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永乐皇帝真的见了建文皇帝吗)

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永乐皇帝真的见了建文皇帝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09 更新时间:2024/1/29 7:47:36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当和尚的建帝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过朱允炆呢?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

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现代了。

而《大明风华》中朱棣和建文帝见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们也无法证实没有发生过。既然无法证实,那就可以推测或者猜想,毕竟很多历史的谜团至今无法解开,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我看来,朱棣占领南京城之时,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当时皇宫是着了大火,有可能烧死了建文帝,但由于当时没有什么DNA之类的技术,烧焦的尸体就无法分辨了,所以谁也无法判定事实。所以朱棣才对此很是怀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访,目的就是查明实情。

史料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调动国家一切资源。加上各种暗地的特务机构,他们很擅于找人,况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较容易被人发现或者察觉。

考古发现建文帝古墓

据说,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开朱元璋给他的保命香囊,从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还准备了僧衣,让建文帝化妆改扮来掩人耳目。后世传说建文帝是跑到寺庙做了和尚,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宁德市上金坝村,有一处数百年的古墓,据考察,这座陵墓的确是明代的,陵墓有龙形雕塑和龙形纹路。在明代,这龙可是圣洁的象征,是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绝不敢用如此纹路花样。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支提寺,寺中长久保留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条龙的图案,这些明显是皇家象征。

这又印证了建文帝之后在寺庙落发为僧的传闻,而陵墓的墓碑上没有写墓主人的姓名,这是比较罕见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毕竟当时朱棣还在全国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多处证据表明,此处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间接证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隐居在寺庙中,存活了下来。

朱棣派人暗地搜寻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绝伦,且善于权谋,很少有人能骗得了他。朱棣曾派人两路寻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郑和,打着友好邦交的旗帜飘扬海外,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国外,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我们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寻找,毕竟皇帝权力极大,哪怕是暗中寻找,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许在攻破京城之时,朱棣得到了确切证据,证明建文帝确实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后,首先派人围住了皇城,想来建文帝想要从皇城直接出城相当困难。

史料记载:

“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痛哭仆地者五十余人,自矢从亡者二十二士。”

或许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这隐藏的暗道应很容易被人发现。另外朱棣还严刑拷问那些建文帝仆从,不排除有人经受不住严刑,透露了事情。

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证明其逃走的痕迹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来朱棣心里必定清楚实情,只是事关重大,必定不会对外言讲。

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员胡濙专门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寻找张真人,也就是找寻仙人。这在古代也不算什么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并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够了。

史料记载: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茫茫人海中就找那么一个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确定个省级目标,找到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永乐年间,大明的人口应在大几千万之多,找一个人犹如海底捞针。

胡濙是朱棣极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谨慎周全,让胡濙做这种调查走访最为合适。不过胡濙带着多少人,还是他孤身前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保密,胡濙不能随便还朝,除非有特殊情况,就连母亲去世都不准回来,也可见这任务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有另一种可能,排除找建文帝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许是朱棣告诉了胡濙一些秘密,当天皇宫着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数人知晓。

这种涉及政治的最高机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带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线,或者建文帝逃走后的动机,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身负要责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这也是不允许他随便还朝的原因之一。从永乐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机密任务,源自此时朱棣的权位才得以稳定。

胡濙总共大概搜寻了14年,在我看来,他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搜寻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

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突然还朝,此时朱棣还在宣府督战,胡濙到达营帐之时,朱棣已经睡了。吵醒睡梦中的皇帝,这罪过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朱棣不会连夜起来。

史料记载: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面见朱棣后,说了很久,推论来看,胡濙应当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许他见到了建文帝,甚至说过话。如果是仅仅得知建文帝已经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应当交谈这么长时间。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后,朱棣终于释怀了,朱棣靖难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刚刚继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抢他的江山,而威胁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处振臂一呼,那么响应者必定会有,这将成为朱棣的大麻烦。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会安心的。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从此也可以推论建文帝的事是他心头的结节。

有些人可以带着压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为这可能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决,可能这个人就会因情绪剧烈变化影响身体状况。仅仅一年后朱棣就去世,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关联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或许只有考古能发现更多的证据,才能揭开这段历史迷雾,而不论事实怎样,也不会影响朱棣对整个国家的旷世功勋。或许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或许他自愧不如,或许他甘愿就此安于现状。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杀刘伯温的真正原因(刘伯温是被诛杀害死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杀刘伯温的真正原因

    在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神传为前知一千年,后知一千年,但是在明朝开国军事刘伯温也被传为前知500年,后知500年。不过这都是小说被神化了吧!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厉害为何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呢?其实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刘伯温心思缜密,足智多谋。能善于判断眼前形式的人。他也被明朝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大明王朝开

  • 朱元璋为何要毒死徐达(朱元璋赐死功臣徐达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毒死徐达

    众所周知,徐达是明朝时期的第一名将,他作为朱元璋的老乡,跟着朱元璋揭竿起义,南征北战,鞍前马后,鞠躬尽瘁。但是,就是这样忠心的将领,却有传言说:他是被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毒死的,而且,这一传就是600多年。按理来说,这种做事风格跟朱元璋的性格并不相符。即便是朱元璋真的想杀徐达,也不会选择在那个时候下

  • 雍和宫不能随便拜(去雍和宫应该拜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和宫不能随便拜

    每年的腊八,雍和宫都会有施腊八粥的活动,这个流传自清代雍正年间的习惯,到今天繁荣不减。雍和宫舍腊八粥在前往雍和宫的人群里,我意外的看到了很多来北京打拼的北漂。这是个工作日,他们放下工作,来此参加活动。其实在腊八之前,元旦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要我在一年初始时去雍和宫拜一拜。在雍和宫祈福起初因为没有接触过

  • 末代皇帝溥仪不能生育原因(溥仪为什么生不了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溥仪不能生育原因

    01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享尽荣华富贵,受万人膜拜。可末代皇帝溥仪,在历史风云变幻中,被威胁、被利用、甚至被戴绿帽。总之,他的一生是屈辱、坎坷的,以至于最后,连一儿半女都没留下。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3岁的他继位为帝。直到1912年,隆裕太后替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两千多年的封

  • 镶黄旗大还是正黄旗大(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镶黄旗大还是正黄旗大

    清代八个旗中,哪个旗的地位最高?这个问题不算难,估计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是镶黄旗。那么哪个旗的地位最低呢?这恐怕就不好回答了,因为在史料中也没有提到过。如果从排序来看,依次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因此不少人认为镶蓝旗的地位最低。不过御史看来这种以排序论地位的方法不可取,具体还有

  • 东厂和西厂有什么区别(明朝东厂西厂不同,哪个更坏)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厂和西厂有什么区别

    “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离开!”在很多以明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这是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说完这句台词后,只见两队精壮强悍的密探鱼贯而入。随后,伴着霸气十足的背景音乐,锦衣卫指挥使这才踱步出现在众人眼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锦衣卫都是一个非常神秘且权力极大的组织——头戴凤翅盔、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

  • 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2003年有一部非常知名的电视剧,在一些影视剧评价的地方获得高分评价,可以说是“常青高分影视剧”。有些朋友一直以“艺术”的视角看待对其批评。然而,艺术没有善恶对错,人却得有。艺术至上不能妨碍对历史的借鉴,更不能以艺术的视角去阉割历史。那么,这部历史剧获得高分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下面

  • 无为而治是哪家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由谁提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无为而治是哪家的思想

    一直以来,《道德经》被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捧上神坛,他们不断研究的这篇文章,但是能读懂《道德经》的人屈指可数。道德经里提到了一个词“无为”,而教科书里把汉初“文景之治”称之为“无为而治”,认为他们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让事物自己按照自然规律自我发展。“无

  • 历史上哪个皇帝娶了亲妈(哪个朝代皇帝宠幸自己的母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哪个皇帝娶了亲妈

    中国古代有神经病特征的皇帝不少,而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更是一抓一大把,而最著名,最变态的莫过于北齐朝的开国皇帝高洋。高洋(529-559),北齐开国皇帝,公元550年建立北齐,在位十年,享年三十一岁,谥号“文宣帝”,庙号“显祖”。高洋创建的北齐国,以国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为中心,东临大海,西隔黄河

  • 古代灭亡最惨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灭亡最可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灭亡最惨的朝代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从小家境富裕,黄巢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他的才能,善于骑射,精通诗文,5岁的时候,就能和祖父对诗了。作为一介商人,包括黄巢自己,梦想着有一天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