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是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如何进行哲学研究
研究哲学的方法:
一、你要知道哲学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哲学从产生以来所经历的变迁,分为哪些学派,你对什么学派感兴趣就去研究那个学派的观点和理论。
二、历史方向。中国传统学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的哲学更是博大精深,一部周易可以研究一生。所以研究哲学部能脱离历史,而历史呢又必须客观的看待,以史为鉴。
三、哲学提问法。哲学问题法追究哲学的普遍问题与“义理”,也就是任何事物不是看表象,要看本质,抓住普遍事物的本质核心总结出自己的观点,那得思考得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问题提出看法,参考别人的看法或者请教高手,最终生成自己的东西。
四、比较研究法。哲学问题法的前提是承认有普遍化的哲学问题,而比较哲学法则通过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的比较对哲学问题法的前提加以审视,因此,它的问题意识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哲学观念的异同比较,辨析不同文化传统中哲学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五、从其他学科中吸取精华。哲学本身要发展也会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内容,应该去其他学科中找与哲学的共性问题,加以研究。
以上几点是我对哲学研究的看法,有不足之处,望互相学习。谢谢。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浓郁的伦理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化”哲学是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也体现了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合”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分”,西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另外行文分析);与之相反,“合”,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和最高追求。如道家的“道”则是追求物我合一,即人生、社会、宇宙的大整合,;儒家的“中庸”也包涵求“合”的思想,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庸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佛家的“圆融”之境也是对大千世界最高和谐的一种追求。分主客两分的世界观,使西人的目光紧紧盯着外部世界;合“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我们先人目光永远投向人、投向人的内心世界“合二为一”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方法论古人的思维过程从来是视主、客为一体,即所谓“物我两忘”或曰“物我同一”。一切外物永远在主体的关照之中。一切思考、认识、探讨都是直指人心。二,传统哲学思辩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天人关系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诸子百家、各学派基本认同的世界观。西人二元分离的世界观侧重于主客分离,注重于排斥、分化、对立一面的研究。我们的传统哲学则侧重于主客间的联系、统一、和谐、融通、同一的一面。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合”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如道家之“道”,即是天、地、人的结合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道、地道、人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即是“一”。道家认为,“道”是一个绝对永恒的超时空、超现实、超感知的实体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他们还认为,道既是世界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普遍存在的“实体”,但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依据、动力与规律,还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最高的认识整个宇宙都是“道”:一个和谐、同一、虚无的“无差别境界”宇宙、世界、人、万事万物,是什么都一样“齐一”。“道”作为实体是客观的,而以先验的理论观察世界的认识活动是主观的,这样,“道”就成了一个主、客的“统一体”。用这种主、客不分的“道”眼观察世界的“认识论”或曰认识活动中渗透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那么这种主客一体的认识活动到底如何完成呢?他们必须通过道家特有的思维或曰思辨方式抱一、守一或曰守中的“悟道”过程,最后融入自然,进入与万物“无差别”的状态,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这个认识过程的完成,不是外向的探索,而是内向的追求,如:坐忘、心斋、抱一、守中。打一个不确切的比方,古哲人的思辩好比“坐禅”认识过程没有明确的推理程序、模式和规则,就是一个“悟”主体的内心探求请不要误以为这就是“唯心主义”。不,这是主、客一体的探求传统哲学思辨中渗透着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三,传统哲学的“伦理本位”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一直是一种封建宗法性社会,而生长在这种类宗法意识十分强烈的社会氛围中的哲人,在伦理文化的熏陶下,思考问题时,总是以“孝悌”的伦理观念关照一切,研究天、地、人的关系无一不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把天理人性化、伦理化,以为天有善恶之心,如“天生五谷以养人”。古人关于天理、人欲之辩,都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儒家哲学可以说,基本就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如它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有人说:中国“哲学成了儒家的奴婢”,如果从哲学的伦理化倾向来说,也不无道理。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道家哲学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道家的“无为”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由人格的一种追求。这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这个角度理解,“伦理本位”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四,传统哲学对政治的极大关注中国是传统的宗法制国家,实行的是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这样就使国家一切政治问题都变成了“家政”问题,治国就是治家,所以国家基本政治原则已经伦理化了,为政治服务,即是为君主服务,是当时文化的基本功能,所以,哲学也必然为伦理化的政治服务,这样哲学也就伦理化了。各家各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儒家以“孝”治国,以“礼”规范人,都是为了使政权“传之罔极”。老庄们也都思考治国的问题,重视人的心性的修养,所谓忧国、忧民、忧君,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从而使伦理、政治、哲学融为一体,政治伦理完全覆盖了哲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伦理本位。总之,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差别”的和谐、统一的世界。他在中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实用,其着眼点乃是社会的“伦理”,它注重现实的人生哲学与人际关系的探讨。因而也就与政治、伦理紧密相连,最终堕落成政治的“奴婢”。所以很多学者误以为,中国无哲学(如当代著名思想家黎鸣先生即持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