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求教:中国古代某一哲学家哲学思想中的心理

求教:中国古代某一哲学家哲学思想中的心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4/1/24 23:13:45

心理学不是起源于中国,要说中国哲学中的心理学观点,那么最常见的就是关于人性论的争论,当然也有对人进行特质分析的人格理论,不过个人觉得把心理学往中国上套就是一个笑话!

读中国古典哲学有用吗?如老子庄子,墨子,论语,列子。

您好。哲学名著较为著名的有:《老子》、《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周易》、《周礼》、《大学》、《中庸》、《论衡》等等。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古时是采用封建制度。受时代发,因此多多少少其著作中会有一些哲学的思想、哲学的理论。哲学这个词理解起来相当的复杂,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范畴或定义。当自己阅读完一本哲学著作,不论古时还是现代的著作,哲学这个词,不能说完全心领神会,但也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需要自己去探索。附注:中国古代较为出名的哲学家。老子,墨子,荀子,庄子,孔子,王充,邓析曾子,子思,庄周,董仲舒,竹林七贤,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李觏,王弼,孔子七十二贤徒中的几位。至于玄奘,我也不太清楚。(这其中有些是写文章的,内容不错,给人许多启发)。最建议去阅读的,关于老子与孔子的书。两人几乎都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类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辨证法,形而上学。主干流派:法、释、道、墨、儒。

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诸物是指的什么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这说明“天”是人类万物的本原。但“天”的本质是什么?《论衡谈天》说:“天,气也”。天的观念是指自然而言。《庄子天道》注:“天者,自然也。”《列子仲尼》说:“乐天知命”。张湛注:“天者,自然之分。”由此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讲的。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当时在大自然中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渺小无力。加之当时人类的族群非常弱小,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中华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在瞬息变化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这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当时的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黄老帛书君正》说:“人之本在地”。这是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相传,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远古时代伏羲氏做部落联盟领袖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作了八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类万物”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这里的“神明”就是指大自然讲的。故八卦就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巫术手段。八卦的产生,对远古人类克服盲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因此说,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天人合一”思想就已处于萌芽状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他包括以下条件因素: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

  • 古人的智慧和现代人的才智比较,究竟哪个更胜一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人的科技成果都是得到古代人的智慧所启发。古代人的建筑杰作长城,故宫,官道,皇陵,皇家御园等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设计,都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淋刷,自然灾害己然屹立在大自然之中。这些建筑杰作是现代人不能比的,我们现代科技发达,材料用的是上乘也不敢说,经过几千年,建起的

  • 孔子对“变”持何种态度?对教育创新有何启发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孔子认为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是有一定的启示的。这就是说,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前教学内容很少有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现在和汉语言文学并列,变为主科了!社会发展出现新知识,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谢谢您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因本人不

  • 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部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二)历用构架制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三)以斗拱为结构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四)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

  •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西方哲学中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便以典型的“无我”方式创作,作者冷静地站在人物与事件的背后,让人物自己走自己的生活之路,似乎从不干预;而雨果的小说,如《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等,则更偏于“有我”。作者时时介入人物形象与事件发展中,有时甚至直接插入故事中叙述,其作品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我”的存在,流露出较强的

  • 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提高对事物规律的把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逻辑是客观推理,哲学是学问认识。逻辑是由常理规律为绳来作斟酌判若,是一种顺水推舟思维方式。而哲学是历练中的经典精语录,以经验定格来考量甄别判若。从上而言,逻辑与哲学也就有了关系所在,逻辑主要是以常规捉摸顺摸瓜仅是客观容易出乎意料,节外生枝,构成思路以现实不符合。哲学是以经典语录模拟想象思维,两者的关

  • 古代人与现代人认识观点不同处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比喻诸葛亮借东风,是在冬至前后几天内,但冬至小阳春必起东南风,现代人拿起手机看天气预报,但有时候还不准。感谢邀请!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客体的认识和了解正在逐步加深。古代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主要是神话和宗教意识比较强;而今主要是科学探索实践证明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科

  • 古代生活哲理格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你...死定了!当你不知道真理的存在时,不要乱说话,要不然你的生命处处有危险时间就是黄金战士只弹琴不谈情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劳资心中的忧伤.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战士永远是孤独的一句责备话入聪明人心,强如鞭打愚昧人一百下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淤人,那错不在命运,而

  • 辨析题 “建筑先有图纸后由建筑是意识决定物质”用哲学知识辨析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建筑是先有图纸,后有建筑,但图纸是人设计出来的,人的学习观察思考等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认识建筑的基础上的,而且设计的原理都必须符合客观物质存在的规律,意识能动必须在尊重物质的基础上,你设计一根头发支撑百米高的大楼,这样的事实是不存在的,意识是从哪

  • 求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所有知名哲学家的名字,有作品名字更好。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伊壁鸠鲁芝诺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贝克莱洛克休谟斯宾诺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萨特《存在与虚无》费希特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叔本华黑格尔《小逻辑》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