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濂为什么被处死(朱元璋为啥逼死宋濂)

宋濂为什么被处死(朱元璋为啥逼死宋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82 更新时间:2024/1/2 15:45:56

明初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浙东四先生之一、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怎么死的?清朝人修的《明史》记载很简单:“(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今重庆奉节),年七十二。”至于其中细节,史书中没有记载,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猜测。

明朝一位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写的笔记,则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朱元璋要杀宋濂纯属一场误会。但是宋濂跟老僧谈话之后就自经,这其中的缘由细思极恐:原来做编修也是一种罪恶?

记载宋濂亡故细节的人大大有名,此人姓王名鏊字济之,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乡试解元,十一年会试会元,殿试探花,差一点连中三元,最后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

王鏊的作品被后人整理成书,名字就叫《王文恪公笔记》,看这名字,大家就知道“文恪”是他的谥号。

“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都是文官好谥号。文恪似乎有治学严谨的意思——恭敬谨慎为恪,所以王文恪公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据王鏊记载,当年朱元璋与宋濂的关系极其密切,其亲近程度远超李善长刘伯温。

宋濂从太子老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位置退休回家后,每年还到京城参加朱元璋的生日宴会。

皇帝的生日叫“万寿节”,不够分量而且没有得到皇帝要请的朝中要员和致仕耆宿也是参加不上的,而宋濂年年都参加,而且坐的位置也很靠前——他毕竟是朱元璋钦封的“开国文臣之首”。

话说有一年宋濂又来参加皇帝的生日宴会,吃饱喝足后,朱元璋陪着这位太子老师闲逛消化食儿,溜溜达达就来到了文楼。

古代的建筑,跟现在当然没法比,没有电梯,而且狭窄陡峭,可能还不如现在的居民楼。

这两个老人家气喘吁吁地爬楼——熟知古代宫廷礼节的人都知道:皇帝与贵客“散步”或者私聊的时候,起居注官和侍卫们是只能带耳朵而不能代嘴的,皇帝不下令,也没人敢扶他们。在有皇帝的时代,扶错老头的后果更严重。

爬到楼上,朱元璋看着比自己喘得厉害的宋濂笑了:“先生真的老了!”当时是洪武十二年,那一年宋濂七十岁,朱元璋五十二岁,所以半老头子朱元璋是可以亲切调侃取笑真老头子宋濂年老的。

笑过之后朱元璋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我明年过生日的时候,宋先生还能来参加吗?”宋濂当时的反应是“稽首谢”。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谢”指的是宋濂十分感激地接受了邀请,但是结合王文恪公的前后文,这个“谢”字应该是“辞谢”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宋濂已经明确表示:“我这么老了,明年肯定不能来了!”

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眼看就要到九月十八日朱元璋的生日了(朱元璋的生日是1328年10月21日,但当年没有公历,一般称为壬戌月丁丑日,即农历九月十八),朱元璋每天开始碎碎念:“宋先生其来乎?”也就是说:“宋先生咋还没来呢?”

这时候我们该搬出《王文恪公笔记》的原文了:“盖忘前语也。”朱元璋忘记的“前语”,当然是宋濂“稽首谢”,也就是宋濂已经说过不来了。

如果去年宋濂是致谢并表示一定道贺,那么就不是朱元璋“忘前语”而是记性好了。

朱元璋忘了,所以整天磨叨宋濂咋还不来,最后甚至急得直转圈:“别是江上刮大风,宋先生出什么事儿了吧?”于是就派人到江口查看,使者到江口左等右等,江面无风,宋濂无踪。

朱元璋更着急了:“宋先生别是病倒了吧(其有疾乎)?”又派使者去宋濂家里探视,结果很不幸,宋濂正高高兴兴地跟乡亲朋友们饮酒作诗呢。

那使者也混蛋,丝毫没有替宋老先生遮掩,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这才下令将宋濂抓起来要处死。

现在读者诸君想必已经明白了,宋濂在家里饮酒吟诗,一点错都没有:我去年已经说今年就不去蹭饭了,如果去了会被皇上嘲笑贪吃。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跟宋濂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是因为宋濂这个人淡泊名利从容谦退,对荣华富贵一点兴趣都没有(刘伯温好像差点)。

但是误会就出在朱元璋记性不好上(盖忘前语也),或者他一位去年宋濂就是客气客气,只要健康情况允许,今年一定会来的。

读者诸君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几乎是没有朋友的,徐达汤和等人对自己太过恭谨,刘伯温李善长心眼儿太多,难得有这么一个不卑不亢无欲无求的宋濂,所以老朱先生格外珍惜这段友情——但是朱先生就没想过:你都是皇帝了,谁还敢真跟你做朋友?

于是朱元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宋濂的孙子宋慎“坐胡惟庸党”,与宋璲一起被杀,宋濂被“安置茂州”。

其实“胡惟庸案”就是个筐,惹恼了朱元璋或者得罪过办案大臣的人,都可以装进这个筐里,是不是“莫须有”,大家都心知肚明——以胡惟庸的为人,上哪拉那么多同谋去?谋反是个秘密活儿,哪里会有那么多知情人?

马皇后与太子朱标怎么营救宋濂,且放在一边不提,咱们还是来说被“安置宿州”的宋濂。这“安置”二字,跟流放是有本质区别的,并不需要受到地方官员的监管,而且有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面子在那儿放着,也没人敢找宋濂的麻烦。所以宋濂可以到处闲逛,结果这一逛又逛出事儿来了。

宋濂有一天来到一座寺院,遇到了一个老衲(过去老衲还不完全是自称),宋濂就跟他发牢骚:“我看你们的典籍上说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反思自己这一生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为什么却落得如此下场?”那老衲只问了一句话:“你在朝廷当过官吧?”宋濂回答:“编修。”然后老衲默然,宋濂自经。

“先生于胜国尝为官乎?”“编修。”“僧默然。”“遂自经。”这短短四句记载,似乎蕴含着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禅机:难道编修史书实录,比杀人放火罪孽还大?这个问题留给对这方面有研究的读者去参详,笔者略有所悟但是又说不清(不敢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王文恪公记载属实,那么朱元璋要杀宋濂纯属一场误会,宋濂本无过错,朱元璋太重友情,但是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却不允许他们两个成为真正的个朋友。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笔者之论,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更多文章

  • 夏朝为什么那么恐怖(夏王朝真实存在吗,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夏朝为什么那么恐怖

    《周易》当中写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往往虚无缥缈,甚至看起来完全不值一提。但是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却往往是人们争夺的焦点,比如历史记载。历史作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当然是有形之物了;但是它作为一种文献记载、一种文化,那就是形而上的东西了。关于历史,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

  • 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为何被流放的犯人都恐惧去宁古塔)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处清朝流放犯人的地名。这个名字的来历,也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是由塔得名,真实的原因是“宁古塔”是满语音译而来的名字。在满语中“宁古”代表数字“六”的意思,而“塔”呢?则是量词“个”的含义。据说满清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6兄弟曾生活居住于此,故名为“宁古塔”。那么,历史上的宁古塔

  • 蜀国面积相当于几个省(蜀国国土是现在的哪个省份)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蜀国面积相当于几个省

    三国蜀汉的国土面积可以说是变化比较多了。我们这里把他分为两个时期,即为刘备时期和诸葛亮时期。刘备时期赤壁之战后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是攻取了荆州南部四郡,然后又从孙权手中获得了南郡,此时的刘备占据了荆州地区的五个郡。而这时的荆州实际上只有七个郡,也就是说刘备占据了整个荆州的七分之五的面积,如下图所示。攻

  • 东晋西晋为什么不是南晋北晋(晋朝为什么不叫北晋和南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晋西晋为什么不是南晋北晋

    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时候就是“复制+粘贴”,这一类的王朝非常之多,列如秦和隋,国诈短命而亡,汉朝和唐朝又很相似。中间都亡国一次(王莽篡汉,武则天代唐),期间有长达上百年的动乱时期,东汉末年从军阀割据到三国,随后三国归晋;唐后有五代十国,最终被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北宋疆域晋和宋,都是属于

  • 西晋是谁建立的王朝(简要介绍西晋的建立者和统一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晋是谁建立的

    司马昭灭了蜀汉,准备进兵东吴,这时候司马昭得病死了,他儿子司马炎废了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公元316,晋都城都在洛阳,历史上称西晋。西晋政权稳定后,晋武帝采纳了羊祜的策略,进兵东吴。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从小喜爱学习,知识渊博,有辩才,文章写的很好。从公元269年起,

  • 朱元璋是什么朝代的皇帝(明朝朱元璋是昏君还是明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大明“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又名朱重八,明朝开国之君,四十一岁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临朝三十年,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享年七十有一。朱元璋像一直不敢提笔写朱元璋,因为太精彩。但明代十六帝,已经写了十五位,总不能把这位老祖宗拉下,却始终不知何处下手。

  •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世界上活得最久的生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自古以来,每个人都在渴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尽管人类努力逃避或延缓衰老过程,但衰老似乎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解体呢?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衰老。衰老是指正常功能逐渐退化的状态。在细胞层面,这意味着细胞停止分裂,最终死亡。它也可以适用于整个有机体,或特定的

  • 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鲁迅先生的精辟名言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

    标题: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60句经典诗词名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

  • 李叔同的四个女人(李叔同一生几个女人分别是)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叔同的四个女人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受到伤害时,实际上受到伤害的还有他身边的人。在无比重视宗亲关系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人家庭意识浓厚,无数人为了天伦之乐奋斗终生,对他们来说家是一个人的归属,家庭成员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可人首先还是一个个体,终其一生,都要面对孤独这个课题,面对人生意义这个课题,行至深处,甚至有人因此放

  • 朱祁钰是汉王的儿子吗(朱祁钰是朱高煦儿子吗生母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祁钰是汉王的儿子吗

    前言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在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前,时任郕王的朱祁钰是朝堂上的小透明。正常情况下,文武百官每年只有两次见到郕王的机会,分别是元旦和冬至,地点在奉天门东廊。癸未,文武百官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