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1 更新时间:2024/2/6 6:31:58

两部作品各有千秋,切入点不同,演绎的故事不同,反映的历史也不同,在文学史上定位也不同,不能拿正来类比。

简单说,列国志,大体是春秋战国到秦统一时的历史,概括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诸子文献,甚至把后来的《搜神记》倒加进去,再加后来的传说,神话等,错综而成!国别多,人物众,情节短,有的人物事件,几句话就交代完毕!稍微复杂的,情节曲折的,也就是《史记》里有的,如齐桓晋文,干将莫邪,伍员复仇,赵氏孤儿,吴越争霸,苏秦张仪,围魏救赵,鸡鸣狗盗,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等,长的不过四五回。

它的情节不如三国,仅仅赤壁大战就有十余回。如蒋干盗书,苦肉计,舌战群儒,横槊赋诗,草船借箭,诈降书,连环计,借东风,最后火烧赤壁。层层铺垫,逐层渲染,推波助澜。大胆取舍,简化合并,甚至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纵横开合,情节集中,人物性格富有个性,鲜明突出。作者把传统的三十六计巧妙融合在创作中,最擅长外交与战争风云的描写,这也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作为长篇小说艺术手法也成熟,多样,诗词的穿插交替,为小说增加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国①吸收了史书的精华,②又有晋唐志怪小说,志人传奇的艺术手法。③还明显受了宋元说唱文学的影响。

说唱演义,以语言打动人,要吊足胃口,语带夸张,情节离奇,三国吸收了民间精华,语不甚深,又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定稿。民间三国故事,由来已久,如南宋陆放翁诗“斜阳古柳赵各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见得宋代说唱艺人就有说三国的内容。又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有《关大王单刀赴会》“大江东去浪千叠,我驾着小舟一叶。鏖战的江水犹然热,破曹的樯橹一时绝。——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刻画人物回肠荡气,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列国志,人物,情事比较分散,琐碎。同样是由乱而治,由分到合,其时间跨度长,国别也多,事件纷纭复杂,主线不很突出!它描绘宫廷内斗胜于三国,如“骊姬害申生”写的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宋国内乱,令人步步惊心。主题分散主要原因是作者忠实于历史事实,就事写事,提炼升华不够,尚无大胆进入文学创作的自由王国。这也是早期历史小说的通病。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列国志》如读通俗历史一样,毕竟故事情节,趣味就在那里摆着!当然它还是“小说”,不完全是“历史”!

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讲的是什么,齐国真的完胜了吗?

这是孙膑巧赢庞涓的经典战役。这种避实击虚的战法被历代军事家赏识,列为三十六计之一,至今仍有生命力。连毛泽东主席也高度赞扬孙膑:千古奇谋,围魏救赵。

一、魏国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当时正值战国中期,七雄并立,征战频繁。魏国是较强盛的大国,野心勃勃想称霸一方。于是兴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二、避实击虚、围魏救赵

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军支援。田忌起兵,打算直奔赵国解围。

孙膑劝阻道:“我们长途跋涉、将士疲惫,获胜机率小。现在魏国精锐之师已经出去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我们应该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诱敌就范。”

于是齐军挥师直捣魏国首都大梁。

魏惠王十万火急命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赵国,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当魏军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早已埋伏此地的齐军以逸待劳、突然出击。截击战打的很漂亮,魏军溃不成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四、孙膑庞涓、故事多多

狼狈不堪的庞涓逃回魏国后,得知跟自己打仗的是孙膑,一方面害怕的坐立不安,一方面又恨的咬牙切齿。他利用反间计使齐威王以为田忌孙膑企图谋反,削去了他们的军权。庞涓得知自己反间计成功,大喜道:“孙膑不在,我可以横行天下了!”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起从师于鬼谷子。两人也是仇敌。因为庞涓的陷害,孙膑被剜去膝盖骨。俩人的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围魏救赵只是一小部分

公元前354年,赵国向魏国进攻,迫使魏国臣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被赵国征服后,转而入朝赵国的。魏国讨伐赵国。不到一年,魏国的军队就红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去援救赵国。

齐军主将田径本打算直驱邯郸与魏军对战,而军师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必然空虚,应当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去,造成兵临城下。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率领军队向卫国进发。

果然魏军得知消息里急忙从赵国撤军返回卫国去抵挡齐国的进攻。齐军在孙膑的计策下,在魏国回国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了埋伏。当魏军应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称为“桂陵之战”,历史上把孙斌的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齐国大胜魏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与围魏救赵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庞涓率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

  • 对你影响最大的人物传记是哪个?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以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其实就作者自己。里面的很多生活细节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都是真实的。主人公保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战争中,造成身体的严重残疾以及疾病,但是保尔在战争结束后的生产和建设时期,身残志坚,以钢铁般

  • 有哪些重要的古代历史人物传记值得细细品读?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英雄记》其一:王粲的《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该书全书已佚,存在书名讹误、材料真伪与具体写作时间等问题.据史料分析,其主体部分当写成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作者归曹前,反映了曹操统一北方以前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最宽泛的“英雄”概念.《英雄记》曹操曹操与刘备密言,备

  • 中国古代有没有双胞胎或多胞胎名人?或者有没有此类的传奇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汗青行者,我来回答。中国古代有名的双胞胎有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李世民李元霸兄弟等。赵飞燕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独创“掌上舞”,以美貌著称于史书,与杨玉环合称“环肥燕瘦”。赵合德是赵飞燕的同胞妹妹,她与姐姐同侍汉成帝,是汉成帝的宠妃。她们姐妹二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颇具传奇和神话性质的美女,在历代文

  • 历史上,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蒋星煜先生,作家、戏曲史(理)论家、有名学者、有名戏曲史家、《西厢记》研究大家、有名的中国戏曲史专家、文化学者、当代戏曲研究的泰斗。他自己生活上面一个特点呢,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感觉兴趣。外事原则,他言:“自己有一个原则,不开心的事情,当时不开心,忘记掉,不要受这个影响,一辈子不开心自寻苦吃,犯不着”。

  • 乐不思蜀是关于谁的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

  • 什么是本纪.世家.列传各记载了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本纪是皇帝传记,世家是诸侯王的传记,列传是有影响力的臣子的传记。1、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2、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简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3、

  • 深圳市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黄舒字展公,晋代南粤孝子、深圳黄氏祖先、深圳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人。从小家境贫寒,父母躬耕为业,没钱上私塾,跟随父母在田地干活。黄舒干活从不偷懒,回到家里,一定是穿戴整齐侍候父母吃饭,没有一丝怨言。黄父死后,他背起篮筐为父亲运土造坟,并在坟边搭建了一方草棚,为父守孝。白天劳作,晚上则住在草棚,放声痛哭,

  • 中国古代园林萌芽于神么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文人园林最初萌芽于魏晋,并将中国古典园林带向寄情山水园境界。因为受魏晋风流隐逸思想的影响。到了唐代出现了文人造园家,文人园林发展起来,出现了士流园林。宋朝,文人园林全面发展,出现了“壶天之隐”等概念,文人园林的兴盛标志古典园林的成熟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

  • 乐不思蜀 典故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典故:(1)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