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俗话说“东山再起”,但“东山”指的是哪座山?

俗话说“东山再起”,但“东山”指的是哪座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277 更新时间:2024/1/25 12:50:18

“东山再起”,指的是晋.谢安(安石)初为佐著作郎,因病辞官,隐居东山。

朝廷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谢安年四十出为恒温司马,迁中书令,官至司徒。

后因以东山起为隐士出仕的典故。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三八.《暮秋……呈苏涣侍御》有:“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诗。(俗话)也以“东山再起”比喻重新得势。

那么,“东山”指的是哪座山呢?

东山,系山名。在浙江上虞县(今绍兴市辖域)西南。晋.谢安早年隐居于此。又临安、金陵均有东山,也是当时谢安游之地。后因“东山”指隐居。唐.王维《王右丞集》三.《戏赠张五弟》诗之一有:“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句。

附:谢安(公元320~385年)。晋.阳夏人。字安石。尚之弟。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

年四十,方有仕宦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司马昱)死,恒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威怀外著,时人比之王导。

太元八年苻秦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安遣侄玄等大破苻坚于肥水,以总统功。拜太保。卒赠太傅,《晋书》有传。

“东山再起”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引于《晋书-谢安传》。成语故事:谢安(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有人推举他做官,但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四+多岁的时候,在人推举中,他才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东山,据考证是会稽郡山阴县〈现浙江绍兴〉之东山,现在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因为谢安隐居于此,所以还有谢安山一称。

历史上的司马师是个怎样的人?有多厉害?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长子。跟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还有何进孙子何晏齐名。司马师出生算是很晚的,出生于赤壁之战时,当时他爹已经三十岁了。他这个人有多厉害呢?一句话概括吧!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如父亲司马懿,但他却善于派系争斗,是篡魏背后真正主角。

为何这样说呢?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司马师的政治生涯,而他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就夹杂其中,当然说明下我这里也会适当扩展些其他东西。

曹丕篡汉时,司马师已经元服,但是并没有出任官职。曹一开始同样没有任用司马师。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曹丕、曹世代,司马懿在朝廷中是站不到位置的。他就是个外派大将……儿子其实应该主要在他手下担任部曲小武官或幕府参谋。事实上,跟司马师齐名的何晏也不得文、明二帝重用,夏侯玄也被曹讨厌。我想他们三个齐名应该是个暗示:一齐在朝中有恶名,不是美名。

而立之年入仕,却与父亲不同派系大概一直到青龙二年,司马懿击退诸葛亮人生最后一次北伐,真正奠定他在曹心中的可用地位。到了曹过世的前一年,司马师才当上散骑常侍,《晋书》里有记载。

一个三十岁之前从来没有当上官员的男人,突然跳到常侍的位置,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理论上司马师应该有在父亲手下统过兵。问题是,《晋书》跟《三国志》为什么要避讳司马师是靠老爸的威能才当官这一点?甚至这次担任散骑常侍,应该也是司马懿的权位所致。

《晋书》跟《三国志》在避开的,或许是反过来的事情:司马师早年可能根本不和老爸一队。《三国志》有提到一小段,就是司马师跟司马昭,和陈群的儿子陈泰是好朋友。在魏朝初期政治势力版图中,司马懿跟陈群其实不是同一个派系。

陈泰在青龙年间担任散骑侍郎,年纪应该比司马师甚至司马昭都还小一些。而也由于跟陈泰交好,司马师兄弟和荀家子弟交情也不错。

当司马懿在外带兵不搞派系的时候,他儿子司马师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司马师在陈群的帮助下当过行政官员。武将的战功不会漏记,但行政官的功绩则通常不显。陈群扶植司马师,跟荀当年扶植曹丕的概念可能非常类似。事实上,后来也因着司马师的执政,让陈泰得到重用。

身居要职,编织人脉网,家族权势飞进正始五年,司马师开始崭露头角,此时,曹爽兴兵伐蜀,夏侯玄因应出征,司马师接替其担任“中护军”之位,这个职位看似名头不大,但却非同小可,因为它是专门负责“选拔武官”的一个官衔。换句话讲,那些想要有机会成为武将,在战场上立功的人,都必须经过司马师的“面试”才行。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也因此从一个小小的典农中郎将,被提拔为征蜀将军,为夏侯玄副手。

凭借着“中护军”职位之便,司马师开始大肆暗中扶植亲信为将,增强自己的关系网,同时又有他爹“大司马”的名号做招牌。不考虑幕后的黑手,司马家的权势此时可说突飞猛进。《晋书》当然说司马师的中护军当得很好,但更有趣的是,五年后的高平陵之变,除了禁军之外,司马师还拥有三千死士供他驱策。这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师暗中早已建立起的人脉网络。

高平陵之变,顺势而为,化身派系主角高平陵之变后,原本应该是安国乡侯世子的司马师被封候,而且得到了自己的封地,并加封卫将军,但真正的得益者并非司马师,而是刘放孙资重回大位。因为陈群、刘放、孙资三人是一路的,他们那个派系始终在拉拢司马师。所以即使司马懿的权位有限,在司马懿与孙资相继过世之后,司马师仍能作为派系大佬,登上卫冕者宝座。

话说到这里,难道陈群、刘放、孙资没儿子吗?为什么上大位的是司马懿的儿子?而不是他们三人的儿子?因为司马师才是最适合当朝廷第一大派系主角的人选!

首先,陈泰的年纪比司马师小。官场上是司马师的后辈。曹爽执政时,陈泰为并州刺史,负责对抗匈奴。司马家夺权后他被征为尚书,也算对得起陈家的提拔了。不过陈泰应该很想继承父亲的遗志,很快就被调上前线,到雍州对抗蜀汉去了。基本上陈群本来就没有什么霸权的思想,陈泰能尽其才并且完成父亲的梦想,也没什么怨言的样子。

其次,刘放的儿子刘正。继承爵位,他的弟弟刘许是西晋著名文人,与刘许齐名的张华,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是十七岁。张华的老婆也是刘放的女儿。也就是刘放过世的时候,他儿子大概是二十岁左右。

最后,孙资的儿子孙宏。在南阳当太守。因为生长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孙资认为乱世随时可能再起,子孙们当太守比较妥当。高平陵之变时,孙宏没有响应,可能就是他爹对于司马家的成功不抱什么希望,所以没让儿子来参一脚。没想到反而失去了掌控中央政权的机会。更何况,长期在外地的孙宏,也根本没有司马师这么雄厚的资本。

篡位野心终暴露,决断明快,废帝立新司马师掌权之后,接受诸葛诞的建议,筹划了东征孙吴,但仍是招致大败。不过司马师的权力已经大到诸葛亮那个等级,所以怪罪自己就可以了。接下来吴国紧接着进攻合肥新城,又换吴国大败了。隔年,李丰、夏侯玄等人意图谋司马师的反。

事实上,司马家夺得政权,魏国重臣与宗室其实是很多人不满的。这也再次证明,司马师并没有像曹操一样,花费多年让朝廷完全变成自己的。司马家绝对是突然性的政变夺权。而司马师更是个决断明快,手段残忍的野心家。司马师逮捕了谋反者,夷三族,更进而废帝改立新帝。

司马师这种董卓等级的行为,引爆了淮南第二叛。丘俭跟文钦上表,说司马懿忠贞爱国,天下栋梁。但司马师却图谋不轨,应当讨伐。说真的,《三国志》的司马懿就是这么“乖巧”得人疼,《晋书》才帮他加上了什么狼顾之相、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设定,来强调司马家篡魏是司马懿的主意。当司马炎的爷爷是有够衰......反而这笔帐算在司马师头上,那是半点也没冤枉他的。司马师就是一个想篡位的臣子,但他生不出儿子。而他也没来得及称公称王,就被文鸯给吓死了。

参考史料《三国志》、《晋书》

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人。

许多成功的人通常会在早年遭遇挫折,并靠着这份挫折来磨练心志。司马师便有这样的经历,而他在遭遇挫折前后表现出的反差,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

司马师19岁时魏文帝曹丕去世,他的父亲司马懿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司马师也跟着成为了曹魏的顶级公子哥。这是司马师人生中一段风光的时候,晋书记载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也就是气质不凡、内涵丰富、名声远扬,这时的司马师算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当时司马师有两位好友,一位是曹操的女婿何晏,另一位是已过世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夏侯玄。这俩人和司马师有些类似,也是属于有外貌、有内涵、有名气的顶级公子哥。何晏甚至很狂妄地给了自己这个三人团体很夸张的评价。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他们三个再加上其他一群年轻人引领着当时的风尚,可谓风头一时无两。但之后就出问题了。司马师所在的这个公子哥团体同时得罪了董昭等曹魏老臣和魏明帝曹本人,于是被以浮华为名加以贬斥,这便是曹在位时期有名的浮华案。

关于浮华案这件事,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这些公子哥整天凑在一起搞些奢侈无用,败坏风气的事。实际上受浮华案牵连的人员里不乏夏侯玄、司马师、诸葛诞这类有出色才能的俊杰之士,他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很多都属于和时政、学术相关的话题,夏侯玄、何晏、邓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从后来正始年间这些人主导的改革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颇有政治理想抱负的人。相比于游乐团体,浮华党更类似于一个政治团体甚至是学术沙龙。

他们之所以遭到贬斥,一方面是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冲击了当时的观念,在学术和行为等方面悖逆传统,招来了许多人的反感;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交友模式本身差不多就是党锢之祸前东汉“清议”的再现,所谓“四聪”“八达”几乎就是“八俊”“八厨”的翻版。于公,这样随便议论朝政、互相标榜的行为严重影响朝廷运行,于私,很多曹魏老臣甚至魏明帝曹本人也很讨厌其中的许多参与者。所以,这帮人玩完也是迟早的事。

然而这样一来司马师几乎是一夜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前途。这时司马师大约是25岁上下,他再一次出仕都是32岁时的事了,中间的几年他就成了个家里蹲。这对于司马师这样一个出身高贵、才能不凡、抱负远大的人来说,简直是要了他的命。

这时候又发生了另一件对司马师影响很大的事夏侯徽之死。

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妹妹,司马师的妻子。她死于青龙二年,也就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那年。晋书里的说法是夏侯徽看出司马懿父子有不臣之心,于是被司马师毒杀。这种说法一听就不对劲,司马懿远在千里之外和诸葛亮死命对熬,司马师当着家里蹲,曹刚满三十,正年富力强,司马父子怎么就冒出不臣之心了?

另外,夏侯徽去世时24岁,司马师27岁,两人共育有五个女儿。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师应该和夏侯徽的感情非常好,否则也不会这样疯狂造人。夏侯徽死后的21年里,司马师结了两次婚,离了一次,但居然一个孩子都没生。毫无疑问司马师的生育能力是正常的,那他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个孩子都没有至少有两种可能,一是后面两任妻子生育能力都有问题,二是夏侯徽的死对他的打击太大。相比于晋书上司马师毒杀夏侯徽这种怎么想都不合情理的记载,我倒更相信夏侯徽是死于难产。

经过浮华案和夏侯徽之死的打击之后,司马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此史书里再也看不到从前那个风流贵公子的影子,之后的司马师变得冷酷、残忍甚至是变态。

司马师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已经是正始年间,他的父亲司马懿又当上了辅政大臣,而他也被提拔为中护军。中护军的职权有两部分,一是掌握一部分都城外的禁军,二是负责选拔武官。司马师在任期间法规严格,按照功绩任命官员,从不徇私。此外,司马师用人也不拘一格,例如渤海人石苞出身贫寒,又贪财好色,司马师把他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司马懿因此责问司马师,司马师便搬出管仲陈平的例子来证明才能比德行更加重要。石苞后来为司马家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西晋的开国大将。

在担任中护军的同时,司马师还干了件很吓人的事。当时曹爽和司马懿的明争暗斗已经趋近于白热化,司马师为了帮助父亲在斗争中取胜,私下里养了死士,数量达到了相当惊人的三千。这些人平时被司马师派往各处,他可以轻易掌握各方情报,而到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手下的禁军和死士作为主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次政变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司马懿在政变前一晚把安排告诉了司马昭,当晚入睡后,司马懿派人去查看两个儿子的情况,结果司马师安然入睡,而司马昭则彻夜难眠。这则故事其实并不能说明司马昭的心理素质比司马师差,因为司马昭是临时才知道的情况,但完全可以证明司马师的心理素质很可怕。不管事先有多少准备,能够在造反前一晚保持镇定的人也是很恐怖的,对于许多人而言,光是一个高考就能睡不好觉,更何况是决定生死的政变。

这次政变后,司马师当年的好友何晏被司马懿所杀,这中间看不到司马师任何的态度。就后来的情况来看,司马师对于这些当年的好友已经完全没有了感情,他成为了一个怪物。

司马懿在两年后去世,这时司马师接手的并不是一个好的局面。淮南军区刚刚爆发了对司马懿的谋叛,参与人员包括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司空王凌、楚王曹彪、兖州刺史令狐愚等重要人物,司马懿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还没来得及对淮南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便撒手人寰,淮南的问题依旧还在。内部方面,魏帝曹芳刚好年满20,正是血气方刚准备掌握权力的年龄,朝廷里想要干掉司马师的大有人在,而吴国的诸葛恪和蜀国的姜维也在不久之后上台,这两位都是北伐急先锋,他们为司马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司马师在一番苦战后抵御住了姜维和诸葛恪的夹击,对内又大量屠杀反对者,并且废掉了魏帝曹芳。人们常常把篡权的司马父子和曹氏父子做对比,用司马懿来比较曹操,但司马父子三人中,要说行事风格方面和曹操最为接近的倒是司马师。

司马师做事极其铁腕,像司马懿在屠杀反对者时还有网开一面的举动,司马昭更是宽恕了不少株连者,但司马师就是一个杀字,像许允这种和司马师有旧交且已经放弃抵抗的人最后也是逃不过一死。如果说司马昭的执政方针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么司马师的方针就是“顺我者也得拼命干活”。亲弟弟司马昭在东关败给诸葛恪,直接被司马师削去爵位,和丘俭一起发动淮南二叛的文钦就被记载因为虚报战功被司马师打压而心怀不满,司马师始终保持着担任中护军时那种严格法令的方针。

无论是果于杀戮、崇尚法治、御下严格还是用人不羁,甚至是杀害旧友等方面,司马师都像极了曹操。同时司马师也和曹操一样在杀人方面有些特殊爱好,曹操造了五色大棒棒杀不法分子,司马师在杀害策划政变的李丰时更是亲手用刀把上的铁环将其砸死,这差不多就是心理变态了。之后司马师又把同谋者同时又是自己故友的夏侯玄一起判了死刑,就连司马昭求情也没用。而司马师最后干了连曹操都没敢干的事,那便是废帝。要知道献帝也策划过谋杀曹操,但曹操最终也没动他,司马师的恶劣程度可以说超过了曹操,只差没像董卓那样把废掉的皇帝一起杀害了。

司马师最后的死也极富戏剧色彩。他在讨伐文钦丘俭时遭到文钦之子文鸯的突袭。司马师一直患有眼疾,当时正好在进行手术,因为受到惊吓而导致眼睛迸出,司马师为了安定军心,咬住被单强忍着不发出声响,最后把被单咬得粉碎,但身边人都并不知道他受到了惊吓,文鸯也因为没有收到预想效果导致袭击失败。但这件事情加重了司马师的病情,很快便病逝于许昌

司马师的执政时间只有短短四年,这是司马家执政过程中最为艰难的四年,也是扫清障碍的关键四年,之后司马昭的位子相对于司马师来说要安稳许多。而司马师之所以仅执政四年便一命呜呼,和他的手段过于强硬招来诸多反抗是分不开的。

如果要我来评价司马师的话,他的人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司马师只是一个无忧无虑前途无量的公子哥,而后一个阶段的司马师是一个很恐怖的人。他缺乏感情,不近女色,对人严格,行事果断,可以轻易地对朋友挥起屠刀,同时又拥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理性和意志力,他在政变前夜可以安然入睡,又能面不改色用酷刑杀人,被袭击时宁愿痛死也能忍住不出声,每一件都称得上是突破人类极限的事,他却全都做到了,这几乎不能称之为是人了。

而司马师最终的本质还是一个充满权力欲望的野心家。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晚年的胡雪岩非常凄惨,众多妻妾都抛弃了他,唯有一个,就是那位不肯随众人离去的九姨太成为他最后的伴侣。当年,胡雪岩的妻妾们都被遣散以后,只剩她从豪华的胡宅搬出来,这个九姨太依旧像往常一样陪伴着胡雪岩,她没有因为胡雪岩以前有钱就服侍得很好,现在没有钱了,就随便一点儿或者瞧不起他。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什么

  • 脑洞历史:假如胡雪岩跟随的是李鸿章,会有多大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跟随李鸿章,胡雪岩将不会完成民族资本家的转变,始终只是一个官僚资本家。同样有了胡雪岩的财力支持,北洋海军或许就能向福建船政学堂一样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建立自己的输血功能。说不定就能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作为,充其量是一个小跟班,历史上也就没有留下胡雪岩这个名字了。其原因,是李鸿章需家族控制商业,

  • 求古今中外人物好学、勤学的故事(字数最少300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悬梁刺骨: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

  • 一代商圣胡雪岩是如何发家的?为何最后破产沦落?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胡雪岩做生意讲究诚信,真不二价,货真价实,正是由于胡雪岩的诚信立本,在清末乱世的那个年代,为胡雪岩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因此财源滚滚,为胡岩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为商之人,切忌参与政治,不幸的是胡雪岩被卷入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斗争的漩涡。李鸿章发现了左宗棠每次征战总能胜利归来,后面原来是有胡雪岩在背后的财力支

  • 胡雪岩的生平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幼时家贫,稍长,由人荐往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王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

  • 谁无虎落平原日待我风云再起时是谁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作者是:佚龙全文是这样的:龙在沙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势狸猫凶似虎,落配凤凰不如鸡.虎伏深山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日东山能在起,大鹏展翅恨天低。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山再起时.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凤巢,必让长城永不倒.有朝一日虎归山,必要

  • 邯郸,这两个字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 康熙怎么收复的台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康熙收复台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势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康熙逐渐成年,首先擒拿鳌拜,夺取权力,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忧,随即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南方三藩,经过八年苦战,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叛乱,趁

  • 胡雪岩的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清末政商界的一个传奇。他以贫贱的钱庄学徒出身,在短时间中事业崛起、形成近代中国金融事业中的一个异数,进而协助左宗棠「西征」功业,获「布政使」衔,戴「红顶」、穿「黄马挂」──历数清朝两百多年的史迹,经商获仕、戴红顶而又穿黄马挂的,胡雪岩一人而已。年轻时的胡雪岩慷慨任侠、却又目光如炬。

  • 你会看好牟其中的东山再起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牟老如果愿意,肯定能东山再起,以他个人的传奇往事,及现在大佬圈内的影响力,(有很多现在的大佬以前都追随过牟老,这里不一一指明)。虽然年尽八十,但思维清楚,身体健康,能在狱中组织会计算机的狱友做项目,说明牟老只是相当于软禁。人脉,经历,传奇,经验,资源牟老可以说全占齐了,不要说做大项目,哪怕办个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