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影响力,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远不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若论两部书所对应的历史,则“东周”的历史影响大大重于“三国”。
《三国演义》是以史书《三国志》为蓝本,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争斗,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时间跨度为90余年。
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三国历史只是一个大分裂时代的开篇。这个大分裂时代从东汉崩溃开始,历经三国纷争、西晋短暂统一、南北朝十六国,直至隋唐大一统。
从历史影响来看,“割据与争斗”是三国时代的主题。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并没有划时代重大建树,远不及东周时代。
即使是军事谋略,三国与东周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东周列国志》讲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国一统的历史故事,主要篇幅是春秋战国。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多年,是三国时代的数倍,也大于明清两朝之和。
如果说夏、商、西周是华夏文明的“童年”,那么东周时代(春秋战国)就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与第一个高峰。
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成语,譬如狐假虎威、假途灭虢、朝秦暮楚、田忌赛马、完璧归赵、图穷匕现都出自于东周时代。
载入军事史的许多经典战例,譬如城濮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也出自于东周时代。
影响国家命运的改革试验,如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也发生在东周时代。
三国时代涌现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许多杰出人物,但东周时代的风云人物更多,有“春秋五霸”,有改革家管仲、商鞅、赵武灵王,有军事家孙武、吴起、白起、廉颇,有纵横家苏秦、张仪、范雎等。
更为重要的是:
东周时代涌现出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等。这就是影响后世两千年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所以,从历史意义上讲,《东周列国志》的“含金量”远远超过《三国演义》。
当然我们要清楚: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本身,文学鉴赏有别于历史研究。
谢邀。工作后,购买并用闲暇时间细看了两遍《东周列国志》,很喜欢这套书。
这个问题是《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历史含金量更高,此说虽不严谨,但说得通。
1.如以公认说法“《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比较,《东周列国志》则是九分真,一分假。后者更符合贴近史实记载。
2.《三国演义》由《三国志》为蓝本改编,体裁是小说,有大量虚构内容,尊刘抑曹,作者个人观念倾向性明显,直接引导读者喜好。
《东周列国志》素材基本取自《春秋》《公羊》《谷梁》等,体裁类似传记体,尊重采用了上述史料,该书笔法质朴而又生动形象,绝佳的展现了春秋战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画面。无明显作者个人意识倾向,读者可以自己感悟善恶忠义。
3.无论历史含金量,或作品优秀程度,我认为两者都是各有千秋,相对而言,《东周列国志》需要的古文阅读功底可能更深厚些,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围魏救赵简短历史典故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涉及人物:孙膑庞涓
围魏救赵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