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32 更新时间:2023/12/18 19:05:19

晚年的胡雪岩非常凄惨,众多妻妾都抛弃了他,唯有一个,就是那位不肯随众人离去的九姨太成为他最后的伴侣。

当年,胡雪岩的妻妾们都被遣散以后,只剩她从豪华的胡宅搬出来,这个九姨太依旧像往常一样陪伴着胡雪岩,她没有因为胡雪岩以前有钱就服侍得很好,现在没有钱了,就随便一点儿或者瞧不起他。

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什么事情都自己抢着做。胡雪岩死的时候,胡母年事已高,事实上,胡老太太也承受不了这种沉痛的打击,所以胡雪岩的整个后事,也都是他的九姨太在操办。

据说,她独自把胡雪岩安葬了以后,平静地回到家中,最终自己也上吊自杀了。

那么,胡雪岩到底葬在哪里?

这样知名的人,死了以后都不知道葬在哪里,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呀!胡雪岩的后人也都不知道。

从1991年初开始,有一个66岁的老人赵玉城开始寻找胡雪岩的墓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辛苦地找到了。

准确的说是1992年4月26日,找到了胡雪岩的墓。

赵玉城老人发现的时候,其墓碑已经倒了很久,他请了人帮忙,一撬过来,好不容易才树立起来。

那么,这个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简单说,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咱们先来聊一聊胡雪岩与他的杭州“十三钗”,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妻妾成群”的优势来做生意?胡雪岩这一生中,他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说实话,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代富商、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不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在情场上,更是个风流成性的家伙。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所以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胡雪岩荒淫奢靡、肆意无度,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和无赖”而已。

据说,清朝时期的胡雪岩,还仗着自己有财、有势,他在大街上见到有姿色的女子,也不管她愿意不愿意,直接娶进门再说。

当然了,被他这种强买强卖的民女,只要过了三五天或一两个月,胡雪岩就会给女方几百两银子,并配上一纸休书,任其改嫁。

最后,被胡雪岩这种“喜新厌旧”,而抛弃者,估计有数百人。

当然这些都是《见闻琐录》、《庄谐选录》这样的野史,才记载了胡雪岩这种行为。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文人添油加醋的夸张手法而已。

事实上,如果胡雪岩真的这么干!那位顶头上司左宗棠,还不直接暴跳如雷,活活扒了他的皮!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胡雪岩强抢民女、逼良为娼的行为应该不会有。

但是他酷爱女色的行为,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行为,主要体现在他大量的娶妻上。按照杭州城内的民间传说,胡雪岩一共娶了十三房姨太太,号称“杭州十三钗”。

确实,“三妻四妾”这种事基本是古代每一个男人的梦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现代人不能总是羡慕古代时候的三妻四妾,更不能去羡慕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胡雪岩有个豪华居所被称为“鸳鸯厅”。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从门洞进去,就到了和乐堂,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

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争风吃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

就是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备:一座大德律风,用13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洪亮清楚明白,省去了不少无聊的口舌。

据说,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呢?

胡雪岩的母亲,居然处处替胡雪岩考虑,还把胡雪岩在外面娶的姨太太,也要统统接回家里,结果弄得天天斗嘴吵架,吵得胡雪岩根本没有办法回家过一天清静日子。

实话实说,他还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不是因为风流成性,才娶这么多姨太太的。

胡雪岩所有的姨太太,似乎都跟他的事业有关系,据说有的是为了贷款方便,有的是为了某种生意的需要,比如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多些女眷自然是非常方便做生意呀!

青年胡雪岩还是一个“拾金不昧”,具有“奇货可居”式乐于助人的聪明人胡雪岩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商人,大家都称他为“商圣”。

其实,胡雪岩也是贫苦出身,他的父亲在他12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他们兄妹四人,日子过得也是非常艰难。

胡雪岩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别人家放牛挣钱补贴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13岁那年的一天,胡雪岩又跟平时一样去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坐在旁边的凉亭里休息。

后来,他走进凉亭刚坐下,却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蓝布包袱。胡雪岩打开一看,里面包的竟然是金银财宝,顿时吓了一跳。

胡雪岩觉得应该归还给失主,于是就等了个几小时,他心里也暗暗着急。这时远处有人走来,边走边四处张望。

胡雪岩想,可能就是失主。果然,那人衣衫华丽、雍容富贵,身后跟着个小厮,见胡雪岩在放牛,就问:“请问放牛娃娃,见没见着个布包袱?”边说边比画包袱的大小。

胡雪岩站起身问:“先生,包袱什么颜色、装的什么?”先生说:“蓝色碎花布包袱,包的银子。”胡雪岩问:“多少银子?”先生回答都对上了!

“我应该还给你”,失主听后,感动地说:我姓蒋,开了一家杂粮店。你这孩子真不错,在这里放牛有点儿屈才了,如果你愿意,就跟我走吧,我收你当徒弟!

就这样,胡雪岩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去了蒋家杂粮店。到了杂粮店,胡雪岩特别能干,不仅勤快。只要老板交代了事情,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后来,一位来自金华的做火腿的商人看中了胡雪岩,又把他带到了金华。

后来,胡雪岩有幸成为杭州一家钱庄的伙计。

有一天,钱庄里来了一个名叫王有龄的书生。一番交谈后,胡雪岩发现王有龄很有才华抱负,而且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的官职,只是缺少进京的盘缠。

胡雪岩慧眼识珠,居然认定其前途不凡,于是把钱庄的500两银子借给了他,叫他赶快进京上任。

钱庄老板知道胡雪岩私自借钱给他人后,气得火冒三丈,就把胡雪岩赶出了钱庄。

被炒鱿鱼后的胡雪岩,只能在杭州的街头流浪。

后来王有龄发迹,担任浙江巡抚,成为此后胡发迹的支持和靠山。

在王有龄的大力支持下,1860年,胡雪岩开设了钱庄。此后,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开设了几十家钱庄和银号,声誉日隆,信誉卓著。

可见,王有龄重新到杭州做官之后,胡雪岩才得以摆脱潦倒,开始了他人生的成功道路。在历代的中国社会,想做成事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条件,胡雪岩确实是聪明人。

此后,胡雪岩到底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传奇。

其一、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居然敢于用秦桧的手笔写“庆余堂”这块匾胡雪岩的经营手段非常高明,胡雪岩是一个顶级聪明的商人,既然是商人,那绝对会有各种奇妙的手段,胡雪岩的经营手段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利用名人效应。

买卖开张,先取个名字,请个名人、书法家写个匾,题个字,这是一个做生意的标准流程。

但是胡庆余堂这块匾,那故事可深了,颇有历史底蕴,“庆余堂”这三个字,虽然也是出自名人之手,大书法家之笔,但是这个人,却是一个被万人唾骂的大奸臣,他就是至今还要跪着赎罪的人,北宋的一代权奸秦桧。

别看秦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但人家书法写得好,其手笔那真是堪比颜真卿,不让柳公权

南宋建立,在岳飞死后,秦桧居然成为宋高宗的心腹大臣,位列丞相的他,自然要有一座豪宅了,而他的豪宅,就叫“余庆堂”。

“余庆堂”这三个字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最后让胡雪岩看上了。虽然秦桧的名声不好,但是他的字确实太漂亮了,胡雪岩看得爱不释手,经过了深入思考,最后胡雪岩还是决定用秦桧的字,这也算是利用“名人”效应的壮举了。

但是,胡雪岩不傻,他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把“余庆”两个字倒过来用,变成了“庆余堂”,一方面是寓意颇为得当,同时也隐含着反面利用秦桧“名人效应”的意思。

胡雪岩的一生,从昔日一个无名的山村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了大清最富有的红顶富豪,胡雪岩的人生应该就是一个传奇。

其二、为左宗棠西征新疆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特别是其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威力巨大,因此或朝廷“赏加黄马褂”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

他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由于胡雪岩辅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胡雪岩则被派往上海经营采运局,为左宗棠西征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

45岁的胡雪岩已经担任上海转运局委员,负责购运军火,转运协饷,以便协助督办陕甘军务的左宗棠。

自此始,至光绪七年,他为左宗棠筹款共6次,据说总数为1770万两银之多。

特别是他为左宗棠西征,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在攻打达坂城一役中,对敌人的震慑力极大,从而获得了朝廷赏谕。

左宗棠与陕西巡抚谭钟麟联奏,恳请朝廷“赏加黄马褂”给胡雪岩,不久也获准了。

此时此刻,胡雪岩在事业上也达到了顶峰。

他趁机协助我国第一家机制国货厂,甘肃织呢总局筹办,于次年正式开工。

其三、胡雪岩开始打破洋人对价格的垄断,曾经一度让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他居然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了出去到1880年的时候,胡庆余堂的资金规模就已达280万两。

胡雪岩的经商理念,已经深入商界各式人物心中,曾盛极一时,作为中国人,胡雪岩与洋人争,与命运搏,的确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汉子。

当时的生丝业被洋人垄断,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中取利。

他先把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联合起来,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

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可是,就在胡雪岩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出后不久,他上海的一个朋友到杭州告诉他,汇丰银行的经理回国后交待了一切,朝廷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胡雪岩的一些商业内幕。

胡雪岩的“八个摊子七个盖”的办法,事实上当然就是他们经营方式的弊端,那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对于他这种经营方式而言,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资金链就都会断裂,甚至整个商业帝国毁于一旦。

最后,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胡雪岩虚报利息,给自己留下一个致命的风险,以致后来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下,又面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那么,面对胡雪岩的传奇经历,可能让人无比羡慕,也让人扼腕痛惜,咱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胡雪岩这一生,他到底有哪些成功的经营,以及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教训。

胡雪岩错过了两个人的忠告,一个是其父亲的忠告,一个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对他的忠告

胡雪岩的失败有很多原因,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觉得他不容易采纳别人的劝告或忠告,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不听左宗棠的劝告胡雪岩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之后更加聪明,而身为“聪明”的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夸奖他、赞美他,胡雪岩当然也不例外。

他被这些夸奖的次数多了,胡雪岩也就飘飘然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就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发达之后,他就彻底听不进别人的话了。

对于胡雪岩这种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的弱点,左宗棠早就看出来了,他还经常劝胡雪岩多读一些书。

谁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胡雪岩比左宗棠还要倔。他似乎对读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他宁愿把很多时间用都在“妻妾成群”的生活上面,也不愿意多读点书。

虽然读书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是不读书者,肯定一辈子没戏:即使胡雪岩能够凭借自己的某些聪明才智,曾经建立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

但是他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道理他也不可能明白,这些巨大的知识缺陷就是他难以弥补的隐患,正是这些隐患给他的结局,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胡雪岩的经济帝国最后崩溃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他读书少,视野比较狭窄。

其父胡鹿泉在去世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绝对不要做官。

对于父亲的这句临终遗言,胡雪岩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振兴了胡家。

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听懂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不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他还是去做了官,并且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官。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挣钱的商人,胡雪岩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根本就是门外汉。胡雪岩根本就没有想到,政界要比商界凶狠得多,官场是一个超高危险的地方,要是没有绝对的智商,是玩不转的。

总而言之,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他的传奇经历,确实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借鉴。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杰出的代表人物。

关于胡雪岩的经营经验,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的:

首先,胡雪岩办钱庄,公开成“官商”。胡雪岩创办了“阜康钱庄”,并使“阜康钱庄”,超越于一般钱庄,一般钱庄经常注意与官方拉开距离,与官方是一种不是直接联合的,主要的经营对象是商界人士,而“阜康钱庄”却是主动积极地与官方发生关系,它有两大特殊资金来源:一是数额十分巨大的委托理财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为官商进行利益输送服务;二是巨额公款,早期为杭州的官员运作资金,后来,帮助运作“西征借款”,当然,也有其他的公款存款和汇款等。胡雪岩打“时间差”,利用官方巨款,腾移挪用赚息,胡雪岩还利用复杂庞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关系网,运作各种名目的公款存款和汇兑等。

其次,胡雪岩为左宗棠筹集西征经费,从中获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每年出关粮运经费约计达白银二百余万两,加上西征军官兵的饷银,每年共需经费八百余万两白银,而这一巨大的官银,主要是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来运作的。胡雪岩曾出面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并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为担保,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二百万两,开中国政府商借外债之先例。此后,他依照此法,并以自己在上海滩商场的信誉作担保,先后四次出面向汇丰银行等英国财团借得总计白银1595万两,为左宗棠基本解决了西征的经费问题。这是当时非常大胆的“官银私理”胡雪岩成了晚晴最著名的“官商”,不过,最后他也倒在这“官商”的冒险行动上,倒在为西征筹款腾移挪用官银上。

再次,胡雪岩在经营上坚持务实“戒欺”。他曾亲笔跋文“戒欺”一匾,高悬于厅堂之上,奉为“胡庆余堂”的店训。“戒欺”即“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实,胡雪岩是竭力在打造“诚信”的经营信誉。其“戒欺”的匾额强调的是:“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戒欺”还要求在生产上应“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真”即是强调入药的药材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精”是精益求精,店员要敬业,制药要精细。胡庆余堂坚持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将“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顾客乃衣食父母。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脑洞历史:假如胡雪岩跟随的是李鸿章,会有多大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跟随李鸿章,胡雪岩将不会完成民族资本家的转变,始终只是一个官僚资本家。同样有了胡雪岩的财力支持,北洋海军或许就能向福建船政学堂一样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建立自己的输血功能。说不定就能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作为,充其量是一个小跟班,历史上也就没有留下胡雪岩这个名字了。其原因,是李鸿章需家族控制商业,

  • 求古今中外人物好学、勤学的故事(字数最少300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悬梁刺骨: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

  • 一代商圣胡雪岩是如何发家的?为何最后破产沦落?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胡雪岩做生意讲究诚信,真不二价,货真价实,正是由于胡雪岩的诚信立本,在清末乱世的那个年代,为胡雪岩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因此财源滚滚,为胡岩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为商之人,切忌参与政治,不幸的是胡雪岩被卷入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斗争的漩涡。李鸿章发现了左宗棠每次征战总能胜利归来,后面原来是有胡雪岩在背后的财力支

  • 胡雪岩的生平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幼时家贫,稍长,由人荐往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王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

  • 谁无虎落平原日待我风云再起时是谁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作者是:佚龙全文是这样的:龙在沙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势狸猫凶似虎,落配凤凰不如鸡.虎伏深山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日东山能在起,大鹏展翅恨天低。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山再起时.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凤巢,必让长城永不倒.有朝一日虎归山,必要

  • 邯郸,这两个字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 康熙怎么收复的台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康熙收复台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势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康熙逐渐成年,首先擒拿鳌拜,夺取权力,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忧,随即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南方三藩,经过八年苦战,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叛乱,趁

  • 胡雪岩的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清末政商界的一个传奇。他以贫贱的钱庄学徒出身,在短时间中事业崛起、形成近代中国金融事业中的一个异数,进而协助左宗棠「西征」功业,获「布政使」衔,戴「红顶」、穿「黄马挂」──历数清朝两百多年的史迹,经商获仕、戴红顶而又穿黄马挂的,胡雪岩一人而已。年轻时的胡雪岩慷慨任侠、却又目光如炬。

  • 你会看好牟其中的东山再起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牟老如果愿意,肯定能东山再起,以他个人的传奇往事,及现在大佬圈内的影响力,(有很多现在的大佬以前都追随过牟老,这里不一一指明)。虽然年尽八十,但思维清楚,身体健康,能在狱中组织会计算机的狱友做项目,说明牟老只是相当于软禁。人脉,经历,传奇,经验,资源牟老可以说全占齐了,不要说做大项目,哪怕办个培训班

  • 一个人如果落魄了,如何才能东山再起?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落魄的人,怎么从逆境之崛起?必须有信仰,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宁愿玉碎不可瓦全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决跟命运作斗争适合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定要掌握自然规律,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与运气自然的循环规律,方可才能从逆境中崛起。人来到世上老天也时不时的会给每一个人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有时候让你高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