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纸上谈兵的人叫什么?

纸上谈兵的人叫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832 更新时间:2024/2/3 14:22:19

纸上谈兵的人叫赵括。

1、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3、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故事发生在战国,但根据此故事总结的成语并非和故事同步出现。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后来人们见此词语言简意赅,才广泛使用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再如李白《长干行》中有“两小无闲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后来人才总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广泛用之。李白时期并无该成语。

纸:古称写字的片状物。

战国时期竹片上写字为主,实至名归。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赵括剧照)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他的失败有些冤枉。为什么说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赵括全力出击,和秦军决一死战的是赵孝成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已。但是,战争失败后,所有的责任都由赵括来承担,没人指责赵孝成王的不是。也就是说,赵括实际上是为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二是在赵括率领赵军之前,廉颇已经和秦军对抗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胜的迹象,而且廉颇还损失了两座城池。也就是说,廉颇其实也是失败,但没人指责廉颇的不是,反而把他当成千古名将。为什么同样失败的赵括,却就被后人那样鄙视嘲笑呢?

三是赵军的实力本来就弱于秦军,赵军和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一些喜欢做梦的人,幻想赵军能够打败秦军,改变历史的进程。正是有这样的意淫,因此才会对赵括有太多的指责。

总之,就是觉得赵括受到了历史不公正的对待。

那么,赵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的东西是要搞清楚,赵括究竟会不会用兵?如果他会用兵,他努力后依然失败,那么,说他是“纸上谈兵”,确实就有些冤枉他。

那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究竟是怎么用兵的,有没有什么计谋呢?

无疑,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的,而且还以会谈论这些兵书出名。否则的话,赵孝成王也不会对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么着迷,最后撤换廉颇,用他当大将了。而且,赵括会谈兵一事,还不只是国内出名,在国际上也很出名。不过,连国际上也都知道,他虽然会谈,但是大约很不切实际,否则的话,范雎也不会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流言,说赵括比廉颇厉害,让赵孝成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要是范雎认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怎么会让赵括替代廉颇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廉颇剧照)

赵括看过很多兵书,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么,在长平,他是怎样使用兵书的呢?

我们来看看赵括到长平后做了些什么。

他去以后,第一件事是换将。赵括换将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史书上没有具体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换的将领,应该是那些主张积极主动出击的人,替换那些主张死守不出兵的人。

赵括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军队上下一心,同时,让他在军中建立威信。毕竟他一个新兵蛋子,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是没办法指挥作战的。

赵括的换将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军队建设中,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在前敌战场上,这样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临阵换将,本身就是兵家之大忌。同时,换将后,会造成军队内部不团结。再一点,那些被换上去的人,带兵能力如何?相信赵括一概不知。这种军心浮动的军队,怎么打仗?

由此可见,赵括确实不怎么会带兵。

除了换将外,赵括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全力出击。

当白起在和赵括交战,假装败退,从而诱敌深入,把赵括的军队带进一个河谷地带,接着又派出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退路,再接着派,5千骑兵,冲到赵军大本营前,拦截赵军粮草运输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计,在调兵遣将,根本看不到赵括在这场战斗中用了什么计策。

(白起剧照)

当赵括40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起来以后,白起不断派出轻骑兵,袭扰赵军。赵军打不赢(这也是换将造成的恶果),因此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

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种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都知道,赵括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以便大本营能够把粮草运到主力部队来。要知道,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特别困难。秦军截断赵军退路的,只有2万5千人马,加上那5千骑兵,最多3万人马。赵括当时可是40万人马,就算分一半来对付前面的秦军,另一半全力和这3万人马交战,难道还打不赢吗?赵括反而不这样做,而是就地修筑壁垒。你军队里面粮草都没有,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修筑壁垒来做什么?当坟墓啊?

有人说,也许秦军派到赵军后面,截断赵军退路的军队不只是2万5千人,司马迁可能记错了。否则的话,为什么赵括最后阶段,组织人发动了五六次冲锋,都没有冲得出去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没有记错。当时派去的第一批部队,可能只有那么多人。不过,后来秦军源源不断地增派了人马,这样一来,赵军才打不过。再说了,最后阶段赵括冲锋的时候,赵军军队已经饿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军心浮动。但是,加入赵括在第一时间里就发动冲锋,那时候兵强马壮,以多打少,难道还冲不出包围圈,退回自己的大本营吗?

肯定是赵括觉得那样打没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战场是以胜利为目的,要什么面子呢!

总之,赵括在指挥赵军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兵法的运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没有一样用到了实际作战中。说他是“纸上谈兵”,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之战”这场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战役,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赵括!

关于赵括的一些历史资料不管在《史记》或是《资治通鉴》中都记载很少,只有其在长平一战前后的叙述。

尽管如此,也能在这中间归纳出几点赵括失败的因素,也算是对赵括在这场战争的评价吧!

1.从小养成的优越感,让赵括变得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之言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所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所难”。这是《史记》描写赵括的一段话。意思是从小学习兵法的赵括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过他,在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理论时,连赵奢都难不住他。这里看出赵括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可能是出类拔萃的,况且他又是名将之后,由此不难想象赵括的名声在国内一定很火。赵奢用兵还要听取许历的建议,但在《东周列国志》中赵括就曾拒绝了冯亭的三次建议,第一是他更改军中法令制度,将军垒连城大营时(军垒不易一下击破,还能相互救援);第二是他在初战告捷,下令追击时;第三是当发现后路被阻,不迅速回兵,反而固守待援时。

2.赵括的情报获取严重滞后,而且他作为统兵将领胜任与否的相关信息严重泄密

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当秦军更换主帅后还不自知,导致了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那便是贪功冒进。还有就是连作为原魏国人的范睢都知道赵括是徒有虚名,这件事范睢能够知道说明秦国的军事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赵国的高层们更是应该知道赵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可偏偏赵孝成王就是信任赵括,把国家利益当成了赌注。

3.赵括顾前不顾后,对于战场地理形势就没有好好研究过

赵括一改廉颇坚壁防守的策略而主动出击有可能出自赵国官方的授权,因为按赵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太允许他们与秦国打一场消耗战。赵括刚开始一味的猛追猛打使得几十万的军队战线拖的太长,给了秦军分段阻击截塞后路的机会。反观白起在面对优于自己兵力太多的赵国军队时,还能实现包围战法,并不是靠着秦王在河内地区给他临时征召的杂牌军队,而是靠着有利的地理环境,依仗山川河流险阻让赵括轻易的进入了自己的伏击圈。

这三点就是赵括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三点也应该是一名统兵大将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军事素养。可夸夸其谈的赵括在临阵对敌时把这些全部抛在脑后,所以赵括人生中的第一次(疑似)实战不仅是旷世之战,而且还经常被后人引用他的这一失败战例为“纸上谈兵”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犯的就是和赵括一样的错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物传记还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

  • 历史人物小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李清照的词总能带给我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她的词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但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因为她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

  • 我想读书,人物传记应该看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传记文学的描写对象,是真实的人物,其中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建树的人物,具有人格魅力,足以作为读者的楷模。通常我们无法直接接触这些人物,传记文学介绍我们成为这些人物的不见面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心灵史。今天上榜啦为大家介绍十本优秀的人物传记,读读这些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2003年由

  • 谁能帮我写一篇1500字的人物传记啊是名人就行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更悲惨的是,更大的压力,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而不是神,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但没有完全聋,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

  • 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大禹(帝)、姜尚(韬略之祖)、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吴起(战神)、张良(谋圣)、李白(诗仙)、李时珍(药王)、郑和(航海家)…太多了。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1、一部分诗描写汉末战乱

  • 康熙帝光复台湾为何选定施琅,朝中无良将可派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施琅能够担任康熙皇帝武力平台的主帅,归根结底还是施琅的能力和实力完全能够胜任此项重则。大清朝是以“马上的天下”,明末清初,八旗铁骑横行疆场,一直从东北打到了西南,攻城掠地,将其称之为当时中国陆地战场上的第一军队一点不为过。但是清军的强势完全在于陆战领域,在与郑氏集团的海战过程中,是明显出于下风的,一

  • 有哪些好看的自传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我个人觉得应该看看那些在历史上比较伟大的人自专。这对自己来说很有意义。《任正非自传》值得一看。看看这位传奇的企业家是如何把“华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推向全球500强的?看一看他是如何把起初的6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世界级大企业的?看一看他是如何带着时代的印记一路打拼的?……原文:李白,字太白,山东

  • 萍乡的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江西萍乡历史名人▲浩气长存的文廷式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

  • 萍乡当地流传着什么历史传说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萍乡名字的由来:楚昭王渡江,见江中有巨型浮草,问后方知此物叫“萍实”,其实就是巨型灵芝,因此,“萍实之乡”得名为萍乡,萍乡有萍实桥、萍实里,因为与楚昭王有关,萍乡又叫昭萍、楚萍,萍乡有昭萍路、楚萍路。2、孽龙洞的传说。3、武功山的传说。江西临川也是一块红色沃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从这片土

  • 思美人昭碧霞结局是什么,昭碧霞的历史原型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思美人》中,昭碧霞是一个温婉贤淑的楚国女子典范。出身高贵精通音律是一个大家闺秀和才女,加之容貌秀丽堪称完美。可是偏偏屈原爱上了那个性格耿直的大楚巫莫愁女。要说屈原喜欢才女,莫愁女的确有才更是女巫传人,但是昭碧霞才情也不差,被誉为楚国第一琴师,无论是垂首弹奏箜篌还是泪目盈盈都让人心动。昭碧霞还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