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太祖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什么中原王朝不过游牧民族)

明太祖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什么中原王朝不过游牧民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540 更新时间:2024/1/24 8:47:11

因为问题的本质,不是幽云十六州的得与失,而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

01.十六州得失的时代困局

五代十国和五胡乱华,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类比。

晋末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最后北魏一统北朝。但北魏以北还有一个草原帝国柔然,跃跃欲试,也要入主中原。

所以,北魏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任务是征服南朝;而另一个任务则是看死柔然。

放大视角、拉长尺度,五代十国完全可以类比五胡乱华。唐末藩镇乱局,然后沙陀称雄,攻灭后梁后建立了第一个沙陀政权,即后唐。

为什么没有其他胡人南下长城了?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他们来不了。北部草原和青藏高原,跟中原一样,乱得翻江倒海。

草原和高原统统自顾不暇,所以没功夫来中原捣乱。崛起的契丹人确实有入主中原之心,但就像拓跋鲜卑看死柔然一样,沙陀匈奴也看死了契丹。

但,沙陀人明显不如鲜卑人更有手腕。太武帝拓跋焘穷追大漠九天九夜,彻底打哭了草原霸主柔然。

所以,柔然几乎就断了入主中原的念想。而沙陀人自相残杀,于是不仅没能穷追大漠、揍哭契丹,反而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后来更惨,契丹人杀进中原,结束了第二个沙陀政权,即后晋。

历史往往惊人相似,却各有各的不同。沙陀和鲜卑的不同,在于攻守易势。五胡乱华之后的拓跋鲜卑,以中原财富和草原精壮,吊打北方草原;而五代十国的沙陀军事集团,却因兄弟阋墙,反过来被北方草原吊打。

看到不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相似。这个相似就是同样的时代困局,即胡汉矛盾。以前没有民族主义的观念,华夷之辨主要集中在文明层面。所以,这个时代困局,更精确的表述应该是中原和草原的矛盾。

北魏没能解决这个时代问题,于是六镇起义把拓跋鲜卑打得灰飞烟灭。但西魏宇文泰的关中改革,却解决了这个问题。胡汉矛盾变成了胡汉融合。于是,承接西魏和北周的隋唐两代,不是王朝的概念而是帝国的辉煌。

但,宇文泰的手段,还能拿过来重新用吗?历史的确相似,但一点点不同,就足以改变整个走向。五代十国与五胡乱华的不同,就在于空间变大了。

五胡乱华的胡汉问题,可以局限在中原这个空间来解决。但五代十国的胡汉问题,就必须以整个中原和草原为空间平台来解决。

02.十六州表象的博弈均衡

中原和草原的矛盾,才是问题的实质。而十六州的得失,只是问题的表象。但,这个表象却促成了某种博弈均衡。

中原和草原博弈不断。隋文帝八道反击突厥、唐太宗五道反击突厥,应该说这两次大反击,彻底改变了中原和草原的博弈局面。以前是柔然和突厥,压着中原打,直接把北齐和北周两个北方王朝当成自家干儿子。

但隋文帝和唐太宗之后,突厥人就得向隋唐帝国叫爸爸了。而隋唐也的确堪称帝国,其不仅向草原输出暴力,而且也向草原输出了秩序。这个工作在唐太宗时代最有成效,大唐穷极塞北、开疆叶尼塞河。

玄宗朝虽然是帝国的盛世巅峰,但这时候却是暴力压到一切,天可汗已经无力秩序输出了。吐蕃崛起和安史之乱,外忧变内困,大唐从帝国变成了王朝。而到了五代十国,草原和中原就已经势均力敌了。

为什么不是草原碾压中原?因为中原无帝国,草原同样无帝国。传统时代就是一个帝国时代,帝国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提供秩序。所以,无强盛帝国就无宏大秩序,也就说不上谁碾压谁了。

虽然演化无定向,但好的演化,也就是发展,往往都是从高成本向低成本演进的。因为这样有好处。低成本,就有统一的市场、有和平的环境、有稳定的秩序。这是一种多赢的博弈均衡。《新唐书》有如下记载:

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

统一市场下的物质成本足够低,粮价便宜,说明大家都能吃饱饭,生存没问题。夜不闭户已经不算什么,数月不闭户才是最彪悍,治安和风化一起向好才有这样的结果。

关键是“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在大唐治下,行走数千里不仅不用担心山贼劫道,而且不用带粮食,带钱就行了,跟现在一部手机走遍中国、四处扫码去旅游,何其相似。这就是统一能够带来的好处。

但,统一的前提是实力碾压之后的暴力输出和重新改造。大隋可以、大唐可以,到了五代十国,就谁也不可以。那怎么办?中原和草原的博弈,需要一种新的均衡。

承接北魏的西魏,在中原内部解决了胡汉矛盾。但,承接五代乱世的宋朝,就必须把中原和草原当成一盘棋来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说,宇文泰关中改革,改革完了、胡汉融合了,然后就可以孤独求败然后孤独天下;但宋朝不行,不仅要搞定内部、秩序中原,还得穷追塞北、秩序草原。

但大宋做不到,暴力输出不够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秩序输出完全不行。唐玄宗以后的中央帝国,根本就拿不出秩序草原的解决方案。

而十六州则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契丹人拿着十六州的财富,就可以补足草原王朝的财政短板,契丹可汗或辽国皇帝有钱了,然后就能以自己的胡人精壮解决草原问题。

而宋朝人虽然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却可以完全把草原问题抛给契丹人,于是宋朝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可能。宋朝的发展速度和宽松环境,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即便是后来的元明清也难以超越。

中原和草原的博弈需要找到一个低成本的博弈均衡点。最好的均衡点当然是统一和融合,但这条路走不通,而宋朝人和契丹人却找到了另外一个解决道路,具体就是十六州。

03.明朝人为什么不能解除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

代元建明之后,朱元璋朱棣对草原问题的解决,就两个方案:一个是在山西到辽东一带,拼命建军镇,把草原胡人挡在长城以北;另一个是不服就打,直接出兵横扫塞北、死命暴力输出。

明朝人虽然拿下了幽云十六州,而且定都古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即所谓天子守国门,但守国门的天子,也就无意征服草原了,否则也不会“守国门”。

已是中央帝国的大明王朝,要不要统治草原。明朝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不要,草原就是化外之地,我不想要,也不想管。

明朝人为什么没有唐朝人的气魄?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传承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渊源。唐朝人指称自己,一般用唐或华。唐是国号,大唐治下,都是唐人;华是文明,符号之下,文明四方。所以,唐以前就很少用汉这个符号。

根据文本统计,在指称中国人的符号中,汉的使用频率在唐和五代,只有6%;而到了宋朝,汉的使用频率则达到了53%。

所以,宋朝人,几乎不用国号宋来指称自己,如果要用就是做时代区分,即强调自己是宋朝人而不是唐朝人和隋朝人。

这体现了一种观念的变化。这个观念就是宋朝人已经默认自己是一个特定族群,跟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相差不大。这个族群的特殊性就是以本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文化。

这种观念认识,限制了后世的中原王朝去拓展自己的统治区域。秦始皇和汉武帝,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打遍整个地理视界。但宋朝人不会干这种事。特别是科举产生的士大夫群体,完全认同这个观念。

司马光极力贬低汉武帝,认为那是穷兵黩武。这就是士大夫精英的集体认识。而这也成了明朝人的传承,长城以南就是北方边界,在这里只能守而不能攻。

当然还有能力的因素。唐朝人不断思考和实践统治草原的方案,但玄宗以后出现了能力不足的问题。宋朝人有意识去思考但无力去实践,后来干脆也不去思考了。自此以后,中原王朝就不可能再生长出统治草原的能力。

宋朝人做不到,明朝人也做不到。明朝对草原的统治,主要是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但很不成功,因为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明朝人无力也无心。

你有你的安排,但世界另有计划。中原和草原的博弈,既是真个时代的大势。你可以不思考、也可以不去做,但闭目塞听和掩耳盗铃都不能让问题凭空消失了。

所以,无秩序的草原会威胁中原,而有秩序的草原就更会威胁中原。于是,明朝终其一世,也无力解决草原问题。

最后梳理总结一下:

幽云十六州的问题本质,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竞争。

契丹和北宋通过十六州得失,在统一以外实现了一种低成本的博弈均衡。

正是在这种低成本的均衡下,宋朝人产生了国族或族群观念,不再以帝国视角来看待世界。

世事变迁,明朝人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却继承了宋朝人的观念,无意草原成为士大夫精英群体的集体意见。

中原人的观念变迁并不能阻止中原和草原的博弈;收复幽云十六州也不能阻止中原和草原的博弈。所以,明朝人始终无法解除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楚河汉界在哪里(楚河汉界地理位置指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河汉界,地理,历史,位置,地方,哪里,什么

    明代戏曲作家沈采写过一本《千金记》,以韩信的故事作为背景写楚汉相争。“楚”是指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曾在巨鹿之战击败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项羽杀子婴、烧秦宫,至今考古尚有发现项羽在咸阳砸碎的陶器碎片。项羽灭秦之后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汉”则是指刘邦,因为项羽在分封诸侯的

  • 君子六艺是指什么(成就君子多才多艺本领的六种技能)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君子,本领,技能,多才多艺,成就,什么

    君子六艺,简单地说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是周朝贵族的教育体系。用以教育培养贵族学子,即“养国子之道”。礼,即礼节,五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礼制,教人如何祭祀祈福,丧葬吊唁,接待宾客,征伐操练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饮食、穿搭等细节。同时还包括忠、孝、仁、智、信等五种信念;乐,即音乐

  • 徐悲鸿的四个女人都是谁(徐悲鸿和他四任太太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悲鸿,女人,太太,故事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的著名画家之一,十分擅长画马,他将毕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国画的改革中。被业内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1953年9月26日,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享年58岁。一生节衣缩食的他将收藏的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名书画家的作品,共计2000件一起捐给了国家。如此高风亮节的行为实在

  • 老子理想社会实质: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实质,小国,老死不相往来,寡民鸡犬相闻,老子,理想,社会

    诸子百家中,主流是儒家、法家和道家。其中,儒家和法家,在态度上属于一类,主张积极入世。世界那么乱,但我要去改变。而怎么改变呢?儒家主张复古,认为现在之所以这么乱,是因为大家不尊周礼了。所以,在方向上,就要往后看,要回归传统。法家主张开新,认为现在之所以那么乱,就是因为大家没跟上变化。所以,在方向上,

  • 为什么楚国国君称王其他是公(六国只有楚国王而不称公)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称公,国君,国王,楚国,其他,为什么

    我把周文王当爸爸一样尊敬、我把周成王当主子一样伺候。然后呢?你们就给一个“科长”当,还管我叫“楚科长”。楚国,子爵,五等爵中的倒数第二级。这还不算完,你们还管我叫蛮夷。我可是伟大的楚国啊!周天子和华夏诸侯,你们这么操作,让我情何以堪?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子事文王”,有

  •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强在哪(魏国有魏武卒秦国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武卒,国有,魏国,时期,战国,什么

    魏武卒,与其说是被秦国给灭掉的,不如说是被齐国灭掉的。但是,这么说,也是简单化了和片面化了。魏国是因为国力雄厚,所以军力强悍。魏武卒是结果,不是原因。后期魏国败落了,不是因为魏武卒被灭掉了,而是因为魏国自己被齐国打残了。魏国的精锐部队,称为武卒,大概是名将吴起创建的。《荀子》的“议兵篇”,不仅详细说

  • 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元朝迅速灭亡源于统治太宽松)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灭亡,朱元璋,源于,统治,天下,宽松,元朝,迅速

    “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看清楚,朱元璋可没说元朝以宽仁失天下,而是说“失在太宽”,是宽而不是宽仁。语出《皇明宝训》,原文摘录如下: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

  • 赢驷赢稷和嬴政是什么关系(谁团队厉害贡献大)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赢稷,赢驷,嬴政,贡献,关系,厉害,团队,什么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11年。虽然46岁去世,但统治秦国28年,在位时间真心不算短。嬴驷团队的主要核心人员及他们的功绩如下:秦国宗室樗里子和魏人公孙衍,开疆河西之地,击败三晋同盟纵横家张仪,主要是离间了齐楚同盟,使秦国处于外交主动。名将司马错,谏伐蜀,秦国实现了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的

  • 土木堡之战明军为何惨败(之后明朝为什么还能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土木堡,明军,惨败,存在,明朝,之后,为何,为什么

    明朝只要占住北京不走,也先就灭不掉明朝。而明朝一旦离开北京,那就真心不好说了。灭掉明朝,或重开一个南北朝,都有可能。所以,也先灭掉明朝的上上之策,也是唯一之策,就是占领北京。但是,于谦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也先只能仓皇南顾、逃回草原。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北京。土木堡之变后,二十万明军精锐灰飞烟灭。这

  • 为什么杨乃武和小白菜会惊动慈禧(清朝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小白菜,杨乃武,冤案,惊动慈禧,清朝,为什么

    大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叫葛品连。葛品连虽然身材矮小,却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毕秀姑。毕氏生得白净,又常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颇似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所以,也就有有了小白菜的外号。夫妻二人与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杨乃武早年丧偶、毕氏年轻漂亮。于是,街头巷尾自然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