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诗词大都是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的居多!
前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词多为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报国情怀。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年老不服老,不信天命的人生态度。良马即使老了卧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决不能减。反映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立志报国的宏大愿望。他的多首诗都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收尾,这个“歌以咏志”就能体现作者诗歌的风格,他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还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现象,抒发了作者气概昂扬的雄心壮志。
后期以陶渊明为代表,诗歌大都反映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尘世,却能保持宁静的心态。隐居的生活,真意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写出了作者与大自然的一种默契心境,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优闲自适的情怀。还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这是有名的惜时警句,作者不仅勉励自己,也勉励别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无论从哪个年代谈论这一话题,要有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事物和认识自己意识,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中我们应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要无谓的挣扎,无谓的放弃,要正视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进取。掌握一技之长,善于做事,勇于进步的精神发扬广大。
含有政治哲学的古诗句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有科学哲理的古诗(要整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科学:从地理知识来说,这是由于山上海拔高、温度低导致花开得迟。哲学:环境的不同会对人的成长、事物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关于做人的道理古诗
古诗哲理赏析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清)梁启超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唐)罗隐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唐)陆龟蒙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自居易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唐)于贲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