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建筑是先有图纸,后有建筑,但图纸是人设计出来的,人的学习观察思考等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认识建筑的基础上的,而且设计的原理都必须符合客观物质存在的规律,意识能动必须在尊重物质的基础上,你设计一根头发支撑百米高的大楼,这样的事实是不存在的,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物质在人脑中反映,仍是有物质决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的关系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成了对自然依赖的原始心态。由此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因而在传统园林的建造之中,中国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之中处处都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型特征也是由于较为封闭的大陆文明而形成的。中国古典园林几乎都是封闭的,在有限面积内造无限空间,要达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的效果。又由于儒家所强调的“顺天理,合人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尊卑等级秩序,且更偏重于群体美。
如何从哲学角度看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说得挺不错的。首先这并没有分成两派,而是非常全面地看待问题的。用哲学上的话说这段话表达的内容是辩证统一、一分为二(通俗点讲就是好坏结果分开看)的,一方面城市规划使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距离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使上海中西交融的文化特点淡化。凡事必有好坏两面,这也是哲学观点,全面看问题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补充一句,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代表,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相对立,其弱点正是根基不牢固,会发生轻易的转变。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古建筑从古到今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说对中国古建筑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供市民使用公共建筑有哪些,其功能追求与今天的公共建筑有何异同?从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来看呢,古代中国城市(不包括镇,镇在古代是工业区或商品集散区)的宗教用地,正好和今天的工业用地比例是对应的,而其他类型用地的比例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知道,古代的公共生活是由宗教活动串接起来的,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其实都有宗教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说,古代的公共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建筑。当然,并非全部,如黄鹤楼等。2.当代中国建筑如何表现中国传统中的永续精神?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提得不够恰当。但从个人观察角度来说,我们能在西方建筑中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朗香教堂、光之教堂等等,其实都是在用现代建筑语言表现传统的精神,是一种继承。我们中国古代的永续精神有哪些呢?仁义礼智信等等,有没有建筑来表现它们呢,古代是有的,今天呢,没有了。今天的建筑师都表现了什么样的传统精神,田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等,这是消隐和避世的精神,是中国永续精神的另一面,单只有这些,中国的建筑哲学是不丰富的。3.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古今建筑的体量差异?这个问题又有些摸不着头脑。古代的建筑总体上是体量偏小的,今天自不必多说,所以当体量上的鸿沟,难以用建筑手法消解时,我们的建筑应该以何种态度和手法,融入城市?4.建筑材料的使用,能否体现城市和而不同的美感?今天城市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用钢筋、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元素构成的,那么怎样用这样的材料,或者用其他替代材料,来完成对城市古典意象的重塑和振兴?5.怎样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体现古典建筑的曲线美,达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天下百虑,然后疏途,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