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顾茅庐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不要刘备三次去求诸葛亮的过程,我只要刘备三顾茅庐前发生的事情和后来的事情

三顾茅庐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不要刘备三次去求诸葛亮的过程,我只要刘备三顾茅庐前发生的事情和后来的事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4 更新时间:2024/1/21 14:05:13

先是刘备为躲蔡瑁杀害,骑的卢越澶溪,遇到司马徽(水镜先生),告知孔明其人。再是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让刘备去找孔明辅助,成一番大业。然后水镜先生在拜访刘备,让其请孔明出山。然后刘备去了刘备请的孔明,关系密于关、张二人。二人不悦,找刘备,刘备说:得孔明如鱼得水。后来博望坡一战,孔明部署合理,妙算神机,大败夏侯,羽、飞拜服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

《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

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操,也是在变相抬曹操,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史料。里面英雄豪杰辈出,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齐心协力,肝胆相照,正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其中有一处经典之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事,完成自己的霸业。刘备贵为皇叔,只闻诸葛亮其人,未见其真实才能,怎么做到亲自去请三次呢?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无路之下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各自武功本领均在万人之上,单打独斗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说到带兵打仗,以谋略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刘备感到很无助。身边缺少一个谋士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卧龙先生有安邦治国之才,得其可得天下。

第一次,刘备带关张二人去请诸葛亮,可惜当时通讯不发达,既没有电话也没微信,所以到了卧龙岗未见到人。

第二次,刘备听人说诸葛亮正好游玩回来,带着关张二人冒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次诸葛亮在家为什么没有答应刘备呢。因为史料记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非常的高,如果一见面轻易答应难以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其实真实原因应该是诸葛亮想考验一下刘备,人人都说刘皇叔为人真诚,以仁德待人。诸葛亮也想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主子是个什么脾气性格。果不其然,刘备是个开明之人,能与之共图大事。

第三次,双方都已有了了解,诸葛亮了解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和处世之道,刘备也听闻了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各派实力的判断和对策。对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策非常赞同。两人一拍即合。这次成功出山助刘备成就一方霸业,自己也功成名就。得到了后人极大的称赞。

也会是说,实际刘备去了三次,但真正请诸葛亮是两次,因为第一次没见到人,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后面两次会面直接对后面三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怎样学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4.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的你相当有用!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

  •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三顾茅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乱世出英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布,寄人篱下。刘、关、张虽然胸怀大志,只是草武夫,势单力薄,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的曹操追杀得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刘备求贤若渴,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礼贤下士,遍搜天下英才以壮大自己。千易得,一将难求。初拜徐庶为军师就遭曹操拆台,徐庶感动刘备的仁

  • 历史名城邯郸有哪些故事值得一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邯郸被称为成语之乡,我国战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成语都和邯郸有关,如触龙说赵太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相和,及蔺相如“完璧归赵”、魏信陵君“窃符救赵”,齐孙膑“围魏救赵”,再如“负荆请罪”“毛遂自荐”“义不敌秦”“邯郸学步”“纸上谈兵”“南辕北辙”“买丝绣像”“利令智昏”“排难解纷”等后世还有“黄粱

  • 三国演义某一人物传记(2000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

  • 邯郸有哪些名人和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友友们快来围观,看看河北省邯郸市的名人,他们是:一、开国将军:△王谦(19001973),河北邯郸永年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区衡水军分区副政委,军区后勤部财务部政委,华北编外人事部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裴志耕(19071997),河北邯郸大名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军政治

  • 邯郸历史人物谁是美女大神们帮帮忙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河北邯郸自古是出了名的出美女地方.下面我给大家说说邯郸为什么出美女,一看地形,看邯郸整个地形是平原,但是这只是片面,细看邯郸是处于盆地的一个地方,夏天闷热,冬天相对不是太干冷,这种气候在华北的各大城市是很少有的,这是造就美女皮肤的好条件之一.二与邯郸的历史有关,邯郸自古是北方重镇,自战国就是北方大城

  • 为什么张振武要逼一个不是革命也不是党派的黎元洪当湖北都督,而不是自己当?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和第八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同时起事,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爆发后,党人公推工程营队官、日知会成员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第二天清晨,吴兆麟与党人张振武等召开会议,商量成立军政府事宜。会上张振武等人提出:“起义已初步成功,现在急需组织湖北军政府,通

  • 如鱼得水、草木皆兵、东山再起分别是那些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如鱼得水[rúyúdéshuǐ][解释]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草木皆兵,读作cǎomùjiē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

  • 古代邯郸因有什么而出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

  • 黎元洪在辽宁打过仗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黎元洪是武昌起义时的清军协统,被革命党人奉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从此发迹,先后两次出任北洋政府总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黎元洪父亲早年在天津当兵,黎元洪随父居住在天津北塘一带。后来黎元洪考入天津水师学堂,1888年毕业后,被赏以六品顶戴,以把总身份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