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公元1421年永乐谁迁都(明朝永乐帝为何执意迁都北京)

公元1421年永乐谁迁都(明朝永乐帝为何执意迁都北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514 更新时间:2024/2/27 14:44:40

一般而言,都城的选择,需要将军事、经济、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而朱元璋一开始选择的南京城,背靠钟山,面临长江,龙盘虎踞,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更关键的是,南京城所在的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这里不仅盛产粮食,而且还有着发达的制盐业、纺织业,正所谓“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可以说,从地理条件和经济上看,南京城是极适合建都的。然而,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却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迁都北京,这是为什么呢?

建都南京,不利于部署和调动军队

朱元璋在位期间,虽说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顺帝北逃,不过漠北蒙古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于是,朱元璋为了应对该威胁,就选择分封诸子镇守边疆,燕王朱棣正是当时抵御蒙古军南下的主力军。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翰林学士黄子澄谋议削藩,朱允炆也认为“拥重兵,多不法”。

于是,至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允炆已先后削了五个藩王,并准备向燕王朱棣开刀。

朱棣富有野心,自不甘如此,于是,同年七月,朱棣指责朝中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奸臣,又援引朱元璋《组训》中关于藩王有权向朝廷索要奸臣的规定,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号为“靖难”。

经过三年多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并一举夺得大明政权。而朱棣原本是在北方抵御蒙元入侵的,当朱棣举兵南下时,也就意味着北方前线没有足够的兵力抵御蒙古大军。

这时候,在北方建立战争大本营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于是,即位之初,朱棣诏“以北平为北京”,称之为“行在(陪都)”。

从军事的角度看,南京偏于江左,距离和蒙元作战的北方前线太远,不利于朝廷部署和指挥,也不利于调动军队。而在都城迁往北京之前,朱棣也是五次亲征抗击蒙古。

因此,在这种军事背景之下,出于抵御蒙元入侵的需要,朱棣有必要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之说法也由此而来。

和南京相比,北京才是朱棣的“大本营”

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理由相当之多,而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朱元璋的统治集团或者说开国功臣们,几乎都是淮西人。

所以当朱元璋有定都开封、洛阳的想法时,由于许多开国功臣的势力皆在淮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部分大臣就会纷纷进言劝阻。

但朱棣不同,朱棣的龙兴之地是北京,其部下也大多来自北方,他们不太习惯南京的气候,所以在朱棣即位之初,朱棣的许多旧部下就建议将大明都城迁至北京。

例如,当时的礼部尚书李志刚就进言说: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尊太祖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简而言之,朱棣部下的家人、势力和影响力等皆在北方,若朱棣迁都北京,他们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于是,这部分北方大臣就经常在朱棣面前进言,恳求朱棣迁都北京。

而朱棣最后决定迁都北京,实际上也和这部分来自北方的大臣有很大关系。

北京符合建都的各种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一百五十余公里,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均为山地。

而当时明朝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西北方,从这个层面看,北京的地理位置也相当有利。

而从北京的地形来看,它是依山襟海、地势雄伟,也是作为都城的上上之选。更关键的是,北京还是一个交通要塞,诚如孙承泽所言:

“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阨尤著。会通朝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在古人看来,北京可是一个交通要塞,北可进蒙古,东可进东北,南可入华北,还有居庸关、山海关等险峻关卡把守着,如此好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建都之地。

朱棣得位不正

朱棣是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当时,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虽说朱棣以血腥手段威慑住旧臣,但朱允炆的旧臣岂会人人都真心实意拥戴他?

而且,朱棣对待朱允炆旧臣的血腥手段,也让南京民众打心里不喜欢这个得位不正的皇帝。

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对北京的感情,自然非陌生的南京城所能比拟的,因此,从情感上看,朱棣更喜欢将北京作为大明的都城。

于是,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朱棣就正式将国都迁往北京。

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迁都北京后,“以天子备边”,由此大大提升了明朝在北方的军事力量,这对于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凤是雌还是雄(凤凰是个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的物种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杂谈

    在《山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这应该是“凤凰”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有据可查的文字记录中。字面意思,这个时候的凤凰还只是一种长得像鸡的一种鸟类动物,但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吉祥和谐的象征物。那么,古代中国大家认为的百鸟之王,也就是凤凰,它们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

  • 中国古代亚圣是谁(孟子是什么时候被称为亚圣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杂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

  • 五一劳动节是在哪一年确定的(五一劳动节在什么会议确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杂谈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始于争取八小时工作制。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资本家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为追逐利润,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资却很低。哪里有

  • 徐凤年最后和谁隐居了(雪中悍刀行最后徐凤年娶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杂谈

    《雪中悍刀行》凭借着精彩的剧情也是展开了全民追剧的热潮,这部剧是由张若昀,李庚希,胡军领衔主演,是非常符合人们口味的爽文。全剧主要讲述的就是徐凤年从一个不会武的人慢慢的锻炼成高手的过程,然后成功接掌北椋。从给出的内容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第1季,徐凤年成功继位,不过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根据小说来

  • 连中三元的人都有谁(历史上有没有连中三元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杂谈

    古装电视剧中经常有状元、榜眼、探花的词眼,这是指皇帝在殿试钦点的前三名。科举考试中最牛的其实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古代科举考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考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由于童试在古代是基层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作者是谁(这个出自哪个作品的文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杂谈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又是知名的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秉公直言,为此多次受到官场佞臣排挤打击。他为国家社稷呕心沥血。曾率军平叛西夏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他又与宋仁宗合作,发起“庆历新政”改革。改革受挫后,他自请出京到外地为官。在文学方面,范仲淹的散文和诗歌都有一些名篇。比如下面这首《岳阳楼记》就是

  • 龙九的扮演者是谁(短发港姐陈法蓉的感情往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杂谈

    011989年,23岁的陈法蓉回到香港参加港姐选美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在普遍学历比较低的港姐佳丽中,陈法蓉的大学生身份受到了不少关注,清丽冷艳的外表更是吸引了不少评委和观众的目光。但这并不影响港媒“挑刺儿”,那时候陈法蓉留着香港最流行的爆炸卷发型,香港媒体就提出了质疑:陈法蓉之所以留着这样

  • 谁创立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开创标志什么的正式确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杂谈

    科举制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是科举制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依然是贡献良多。科举制出现之前,寒门子弟无出头之日,科举制出现之后,寒门子弟才算有了进身之阶,既缓和了社会矛盾,又让朝廷用人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么,科举制到底是哪位皇帝创立的?有说是隋文帝,有说是隋炀帝,还有说是唐太宗等等。其实只要弄清楚了科举制的

  • 秦始皇和刘邦差多少岁(秦始皇和刘邦的两种不同人生)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杂谈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尽管嬴政只比刘邦大三岁,但明显懂事太多,出道早了一个朝代。嬴政从小就被吕不韦奇货可居,是按照未来精英的路数培养的。但刘邦就呵呵了,从小就游手好闲,不好好务农,让社会操碎了心。公元前247年,嬴政13岁,老爹庄襄王病故,嬴政继承

  • 沈佳妮的第一任老公叫什么名字(朱亚文为什么那么爱沈佳妮)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杂谈

    “我太太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演员,为了表演创作来说,她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太太!”朱亚文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妻子沈佳妮的。之前在跑男这个节目里,导演组问朱亚文和沈佳妮,私下里对对方的爱称是什么,结果朱亚文称妻子为“主公”,沈佳妮给朱亚文的备注却是“大腻乎”。谁能想到,“人间行走的荷尔蒙”竟然是个“粘人精”,《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