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典故就来自于其父对其母说出来的关于他的评价,概括就是其”纸上谈兵”。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言及兵事,天下莫能当。常常与父亲讨论行军打仗的事,身为将军的父亲也不能及,都难不倒他,但也没有肯定和鼓励他。其母很奇怪,就问缘由。其父忧心忡忡地说:”打仗,是生死存亡的事情,可赵括却说起来有些太容易了。假如赵国将来不用赵括为将就罢了,若一定用他为将,破赵军的一定是赵括。”
一语成谶,但也是知子莫过父。当时秦赵对峙,廉颇为将,采取守势,僵持日久,赵王信秦反间,坚持任用赵括为将,赵括一改廉颇战法,主动求战,秦军连夜换将白起,一战困住赵军,40多万赵军被围,内无粮草,外不得救援,苦撑数月被迫投降,而被秦军坑杀,只放回几百名年幼者。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却仅此一战,就如此结局、如此惨败,身死名扬,纸上谈兵之将,再无雪耻之机。
若论其一生,短暂的一生,岂不就是活成了纸上谈兵!
自觉得满腹经纶的年轻人以及你我不可不引以为戒,常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行,也就少了怀才不遇,大才小遇的哀怨了!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shē)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并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
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有很多次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假装打败退却,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十万多的赵军被秦国降服了,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现在纸上谈兵也被引用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