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19 更新时间:2024/4/25 11:59:2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区别及对中西方化的影响

1,中国哲学主要讨论彼岸(形而上)世界,西方哲学主要研究此岸(形而下)世界;中国哲学重情感,西方哲学重理性;中国哲学侧重方法论,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中国哲学务实,重视人生,西方哲学思辨,重视自然。2,中西方哲学表现为侧重世界观与侧重方法论、侧重思维与侧重实践的内在统一。3,中国哲学看的是大局观,所以今生来世,世界万物无所不谈。西方哲学喜欢就某一问题刨根问底,有很强的实证性和针对性。

黑格尔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18世纪至19世纪年代里,德国哲学界群星闪耀,竞相出现了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这样的哲学泰斗。

要回答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则需要从他们的哲学思想源头康德哲学体系出发。

康德在哲学史上好比一个蓄水池,在此之前的一切哲学流派皆流向康德,而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又都由康德这个蓄水池流出。

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而叔本华在时间上几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然而,他的哲学是属于未来的。正是他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场揭开了序幕。

可以说,他俩的哲学思想核心本质不同之处在于:

黑格尔哲学思想标志着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则是非理性主义的开端。

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

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思想表示特别的赞许。

长期以来,有不少哲学家总是把时间、空间的有限与无限,世界的简单和复杂,必然和自由等等截然分割开来,视为毫无联系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

康德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它们的“二律背反”,即矛盾的关系。

他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把无条件者的理性理念,应用到世界上而引起的矛盾,即把世界看成一切有条件者的总和,或把世界本身认作无条件者、无限者而引起的矛盾。

他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矛盾思维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有两点使黑格尔感到不满意。

一点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不仅仅是四个二律背反,有多少概念发生,就是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

二是康德哲学中(包括二律背反)还存在着自在之物、质、时间、空间等等的唯物论的成份,还没有建立起纯粹理性国的哲学、逻辑学。

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对这些二律背反不是从概念本身去把握,而是从宇宙论规定的已经具体的形式去把握。为了使二律背反纯粹,并用它们的单纯概念加以讨论,所采用的思维规定,就必须不是从应用方面去看,也不混杂着世界、空间、时间、物质等表象,必须除去这些具体质料,纯粹就其自身去考察。”

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纯理性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是彻底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纯思辨的理性体系这种纯思辨的体系,就是以理性概念为本原的体系。它以绝对概念为出发点,以绝对精神为归宿点,整个哲学体系就是概念运动的体系。

在黑格尔看来,对思想王国,作哲学的阐述,即是说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去阐述它,或说从它的必然发展去阐述它。

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和命脉,正如它是主观思维本身的核心与命脉那样。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

第二,矛盾运动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有个显著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就是通篇串了矛盾的辞证法,在矛盾中把握思维和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

“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乡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黑格尔这种矛盾辩证法的思想,贯串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康德的哲学出发的,同时又扬弃后者,发展了后者的理性思维,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

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体系,抛弃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唯物论成分,这是一种倒退;但他大大推进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建立了完备而系统的辩证法体系,这又比康德的哲学前进了一步。

叔本华建立了反理性的哲学体系对于康德,叔本华虽然奉之为“人类的伟大导师”,但他还是在对康德在继承的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与黑格尔不同,叔本华着重强化康德的反理性成份,抛弃或改造了康德的理性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以主观意志为本原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他不仅在柏林大学讲台上要与黑格尔比个高低,而且在学术上也要与黑格尔决一雌雄。

他极端厌恶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认为:

“在黑格尔派谈康德哲学的文章中,竟遇到一些真是难以相信的神话。如教那些从才茁芽的青年时代起就被黑格尔的胡扯扭伤了,损坏了的头脑,还能够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呢?他们早就习惯于把空洞的废话当作哲学思想,把最可怜的诡辩当作机智,把愚昧的妄谈当作辩证法。”

可以说,叔本华这是把黑格尔列为“一生之敌”了。

叔本华的思想是一个典型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表象。他毫不含糊地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叔本华认为所有一切表象中可以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概念)。他非强调感

性直观的作用,认为:

“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我们既已确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真理”。

“在这里是如此,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叔本华无限夸大表象和直观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因为他颠倒了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否认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和标准。

第二,“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仅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还是片面的,还只是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通过更深入的探讨,达到意志第一的境界,才算说出了问题的本质,因此必须说:

“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

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或意志第一论,包括如下一些主要论点:

“意志是谜底”,世界上的现象(表象)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它们的“谜底”、“本质”是什么呢?

叔本华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谜底叫做意志,这,也唯有这,才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意志本原论由此昭然若揭了。

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和意志体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意志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现象虽不可数计,无限杂多。但它们有个统一基础,这就是意志。

他不同意机械论把意志这概念囊括在力这概念之下,而且恰好反其道而行之,把自然界中每一种力设想为意志。

叔本华公开主张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意志的客体化一级比一级明显。”

第三,宇宙“皆备于我”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为前提,必然导致万物、宇宙“皆备于我”的结论。

他认为:

“世界除了表象和意志之外,就不能再是别的什么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这意志中。同时,任何人也能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着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即整个世界。”

“所以在这两重观点之下,每人自己就是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并看到这世界的两方面都完整无遗地皆备于我。”

第四,“人生是痛苦”,“世界是无”叔本华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最后部分说:

“所涉及的是人的行为,是和人直接有关的题材。”

他把这部分称之为“实践的哲学”,而以前的部分叫做“理论的哲学”,他认为:

“无论在什么地方,哲学除了解释和说明现成的事物,除了把世界的本质,在具体中的,亦即作为感知而为人人所体会的世界之本质纳入理性的明确而抽象的认识以外,不能再有什么作为。”

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特别是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认为意志和幸福是经常发生冲突的,意志受到阻抑就叫做痛苦。

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之为满足、安乐、幸福。这就是说,某个人的欲望、意图落空了,就叫失望、痛苦;其欲望、意图达到了,就谓之快乐、幸福。

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却全是痛苦。

他认为人的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表现,其目的是为自身保存和种族繁衍。

但是,人最终走向死亡,或者说,人一生下来,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虽然人不断和死亡进行着斗争,但“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战胜,因为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

叔本华用唯意志论去探求摆脱痛苦之路。既然意志是痛苦的根源,那么摆脱痛苦的途径是意志的否定。

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如果要解脱我们这样的人生,就必须否定这生命意志。”

叔本华这样的人生观、苦乐观,虽然暴露了在悲惨的世界中人生痛苦的某些现象,

也看到了幸福和痛苦、生和死的相对性,但从总体来看,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的人生观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他既没有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人们指出摆脱人生痛苦的道路。

他给人们灌输的是佛教等教派取消意志,逃避现实的禁欲之类的虚无主义思想。

用他的话说:

“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境界,只能把人们真正引向地狱。

综上所述,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对待作为他们共同起源的康德哲学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一个强调理性的至上地位,把理性万能化;一个贬低理性的作用,把理性工具化,转而强调人的本真的情感和意志,进一步限制了理性的能力和权利。

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统一的,提出了符合形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

一个认为主体不能把自身当成对象,主客都不能被实在化,继承了康德的现象从属于物自体、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的“意志”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离的某种活力或倾向。

一个要求恢复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一个认为直观的艺术优于思辨的哲学,要求把哲学艺术化。

可见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所带来的巨大的分歧,恰恰代表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在某些观点上的根本的分歧。

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哲学在对这些问题上的这种显著分歧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决裂和分道扬镳。

前者代表了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而后者则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始。

这正如他们二人的命运,黑格尔在世时声名显赫,但他死后不久他的哲学就遭到现代哲学多方面的严厉批判;而叔本华在世时极不得志,其哲学也在很长时期内不被人所知,但在他的生命的最后两年却声名鹊起,在其死后更是被人推崇备至。

“黑格尔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是个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问题。

难说清楚,并非不能说个大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黑格尔和叔本华,两个人的哲学思想毫无共同之处”。

一具体点儿讲

第一,黑格尔哲学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而叔本华没有自己能够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在康德试图解决休谟造成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发展困境所构建的哲学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但同时是对康德哲学的充分“扬弃”突破和发展。黑格尔哲学,几乎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

叔本华,严格来说,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理论框架,试图照搬康德学说体系,但一开始,他就把康德的“物自体”和“意志”看作是一回事。因此,西方哲学史经典作家认为,“叔本华的体系是康德体系的一个改制品”。

第二,黑格尔哲学体系十分严密完整;而叔本华哲学中只有意志和伦理。

康德哲学,是笛卡尔一直到休谟哲学的延续,而且将其前辈的成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康德体系也遇到了“形而上学”和“物自体”的矛盾,于是不得不以四个“二律背反”做一种调和。

黑格尔哲学的大厦,建立于康德哲学的基础之上,但他大大跨越了康德。他的哲学,对本体论、认识论,对历史、国家,对法和道德,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所有一切,都是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规律,体现的是“绝对精神”的“否定之否定”。

反观叔本华的哲学,其对本体、认识、历史、国家等等哲学本该关心的东西,都不关心。他的哲学中,只论及意志、伦理。他认为,意志第一,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人的肉体也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的本质是自私,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同情或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基础和标准”。

第三,黑格尔哲学是活生生充满激情的体系;而叔本华哲学则是很罕见的“悲观哲学”。

黑格尔哲学极其“晦涩”,比康德哲学还要难懂。然而,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在他表面佶屈聱牙的概念和论述内部,隐藏着满满的激情;在严密逻辑之中,蕴含着对世界、历史、实践不停滚动向前发展韵律的揭示。这大约是黑格尔登上大学讲台不很久就名满天下的原因;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百年后他的思想追随者仍然布满天下;尽管黑格尔的后学很快就分成了不同派别,相互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恰如此,才有从中诞生了新的思想伟人。黑格尔哲学,是“快乐”哲学的典型代表。

而相反,几乎没有一个专业人士,不认为叔本华哲学属于罕见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自私和卑贱的。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于事无补,只能带来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引起新的痛苦以及新的自私自利和不道德行为。所谓“美德”,诸如爱劳动、坚韧、克己和节俭,都是经过洗炼而美化了的利己主义。“知识越多越悲苦,增长知识的人是增加了烦恼。”“历史是永无终结的一连串谋杀、劫杀、阴谋和欺骗;如果你了解其中的一页,你就了解了全部。”

二黑格尔和叔本华两个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第一,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黑格尔生于1770年,1831年死于霍乱。叔本华生于1788年,1860年故去。

第二,两个人曾是柏林大学的同事。

不过,这两个人应该没有直接的交往。

有人说,叔本华曾受到黑格尔等名家的打压,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臆想。1820年,叔本华向柏林大学提出了任教的申请,当时在该校任教授的黑格尔投过赞成票,叔本华之后被聘为“无俸讲师”。

但叔本华颇为自信地把自己的课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时间,以致最多时也只有几个学生来听课,于是第一次应聘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后来,他第二次回到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可惜的是,听课的学生仍然寥若晨星。

1931年,叔本华从柏林大学退休。这一年,黑格尔是柏林大学的校长,之后不久病逝。

不知道是不是在大学授课极不顺利的原因,反正叔本华十分仇恨“哲学教授”,包括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后两个人的名气和影响力都不小,费希特还当过叔本华的老师。

黑格尔和康德一样,都是“学院派”学究式人物。两个人除了研究学问和教书,与他人没有更多交往,更别说有什么个人的“过节”和恩怨。人们说起这两个人,往往会以“木讷”和“不解风情”来形容。打压后学,太不可能发生在他俩身上。

黑格尔的著作有:《精神现象学》(1807);《大逻辑》(1812-1816);《哲学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他关于哲学史、美学、宗教哲学、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讲演录,由学生整理出版,收集在1832年起出版的《黑格尔全集》中。1795年写的《耶稣传》1906年出版;1893年还出版了《道德体系》。

叔本华的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遗》(1851)。其后,还有他的妹妹编辑的《书信集》等。

需要说一句的是,除去上面这些书籍,其他市面上售卖的其他冠以“叔本华著”的各种书籍,比如《人生的智慧》等等,皆为国内一些人士从上述书中摘整理而成。

三黑格尔哲学,体现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连续性”;叔本华哲学,则反映着这种“连续性”的中断。

西方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他创建了第一个近代西方哲学的体系。他的“二元论”倾向,实际上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两大发展方向。

从笛卡尔开始,这两大哲学派别,无疑都围绕“知识何以可靠”及“人的认知边界在哪里”展开。

休谟从“因果关系”入手的的怀疑主义,使经验主义其实也使唯理主义走进了“死胡同”。

康德说,休谟哲学把他从沉睡中惊醒,他试图以“先天综合判断”来解释空间和时间,并以此消融休谟对“分析方法”和“因果律”的责难。他通过“三大批判”来论证“知识何以可靠”、“人的理性边界在哪里”。其实,康德最早对科学怀有极高的兴趣,并写有不少著作,他无法否定科学已经发现了的事实及规律,于是,不得不承认有不可完全认识的“物自体”存在,并重新回到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原点”,只是,他提出的四个“二律背反”,要比笛卡尔深刻得多。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学说,抛弃了他的“物自体”部分,更深入地“挖掘”“二律背反”,得出结论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由自己的内部矛盾导致转化和发展,一切都可以从矛盾运动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上升趋势。只是,他认为,这种矛盾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精神”的演化。

所以,马克思在惊叹黑格尔哲学精彩的同时,感慨他的哲学“头脚倒置”了。

叔本华自称自己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七八世纪印度的《奥义书》。

其实,除去一些概念的名词,很难说他的哲学与康德和柏拉图有多少关系。不过,的确在他的哲学中,深深浸透着《奥义书》的“轮回”思想。他认为,世界、历史、人生都是“轮回”,因此才毫无意义。

叔本华在世时,他的书卖得很不好,几十本?几百本?一直到尼采站出来大声为他推销,这才使叔本华和他的著作在19世纪的后三十年有了一些名气。同时,尼采也发扬光大了他的哲学,把“意志第一”演变成“超人哲学”。尼采同时继承的,还有叔本华对最广的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蔑视和仇恨。

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20世纪,成为了希特勒和德国纳粹最直接的理论根源和思想武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是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

  • 易经有什么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它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它把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

  • 太极拳吸收了古代哲学的( )和中医理论的( ),结合了我国古代( )和( ),以( )为主要内容,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太极拳吸收了古代哲学的(以柔克刚)和中医理论的(阴阳互动),结合了我国古代(修心为要的哲学思想)和(健身强体的医学理论),以(动静相生)为主要内容,以(借力打力)为施用手段,以(后发制人)为搏击要点,以(不战而屈人)为指导思想。哈哈,发挥了一下,见笑了。不是。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中,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也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哲学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

  • 哪些属于中国古代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知行观、名实观五类。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

  • 庄子的 万物齐一 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万物齐一: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

  • 老子或庄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名言及其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这是告诉

  • 姓名笔划吉凶中的笔画是按康熙笔画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按笔画定吉凶,没有实用意义,五格误人不浅!!!试问出生在没有康熙字典之前的人的名字,该按什么笔画来算.五格剖象法的要害在于毫无普遍性和必然性这里唯独缺少普遍性与必然性。五格姓名判断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观念和数理观念。阴用五行观念本身来说,在产生的初期,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对于研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

  • 哲学是什么?如何应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产生什么样的方法论。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即物质是第一还是意识是第一,就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和,一直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思想武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就是用哲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

  • 中医会长期存在吗?中西医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病人应该怎么样选择,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西医没有达到万能之前,中医就有存在的理由。现实的情况是:西医没有真正治愈任何慢性疾病的能力,一种都没有,慢性病对于西医来说,准确的诊断就是一个:“原因不明”,除此之外还是“原因不明”,所谓的“精准治疗”本质上是在欺骗公众。打着科学旗号的西医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西医从局部到整体,这种认识论的确有利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