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角度很新颖,可以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相当搞笑)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细微之处见真章,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美国历史,1932到1972年,很不错)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跟教科书很不一样……)
《世说新语》这个不多说相当有趣
强烈推荐【明朝那些事】
最喜欢的历史书,没有之一。第一次接触这本书还是初中晚自习,在班主任书架里偷偷拿了一本书,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上课看,回寝室点着手电筒也看。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原本是一名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广受大众喜爱。
主要讲述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发生的大事件以史料为基础,按照时间叙述,三百年的小人物大事件,文笔轻快,幽默风趣,以小见大,小人物决定大事件。
有哪些人物自传的书籍值得去看?
诺斯先生的《西行漫记》,是我读过得最为好看的人物传记。特别是传记中,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中国大革命前,毛主席、周恩来等大批革命先辈,他们很多人都出生在豪门大族人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当他们发现中国决大多数人民,却还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愤怒了,他们毫不犹豫地走出了家门,年纪轻轻地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当中。他们要推翻不顾中国人民死活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他们要让所有穷苦得中国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他们在为穷苦得中国人建立自已的国家。
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行动,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他们开创了富人为穷人打天下的壮举,中国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
伟人的传记最好看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子女成才的人物或故事?
今天我在这里说的这个人物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王淑贞,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严格的家风家教,将自己13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博士的故事。
王淑贞与丈夫李浩民
这个妇女名字叫王淑贞,1897年生于江苏南通县如皋镇,她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位知识女性,上过女子中学,写得一手好的文章,还很喜欢古典诗词和音乐。
19岁那年,王淑贞嫁给了李浩民,李浩民家境优良,有相关产业,可以说日子过得非常富足,从此王淑贞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王淑贞为李家一共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一共13个孩子。
王淑贞老人与儿子李昌钰
李浩民经营粮行,王淑贞操持家务,如果一直这样,他们的日子会幸福长久,但是生活就是多变的,1948年,李家举家迁往台湾,1949年春节前,李浩民在苏南买了一批鱼苗,乘太平轮运往台湾,但船遭遇海难,李浩民不幸遇难,时年50多岁。
噩耗很快传到台湾的家里,王淑贞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搜寻,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太平轮”事件后,李家任财两空,自此李家开始衰落。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并没有打败王淑贞,擦干眼泪,王淑贞自己一个人将这个价支撑了起来。
王淑贞老人
虽然目前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是王淑贞有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一定要将自己13个孩子培养成为人才,即便家里揭不开锅,也要砸锅卖铁坚持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念书。为供养13个孩子吃喝上学,王淑贞使出浑身解数,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全职太太”到“帮佣”、“下人”。在富人家里带孩子、洗衣做饭、家教音乐,只要能够靠一双手挣到钱的活儿,她都没日没夜地做。
而且王淑贞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经常教育他们要: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因为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母亲是属于家里吃完这顿没下顿还会把这顿米借给别人的人。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刻苦、坚强、善良。对于孩子出人头地方面,她显得有些苛刻不近人情。儿子李昌镐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还不错,但是她却对儿子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在李母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李家一门便诞生了13位博士,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对的奇迹。
女儿李小枫和儿子李昌钰陪伴母亲
子女们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有科研工作者、设计师、商人、工程师、艺术家、广告师、证券工作者、IT精英等等。
李昌铨(男):上海商学院毕业,从商。
李昌铎(男):台湾农学院、美国纽约大学从事科学研究。
李昌钢(男):联合国非洲农耕顾问、美国环保水利工程师。
李昌云(女):台湾中央政校毕业、美国文具公司工作。
李昌珑(女):上海家政学校毕业、美国时装设计。
李小枫(女):台湾大学农化系、美国爱德华大学硕士、美国匹茨堡大学博士、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李昌(女):台湾东吴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任美国柏林证券副总裁、美国石化公司总裁。
李昌霞(女):美国杜鲁大学毕业、美国保险公司电脑设计。
李昌萍(女):台湾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任法院法官。
李昌鑫(男):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研究院副院长。
李昌珏(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康州警政署长、国际知名“神探”。
李昌如(女):台湾国防医学院毕业、从事护理工作。
李昌芷(女):台湾新闻学院、美国时装广告学院毕业、美国知名广告设计专家。
子女大部分都在美国,但她一直到62岁的时候才决定到美国长住,更为厉害的是,在这之前从未学过一个英文字母的老人,居然靠自学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了美国移民局的英语考试拿到了永久居留权。
老人于2003年3月6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
中国历史有很多教育子女成才的故事,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宋庆龄的父母教育子女和林伯渠的父亲教子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里,孩子的父母从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明白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一宋耀如夫妇支持儿女们进取宋庆龄(18931981)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她7岁进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8年7月毕业,随后赴美国留学,191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宋庆龄和她的兄弟姐妹,即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宋蔼龄、宋美龄,特别是姐妹三人和宋子文,都是中国近80年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父母被称作是近代中国最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原名宋嘉树,本姓韩,原籍广东文昌县,童年时随堂舅到波士顿,堂舅无嗣,认其为子。
他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回国,被委任为上海川沙地区传教士,继而转向办实业。他头脑灵活,经营有方,他开设的面粉厂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厂之一。
他是孙中山的好友和革命党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是一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女性。父母对家中的6个孩子以新式的、正规的、优等的教育。
宋耀如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决心要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以报效祖国,拯救多灾多难的民族。
他坚持一个观点:“只要一百个孩子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不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于为天下先。”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压抑个性,陈腐不堪,也不赞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与吃苦耐劳精神。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宋庆龄培养了自制、忍耐、坚韧的品格,又不失女孩的优雅。
据说有一次盛宣怀到宋家作客,对小小的宋庆龄高贵的仪态举止和端庄大方的美,大感惊讶。
盛宣怀对宋耀如说:“查理牧师,二千金的相貌风骨乃贵不可言,贵不可言!”
意思是说宋庆龄是大富大贵之人,有当国母皇后的面相。宋耀如却不希望子女为王作后,他经常以“社会公仆”的思想来教育子女。
母亲倪桂珍也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她认为子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她把6个子女都送进学堂,都让他们到美国去留学。
她对子女的严格管教,暑假期间,也不放松过孩子们的学业。上午,她请一位英国教师教孩子英语和拉丁语;下午,请中国教师教古典文学。
倪桂珍还注意对子女的品行教育,要求子女言必行,行必果,不能自食其言。
在父母精心地培育下,宋氏6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宋庆龄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家。
二林鸿仪教育孩子励志林伯渠(18861960)一生对中国规模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生于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1896年入道水书院,1902年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春赴日留学。
林伯渠从青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事业,他的成长是与父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父亲林鸿仪(1865-1906)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多在外求学,1893年中副贡生,1896年曾赴京入太学肄业三年。
他忧国忧民,痛恨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的腐朽,赞成维新,希望中国变法自强。
他知识渊博,研究过天文、地理、数学、矿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中兴之道。
1893年,林鸿仪从省城赴考归家时,看到7岁的伯渠身体健壮,还跟表哥学完了《千字文》,由衷高兴。他决定在教育儿子上多花一些工夫,为儿子安排了读书计划。
他为儿子编辑了一套课本,共计四种,筛选从古至今的文、诗、词、曲的精华,每种冠以“励志”,分别为《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
“励志”体现了编书的宗旨和选材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儿子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经受磨练,成为对国家的栋梁之材。
林鸿仪赞成维新,主张办新学。维新运动失败后,科举、八股再度兴盛。他仍鼓励儿子要读新书,求新知,作实用文。
他要求儿子新旧课兼修,既要学习新学的历史、地理、算学、又要攻读旧学古籍中的《诗经》、《楚词》、《易经》、《书经》、《礼记》、《春秋》、《老子》、《庄子》、《韩非子》、《左传》、《公羊传》等。
他用6个月的时间,指导伯渠攻读公羊学说。由于有父亲苦心孤诣,耳提面命的指导,加之林伯渠自己的勤奋攻读,林伯渠在中国史地、古代汉语、诗词曲赋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鸿仪还注意培养儿子良好的学风和为人之道。他素来反对为学空疏而不务实,反对独善其身而不求兼济天下。
他认为要济世致用,不仅在于礼乐刑政,更主要的是充盈府库。他对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贾谊的“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和刘晏的“理财当以爱民为先”等观点,非常佩服。
为使儿子能深刻地认识这些思想,在伯渠开智就读后,他又开列《史记管晏列传》、《商君传》、《汉书贾谊传》、《唐书刘晏传》、《唐书杨炎传》、《宋史王安石传》和《明史张居正传》等书目,指点伯渠细读。
这些历史人物传记,对少年林伯渠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在心中确立了为人做事应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天下事须重才务实的思想基础。
所以,后来林伯渠到留日时就攻读了经济学,研究财政学、薄记学和统计学,为以后胜任为革命而理财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从护法战争中他担任湖南财政厅长起,无论是在南昌起义中,还是在苏区工作和在长征路上,他都在财经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趣话历史那些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