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约法三章"是谁的典故?

约法三章"是谁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70 更新时间:2024/1/16 5:57:43

“约法三章”的典故来源于司马迁《史记》,是刘邦的典故。

一,典故来源简说刘邦攻进秦都城咸阳,占领皇宫后,见皇宫内珠宝无数,美女如云。贪心大起,色心也大起。一个穷亭长有了这么多的钱,有了这么多任他蹂躏的女人,乐不可支。顿时把他自己为什么来到咸阳的事情忘了,一味高乐不了。

大将樊哙说,“主公自爱!如此行为冷了众将的心!”刘邦大喝一声:“狗奴才,竟敢辱我!”抬手给了樊哙一个嘴巴。樊哙不禁放声大哭。

哭声惊动了正在宫外厕所里大便的张良,张良擦了屁股,仗剑闯进宫里,大声说:“刘邦小儿,如此不知高低,我等瞎了眼睛,怎么认你做了主公!”秦王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的妃嫔彩女见状一哄而散。

刘邦本来吃酒吃得酩酊大醉,见了张良白晃晃的宝剑,登时吓得酒醒。慌忙对张良说:“爱卿休得生气,都是我的不对!请爱卿有以教我!”刘邦、张良乃共商大计。

二,“约法三章”的典故的内容“约法三章”完整内容,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意思是告咸阳父老先亲,下列三章是法令,一是杀人的人是死罪,二是伤人的人处以刑罚,故意伤害和盗窃要付相应的责任。

并说:“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意思是,秦朝过去做什么官的,以后还是什么官,我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乡亲除害,不会侵害你们的利益的,大家不要害怕。

这三个法令,其实是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的。是刘邦从一个起义的穷人,摇身一变,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标志。

刘邦作为农民起义者时,杀官造反是不犯法的,但这里的“三章”,杀人者死,就是规定以后所有人不得杀官造反。不准杀人也不准伤人也不准偷东西。秦人看了刘邦的告示,听了刘邦的许诺,大家心中大喜,以为从此天下太平,都以刘邦为明君最佳人选。

因此,刘邦在咸阳收买人心,获得了各方面的好感,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

三,刘邦很大程度上,由于看来毫不起眼的约法三章夺取了天下刘邦在咸阳收买人心之时,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大败秦将章邯,率领部下和章邯降卒二十余万向咸阳进发,经过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不听范增之言,放虎归山。

项羽部下与章邯部下互相猜忌。项羽没有用刘邦那样的安抚决策,而是一举活埋了二十万降卒。极大的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后来中了韩信九里山头十面埋伏之计,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刘邦取得了天下。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文中可看出好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即:1.杀人者要处死.2.伤人者要抵罪.3.盗窃者也要判罪!汉荀悦《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有良臣苦谏: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张良听说刘邦沉迷胜利不停樊哙建议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在根据约法三章,如果没有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未清初书法家王铎被人称为神笔,你喜欢他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此文系原创]悟空问我:“明未清初书法家王铎被人称为神笔,你喜欢他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四个字:非常喜欢!我喜欢王铎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王铎对书法传统的继承执着,二是王铎对书法的创新勇气可嘉。王铎对书法传统的继承不是一般的执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近乎痴迷,这可以从王铎留下的大量书法作品

  • 如何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他做的对还是错?或者说他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妙色莲花对于:如何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他做的对还是错?或者说他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妥?不做正面的回答,因为这个搜索上有完整的答案,我只提几点供大家思考,也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一、历史上的改革家,能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有几个共同点。1、有抱负且积极向上的人。2、推动人类发展和干实事的人。3、被

  • 东山再起的典故及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东山再起的典故及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晋书·谢安传》。【东山再起的典故释义】再起:再次

  • 近代史都有那些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开国之伟人并糸统的建立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完整、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军事兵种院校!且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原则!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不懈探索,勇于奋斗,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志士,但最

  • 历史上哪些著名人物的传记值得当代人阅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觉得凡有成就的名人传记都值得读,包括现代的。我读传记不多,现在还能记起的就是《毛泽东传》和《拿破仑传》,当然像《史记》里面的本纪也可以说是人物传记,但不管哪种,只要你手里面有的话都可以看一下。很多人不喜欢甚至反对看传记,觉得那是只历史原因所造就;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能成就一番事业,身上或多或少都

  • 说一说刘邦的约法三章和文景之治?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约法三章,可以说是大汉天子隔空抛物摔出去的第一道皇诣,是一道皇榜,但又不是,也可算是替代性的圣旨。为什么?1.一切皇室财物归军管会封存并护收,以及城中治安照常各自值班。至于秦印大概已由汉祖在城外把玩。2,军队中军驻扎城外一里处,等待迎王进城称皇。3.约法三章是汉帮精致琢磨出来的待天明前的最喑之时刻而

  • 如果排名中国古代十大战神,白起,吕布,项羽分别可以排到第几?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十大战神,如果排名的话,我以为:第一名:管仲管仲发明了一套非常先进、实用的军事思想,即“寓兵于民”,兵民结合,并积极地予以推广和实践,即发展了生产,又强大了军事;而且还还亲自率军作战,驱逐戎狄,折服楚晋,百战百胜,率领诸侯维护周王朝的天下,使齐国成为第一个春秋霸主。管仲即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

  • “知行合一”谁提出来的以及来由?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

  • 影响中国的一百个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影响了中国历史,并改写了历史。。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玄奘;也可以说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很大!其他的诸如屈原李白杜甫等等,那就要看在什么方面影响中国了。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儒家的创始人,是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怀才不遇

  • 谁有什么好看的历史或人物传记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角度很新颖,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相当搞笑)《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细微之处见真章,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美国历史,1932到1972年,很不错)《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跟教科书很不一样……)《世说新语》这个不多说相当有趣强烈推荐【明朝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