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体之衣还有蔽膝。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说文》:“,蔽膝也。”《释名》:“铧,蔽
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又曰跪檐,跪时檐檐然张也。”《礼记玉藻》孔疏:“他服称跸,祭服称跋(同绂)。”这样看来,蔽膝、、铧、是同物而异名(有人认为铧是蔽膝的合音字)。根据古代注释家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古代蔽膝的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能“蔽膝”;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其功用主要不是保护衣服,而是一种装饰;可以用皮革制成。古代作品中提到蔽膝的地方很多。例如:《汉书王莽传》:“〔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又,“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衮冕衣裳。”温庭绮《过华清宫》:“斗鸡花蔽膝,骑马玉搔头。”《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铧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皮日休《九讽》:“荷为兮芰为摆,荃为裾兮薜为。”(:册0,刀。短衣。掘:ju6,决。类似短袖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