表(近代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俄罗斯历代沙皇一览表

    俄罗斯历史上共有26位沙皇,颇有意思的是,其中只有7位获得过外号。“雷帝”的第一重含义是才能、魄力和成就。伊凡四世(1530-1584)3岁时即任莫斯科大公,17岁时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并将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在助手阿达谢夫、西尔维斯特的辅助下,伊凡四世首先颁布了新的法典,改组

  • 全球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总共的国家数量)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全球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共有197个国家。其中联合国会员国193个,联合国观察员国2个(梵蒂冈和巴勒斯坦),既非联合国会员国也非联合国观察员国2个(库克群岛和纽埃)。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分布如下:1、亚洲:共有48个国家。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

  • 一夜之间消失的国家(有一个国家一夜之间人都消失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夜之间消失的国家

    公元前176年,一个西域小国突然现身西汉史籍。匈奴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夸耀自己武功之盛,顺便提到了小国的名字:楼兰。(匈奴)以天之福,吏卒良,马疆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以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出自《史记·匈奴列传》,这是史籍中首次出现楼兰之名。楼兰是汉代人的音译

  • 庆历新政是谁主持进行的(欧阳修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庆历新政是谁主持进行的

    《岳阳楼记》很多人都对《岳阳楼记》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该篇文章的第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更是耳熟能详。实际上在庆历初年时还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在庆历三年开始了。岳阳楼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北宋帝国以来,北宋就以惊人的速度快速走向繁荣。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帝国

  • 高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以前的高丽人是现在的哪里人)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提到“高句丽,简称高丽”,于是很多人就反驳我说:高句丽不是高丽,高丽是韩国的。今天我就专门写下这篇文章,来说说高句丽和高丽到底是什么关系。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扶余族建立的边疆政权,存在时间是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9年,一共有700多年的历史。高句丽最初在松花江上游一带,在魏晋南北朝

  • 项羽是哪个朝代的人(历史上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项羽是哪个朝代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家喻户晓,可是他从未登基为帝也是事实。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却被写进了帝王本纪中。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这和人们对于"本纪"二字的理解有偏差有关。"本纪"在《史记》中国的确是有记载帝王传记之意。在《史记.索引》中对"本纪"的解释也有:"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

  • 诸葛亮性格特点介绍(概括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主要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性格特点介绍

    在留存至今的唐代诗歌中,以三国背景为题材的三国诗总数达到了两千七百余首,而三国主题诗也达到了一百七十余首,所涉及到的三国人物也非常多,有近两百余人。关于三国文化在唐诗中的影响及特点,我在前面文章中已经有过详细的介绍,在本文不再赘述,笔者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对唐代三国诗中诸葛亮的形象做一个概述。纵观唐

  • 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代表有哪些人(洋务运动分为哪两派)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代表

    01、慈禧上台咸丰十一年(1861)8月22日黎明时分,咸丰帝在承德死了,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奉遗旨立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也就是同治皇帝。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载淳的生母、懿贵妃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出身门第不高(父亲惠征死时才是安徽道台),咸丰二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