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刘备为躲蔡瑁杀害,骑的卢越澶溪,遇到司马徽(水镜先生),告知孔明其人。再是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让刘备去找孔明辅助,成一番大业。然后水镜先生在拜访刘备,让其请孔明出山。然后刘备去了刘备请的孔明,关系密于关、张二人。二人不悦,找刘备,刘备说:得孔明如鱼得水。后来博望坡一战,孔明部署合理,妙算神机,大败夏侯,羽、飞拜服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
《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
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操,也是在变相抬曹操,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史料。里面英雄豪杰辈出,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齐心协力,肝胆相照,正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其中有一处经典之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事,完成自己的霸业。刘备贵为皇叔,只闻诸葛亮其人,未见其真实才能,怎么做到亲自去请三次呢?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无路之下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各自武功本领均在万人之上,单打独斗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说到带兵打仗,以谋略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刘备感到很无助。身边缺少一个谋士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卧龙先生有安邦治国之才,得其可得天下。
第一次,刘备带关张二人去请诸葛亮,可惜当时通讯不发达,既没有电话也没微信,所以到了卧龙岗未见到人。
第二次,刘备听人说诸葛亮正好游玩回来,带着关张二人冒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次诸葛亮在家为什么没有答应刘备呢。因为史料记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非常的高,如果一见面轻易答应难以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其实真实原因应该是诸葛亮想考验一下刘备,人人都说刘皇叔为人真诚,以仁德待人。诸葛亮也想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主子是个什么脾气性格。果不其然,刘备是个开明之人,能与之共图大事。
第三次,双方都已有了了解,诸葛亮了解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和处世之道,刘备也听闻了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各派实力的判断和对策。对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策非常赞同。两人一拍即合。这次成功出山助刘备成就一方霸业,自己也功成名就。得到了后人极大的称赞。
也会是说,实际刘备去了三次,但真正请诸葛亮是两次,因为第一次没见到人,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后面两次会面直接对后面三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