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殡葬文化如何体现文化传承和生命价值?

殡葬文化如何体现文化传承和生命价值?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4/2/24 22:05:20

体现化传承与生命价值?先说殡葬文化如何传承。

前几年,广大农村人死了都要火葬,“解决死人跟活人争地问题”。这种强制性政策实行几年后,慢慢松了下来,现在人死后装进棺材埋在地里,没谁再叫挖出来,火化了再埋,看来,没人管了。

那几年,死人格外地折腾活人。特别是农村人很因循守旧,这种守旧是不是殡葬文化的传承姑且不论。亲人死了,必须弄到县火葬厂,火化后弄回来,把骨灰盒(有的用布包)放进大棺材里,埋了。

这种埋葬方式,基层干部不管:坟里是骨灰,又不是尸体!上级查下来,有群众作证。

另一种办法是偷偷的埋。偷埋死人的人家,一般是有些社会关系加侥幸心理,民不提官不咎。因为政策太严感觉还没把握,就采取夜间出殡。埋葬方式推陈出新大翻盘:不能哭丶不孝丶不放炮。总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赶紧把死人埋了把坟垅成,再赶紧弄来包谷杆,柴火之类覆盖新坟,达到一种效果吧:不是新坟,是一个柴垛!当然,也有挖出死人火化后再埋的,一切费用全有死者家庭负责。

此种方式,是对殡葬文化的改革?或是一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在入土为安后,才能划上句号?是的,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值得尊重。殡葬的文化传承,尽量厚葬死者,真城的悼念就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尊重。殡葬仪式还能警示人们,谁都有这一天,只是早晚的事!活着的时侯,应珍惜每一天。

但是,人的生命价值在入土为安后,不能划上句号,时间还要很长,很长。“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他留给世上的生命价值,影响很大,能改变人们认为不良的事情、甚至能引导人们,知道如何做人,走谐的幸福生活。

死了的人,还在活着,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价值,百世流芳!

主要作用是:让活着的人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有限。

为什么有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应始于远古混沌年代,不知生,焉知死?兴殉葬,乃祭奠。家母去世当天,庄子击盆而歌,既是抒发丧母之痛,亦是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古代重情重礼,丧葬等同嫁娶,又称红白喜事。且看秦之兵马俑,丧葬文化规模,何等之庄重、肃穆、磅礴!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了丧葬习俗的产生、形成、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敬畏将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灵魂的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整整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掣肘,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学庸论语大学内容 开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们光明的德性,在于教育人们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目标。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

  • 思想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如何从文学作品读出哲学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是看作品写的真实不真实,毕竟人们追求的文学作品要求与事实差别不大。太假,作品就没有了可看性。比如,人们都知道一般树枝的叶子是绿的,你硬要说成是蓝的。人们就不太相信,认为你是胡说。谢邀!思想与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文学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求教:中国古代某一哲学家哲学思想中的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心理学不是起源于中国,要说中国哲学中的心理学观点,那么最常见的就是关于人性论的争论,当然也有对人进行特质分析的人格理论,不过个人觉得把心理学往中国上套就是一个笑话!您好。哲学名著较为著名的有:《老子》、《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周易》、《周礼》、《大学》、《中庸

  • 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他包括以下条件因素: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

  • 古人的智慧和现代人的才智比较,究竟哪个更胜一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人的科技成果都是得到古代人的智慧所启发。古代人的建筑杰作长城,故宫,官道,皇陵,皇家御园等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设计,都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淋刷,自然灾害己然屹立在大自然之中。这些建筑杰作是现代人不能比的,我们现代科技发达,材料用的是上乘也不敢说,经过几千年,建起的

  • 孔子对“变”持何种态度?对教育创新有何启发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孔子认为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是有一定的启示的。这就是说,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前教学内容很少有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现在和汉语言文学并列,变为主科了!社会发展出现新知识,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谢谢您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因本人不

  • 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部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二)历用构架制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三)以斗拱为结构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四)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

  •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西方哲学中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便以典型的“无我”方式创作,作者冷静地站在人物与事件的背后,让人物自己走自己的生活之路,似乎从不干预;而雨果的小说,如《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等,则更偏于“有我”。作者时时介入人物形象与事件发展中,有时甚至直接插入故事中叙述,其作品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我”的存在,流露出较强的

  • 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提高对事物规律的把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逻辑是客观推理,哲学是学问认识。逻辑是由常理规律为绳来作斟酌判若,是一种顺水推舟思维方式。而哲学是历练中的经典精语录,以经验定格来考量甄别判若。从上而言,逻辑与哲学也就有了关系所在,逻辑主要是以常规捉摸顺摸瓜仅是客观容易出乎意料,节外生枝,构成思路以现实不符合。哲学是以经典语录模拟想象思维,两者的关

  • 古代人与现代人认识观点不同处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比喻诸葛亮借东风,是在冬至前后几天内,但冬至小阳春必起东南风,现代人拿起手机看天气预报,但有时候还不准。感谢邀请!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客体的认识和了解正在逐步加深。古代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主要是神话和宗教意识比较强;而今主要是科学探索实践证明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