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广大农村人死了都要火葬,“解决死人跟活人争地问题”。这种强制性政策实行几年后,慢慢松了下来,现在人死后装进棺材埋在地里,没谁再叫挖出来,火化了再埋,看来,没人管了。
那几年,死人格外地折腾活人。特别是农村人很因循守旧,这种守旧是不是殡葬文化的传承姑且不论。亲人死了,必须弄到县火葬厂,火化后弄回来,把骨灰盒(有的用布包)放进大棺材里,埋了。
这种埋葬方式,基层干部不管:坟里是骨灰,又不是尸体!上级查下来,有群众作证。
另一种办法是偷偷的埋。偷埋死人的人家,一般是有些社会关系加侥幸心理,民不提官不咎。因为政策太严感觉还没把握,就采取夜间出殡。埋葬方式推陈出新大翻盘:不能哭丶不戴孝丶不放炮。总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赶紧把死人埋了把坟垅成,再赶紧弄来包谷杆,柴火之类覆盖新坟,达到一种效果吧:不是新坟,是一个柴垛!当然,也有挖出死人火化后再埋的,一切费用全有死者家庭负责。
此种方式,是对殡葬文化的改革?或是一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在入土为安后,才能划上句号?是的,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值得尊重。殡葬的文化传承,尽量厚葬死者,真城的悼念就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尊重。殡葬仪式还能警示人们,谁都有这一天,只是早晚的事!活着的时侯,应珍惜每一天。
但是,人的生命价值在入土为安后,不能划上句号,时间还要很长,很长。“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他留给世上的生命价值,影响很大,能改变人们认为不良的事情、甚至能引导人们,知道如何做人,走向和谐的幸福生活。
死了的人,还在活着,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价值,百世流芳!
主要作用是:让活着的人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有限。
为什么有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应始于远古混沌年代,不知生,焉知死?兴殉葬,乃祭奠。家母去世当天,庄子击盆而歌,既是抒发丧母之痛,亦是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古代重情重礼,丧葬等同嫁娶,又称红白喜事。且看秦之兵马俑,丧葬文化规模,何等之庄重、肃穆、磅礴!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了丧葬习俗的产生、形成、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敬畏将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灵魂的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整整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掣肘,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