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56 更新时间:2024/1/24 17:58:03

成语“完璧归赵”,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指的是“和氏璧”。

先了解一下这块值15个城池的贵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璞玉。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故称为和氏璧。

和氏,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亦称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

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玉工认为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便以欺骗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到楚武王继位时,和氏又献玉,仍以欺骗罪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继位时,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即荆山)下痛哭。

“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楚文王见和氏哭的如此悲伤,便派人问他。

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于石,真事,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意思是: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玉璧,却被人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楚文王听了,便派人加工了那块璞玉,果然得到的是一块晶莹的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稀有的珍品,于是把它列为楚国的国宝。称它为“卞和之璧”或“和氏璧”。

后来,到了战国时代,这块和氏璧落到了赵慧文王的手里。

“完璧归赵”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赵国拥有一块“和氏”宝璧的消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15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

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是想用阴谋骗取和氏璧,但又不管拒绝。

便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叫蔺相如的门客,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事。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便同意他为使者,派他带着宝贝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

秦王看到宝璧,非常高兴,还叫大臣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满口赞好,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

蔺相如见状,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璧确实是好,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

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立。

他怒气冲天,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揭露了秦王假意用15个城池来骗取宝璧的阴谋。

秦王又羞又恼,想叫武士来强抢宝璧。

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招。他一面威胁道:“大王若要强逼我,我宁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撞碎。”一面做势向柱子撞去。

秦王真的害怕心爱的宝璧要被撞碎,赶紧叫人劝阻,连声道歉,并且答应把15个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曾经斋戒五天。大王也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

秦王无奈,只好同意。

蔺相如回到寓所,立即安排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去见秦王。

秦王知道宝贝己被送走的秘密送回赵国,非常生气。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为了没有骗得宝贝而杀赵国的使者,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十分光彩。

发兵进攻赵国吧,事情闹大了,更要被各国笑话。

秦王便放走了蔺相如,再也不提这事了。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带来的示。1、遇到“敌强我弱”的局面,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发展规律,运用相应的对策和对方斡旋。

2、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

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3、抓住对手的弱点和软肋,才能化险为夷。

4、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做小人做的事,不守信用。

蔺相如敢以出使秦国是他的勇,

从秦王的手中重新要回和氏璧,是他的谋。

蔺相如用5天戒斋的借口,给自己赢得了“完璧归赵”的时间。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不敢随意杀死使者的想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完璧归赵》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故事,但它不是孤立的一个故事,而是历史事件,它反映出国家之间的关系。

《完璧归赵》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觊觎它,于是写信告诉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它。赵王左右为难,既怕被骗,更怕被打。蔺相如说自己愿送璧前往,如果见秦王有诚意换璧,就拿璧换城;如果见秦王骗璧,就带璧回国。蔺相如见了秦王,果然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于是“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战国时期,秦王最强,经常恃强凌弱,欺负别国,其他国家敢怒不敢言。因此,表面上是因为一块玉璧,实质上是国家与国家间的斗争。

赵王得璧,秦王趁机骗璧,意图寻衅滋事。赵王既惧怕秦王威势,又怕受骗,更怕被打,左右为难。这是故事的开始;蔺相如护璧赴秦,智斗秦王是故事的经过。结果是秦王理亏,蔺相如完璧归赵。

本故事的结果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国表面上没有损失什么,但实质上是赵国赢了这场斗争。

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忠君爱国,机智勇敢,面对秦王,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威武不屈。在整件事情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智斗秦王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国内哪些商业精英的传记值得阅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5本:第一本:万达哲学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哲学,解密万达致胜DNA26年经营真经,60载人生智慧,字字都是干货。第二本:创京东这是刘强东和京东人向外界系统地阐述这10多年的成败得失和发展逻辑,从京东的偶然触网,到毅然转型,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讲述京东如何持续保持创业的激情。第三本:

  • 你见过有谁把24史读完了?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有谁在你面前说,他读完了24史,你最好别信。迄今为止,我认识的一些真正的读书人,我还没见过谁能把24史读完的,除非他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舜徽那样的史学大家、饱学之士,终生把研读24史作为职业的学者。即使如张舜徽那样的大家,他自己也认为,读24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张教授在《自强不息,壮心不

  •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是成语故事。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来自于秦末时期项羽亲身经历的事,也是项羽最著名的战役巨鹿之战时,采取的作战策略。公元前208年,秦军大将章邯汇合王离攻打赵国。赵王歇在张耳陈余的保护下逃跑至巨鹿城,不料被秦军围困。赵王只好派人找楚怀王求救。于是,楚怀王派刘邦出兵攻打咸阳,派宋义,项羽

  • 名人名言 人生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莪最欣的名言警句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花落。去留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金的惑、力的、宦海的沉浮人心竭。一旦所欲不能,一旦所想成功不了,一旦希望落空成泡沫,就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要克服些面影就需要辱不、去留意的豁的精神境界。朋友,共勉之!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 急需古人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古

  • 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井陉之战是“以多打少”,韩信背水列阵是为掩护张耳十几万汉军主力渡河。】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军事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彭城之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形势。】前205年3月底,刘邦彭城之败后,汉军败兵迅速回撤荥阳布防。同年4月,韩信所率联军主力30万会兵夹击项羽来迟,刘邦VS项羽的彭城之战

  • 完壁归赵的故事赶紧发来啊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完壁归赵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

  • 刘强东案女主角虎背熊腰相貌一般,说奶茶不如她的眼睛生锈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事儿真的不好说了,在美国那一刻,刘强东觉得他比奶茶妹漂亮。到底是自愿发生关系还是强迫发生关系?现在真是有点糊涂了。强哥脸盲,你看上女主角两分钟就那个了,可见多喜欢刘强东的人物经历:1992年,刘强东高中毕业于宿迁中学;同年8月底,刘强东以高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

  • 温州有多少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一缕清风沁人心,抚于案上闲自适!大家好,我是清风抚案!如果喜欢清风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并点点赞哦!温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温州人,更是被成为“东方犹太人”。虽然前段时间,关于温州,人们大多的印象都是“江南皮革厂”。但是,温州历史上人才辈出,被人们铭记的,更应该的是那些为社会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

  • 温州历史上都有什么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温州历史上的名人我知道的有这三个。谢灵运(385433)中国山水诗鼻祖,永嘉太守,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移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叶适(11501223)宋代思想家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字正则,号水心温州市区人刘基(13111375)明朝开国元勋著名政治家字伯温,文成南田人董允(?-246),字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