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二、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更多文章
东汉到魏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诗词大都是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的居多!前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词多为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报国情怀。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年老不服老,不信天命的人生态度。良马即使老了卧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决不能
哲学中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之分,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形而下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形而上学是指在物理学之后,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是纯粹的哲学,是哲学的核心。在中国古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里面形而上的即是玄学,显学之类,而形而下即器之学,即是具体的事物或者形态。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
《春日》诗中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1.全诗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译文如下: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3.作品赏析:从字面上看,
"一"字在我国的古代说法中,是表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在古代表示: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示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抱一而天下试。《老子》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传:“天子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
中国古典哲学书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易经、道德经、南华经、管子、说难、孤愤、春秋繁露、四书集注、正蒙。儒家的先秦哲学以伦理学为重,纯哲学还是宋明理学比较多,而且我们对理学的误解也太深了,应该好好读读。佛典也很值得一读,心经、四十二章经、华严经、六祖坛经。杂书:菜根谭、白虎通黑格尔辩论法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我家里的沙发牌子叫左右家私,有谁知道它的品牌意思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左右”其意取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一左一右,不偏不倚。“左右家私”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起名,用现代的几何概念作为图形设计表象,其商标具有深刻的内涵:上、中、下三个圆点,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的宇宙万物概念,一左一右的两个括号,寓意处于宇宙万物之中应以不偏
中国汉字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仓颉造字”是传说吗?《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
请问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理念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
在我国古代出名哲学著作 庄子 天下,中有一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同意吗?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原子,电子…夸克也可再分…换成数学来代表就是:1/21/41/8……1/2^n庄子已经会高等数学微积分了。求采纳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脑”或“心”支配的言论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脑说”与“主心说”。明代以前主心说居于主导地位,从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到王清任的
求对学习管理学后的感想论文一篇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国际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渐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儒家的“八条目”、“五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