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巨鹿之战是谁和谁打的(巨鹿之战的对战双方分别是谁)

巨鹿之战是谁和谁打的(巨鹿之战的对战双方分别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78 更新时间:2023/12/18 16:37:57

秦二世暴虐统摄政治,引得天下人不满,遂爆发秦末的大起义。在这场大起义中,著名的战争不少,其中不能少的便是巨鹿之战,项羽率领几万楚军,和秦朝知名战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于巨鹿进行的一场重要的决胜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秦朝总共存在于我国历史中十四年,由开国时横扫六国到快灭国时被楚军以少胜多,真的是因为在这短短几年里,秦军自信膨胀,疏于训练而战力大幅下降么?其实不然,秦军还是当年强大的秦军,只是物是人非,另有原因

战中,章邯带领秦军驻扎棘原,而项羽带领楚军驻扎漳河南岸,两军对战,久久僵持而未战。项羽带军勇猛,致使秦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传回秦朝廷,秦二世怒不可遏,要遣人到军营责问章邯。

章邯得知此事十分害怕,派了长史司马欣会朝廷请示公事,探探口风。而司马欣连夜赶到咸阳后,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足足三天,掌事的赵高竟一直不肯接见,足见其不信任。

司马欣见赵高态度如此,顿觉不妙,赶忙动身返回棘原军营。他害怕,甚至都没按照原路返回。果不其然赵高派人追赶,虽不知所为何事,但绝大可能不是好事。

司马欣捡回小命,忐忑地找章邯报告:"赵高独揽当朝大权,手底下的人应该是不可能有作为的了。如今这场战争能打胜仗,返回朝廷不免让赵高嫉妒;要是不能获胜,楚军绝不会留我们活命。希望你能就此考虑一下当下的情况。"话外之意,章邯不是傻子,自然明白。

而且在这个时候,陈馀写给章邯的信也到了,信中写着:"白起是秦国大将,南征攻陷楚都鄢郢,北征讨伐了赵括的军队,为秦朝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不是惨遭刺死。蒙恬也是如此,赶走了匈奴,还在榆中开辟了数千里土地,最后也依旧被杀害在了阳周。"

章邯明白陈馀写信的意思,白起和蒙恬之死不是他们罪极应死,而是他们身上战功赫赫,在军中同生共死的兄弟间,享有着较高声誉,这不免威胁了秦帝的地位,便随便从法律上找来几条罪名,借此杀之。

同时,陈馀还说,秦二世身边的红人赵高本领不高,阿谀奉承的能力倒是炉火纯青。但秦二世阴晴难测,如今形势如此,就算是赵高也害怕未来哪天他拿自己开刀,便想着找别人来代替他遭受可能承受的灾祸。章邯在外带军时间长久,跟朝廷不免有些嫌隙,赵高可能因此盯上你了。

就如今的局势而言,不是楚军要灭秦,而是上天要灭秦啊,这是不论智者还是愚者都能看明的。现在你依旧在外,甚至不能直言进谏,其实已经算是亡国之将了。

孤身一人坚持着想和楚军继续僵持下去,换来的结局依旧死路一条,难道您不觉得可悲么?不如现在马上掉头和各诸侯联合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和不论战争胜败,回朝即身受刑诛,妻儿连坐相比,哪个才是上上策呢?

身边人都在明里暗里向章邯暗示,章邯自然也明白其中利弊,三番犹豫,终于秘密将军候始成派遣去和项羽签订和约。然而项羽没有接受和约,反而命令蒲日夜不停地率领军队渡过三户津。目的是在和秦军再次正面交战,结局也是不可逆改的,大败秦军。

此后,章邯派人求见项羽,再次提出和约的要求。项羽这次考虑了章邯的请求,因为楚军在长久的僵持中,粮草已经不多,很快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其他军官的首肯,于是项羽便和章邯约好了日子在殷墟上会晤。

见到传说中的猛将项羽,章邯竟然热泪盈眶,不禁流下了眼泪。像是找到了靠山,趁着酒兴,对赵高的种种劣行吐了不少苦水。按照和约,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留他在了楚军军营中。

同时,他还答应任命司马欣为上,统率投降的秦军担当先头部队,就此,巨鹿之战以章邯秦军投降为标志结束。

当初诸侯军内的官兵被征徭役时,秦中的官兵大多待他们不善,如今章邯带领的秦军投降,自然被怀恨在心的诸侯军官兵当作奴隶一般使唤,侮辱。

忍辱负重的秦军官兵在私底下讨论,认为章邯骗了他们投降。如果能够入关灭秦,自然不必担心生死问题;但如果不能,自己身在诸侯军军营,秦朝廷绝对会拿还在关中的家人是问。这么一想,还是让不少投降的官兵动摇了内心。

好巧不巧,这些讨论被诸侯军听了去,并禀报了项羽。项羽认为他们肯定心存不服,要是到了关中正面和秦军相对抗,保不准出现策反的内鬼。

于是便招来黥布、蒲商议,要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只留下章邯、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在军中。接到命令后,楚军连夜将秦军二十余万人全部杀死并坑埋到了新安城南下。

秦军还是原来强大的秦军,依旧能够横扫六国、大败匈奴的秦军,不过是因为权臣和皇帝的无能,致使他们的首领无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只能作出一个看似错误,但能保命的选择。

标签: 巨鹿双方对战分别

更多文章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对年龄的特定称呼正确排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年龄,称谓,排列,称呼,古代,正确,由小到大,特定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吧!0岁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

  • 袁绍被谁杀死的(历史上的袁绍是因为什么被打败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杀死,打败,袁绍被,什么,因为

    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祖辈历任高官,很有势力。有所谓“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之称。“三公”,即掌管全国最高军事、政务和执法大权的三个官:太尉、司徒和司空。袁绍的先祖袁安在章帝时曾任司空和司徒,曾祖袁敞在安帝时曾作司空。祖父袁汤在桓帝时当过司空、司徒和太尉;父亲袁逢在灵帝时曾任司空。袁

  • 凤雏看透刘备假仁义(凤雏庞统一生为刘备做过什么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凤雏,仁义,庞统,刘备假,看透,一生,什么

    说到凤雏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是真的不简单的,从小就在当地十分的有名气,也十分的有才气。话说没有人能和凤雏比的,但是千好万好,这凤雏却死得很早,其实按照凤雏的聪明才智,真的不至于这么早就死在落凤坡的。所以很多人就怀疑这个凤雏根本就不是意外被敌人杀死的,就是自己自导自演的,话说是凤雏看出了刘备的假仁义

  •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分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及形成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宝钗,性格,特点,原因,分析,人物,形成

    曹雪芹提出正邪两赋论,就是要打破没有中间地带的识人观念,读者却装作看不见,依然用固有的方式和角度去解读薛宝钗。薛宝钗饱受争议,对她的评点,大多是惯用心计,用金钱贿赂林黛玉,史湘云等,目的就是上位。甚至有部分读者对宝钗、袭人、王夫人都有股子仇恨心理,对她们横加指责,近似于谣言和诽谤。人性虽然没有改变,

  • 汉朝刘弗陵之后谁继位(刘弗陵为什么那么年轻就死了)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弗陵,继位,汉朝,年轻,之后,为什么,那么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刘弗陵被限制得太多,毕竟他是个年轻人,年轻气盛不喜欢受约束,霍光让他太压抑,太不自在了,于是年纪轻轻的刘弗陵被憋

  • 雪中悍刀行甲乙丙丁都是谁(介绍雪中悍刀行中的四名死士)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死士,介绍,刀行甲

    作为北椋王世子,徐凤年必须以纨绔示面,否则离阳赵氏不会放过他。徐骁坐拥30万北椋军,对于皇帝来说早已尾大不掉。如果徐家再出一位出色的继承人,那北椋军就始终是皇室的隐患。如果徐凤年是个纨绔世子,北椋军自然不服,经过运作,这三十万北椋军还不是得落到皇室手中。小说中提到,徐凤年早在六岁就已经握刀了,对于江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端午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纪念,伍子胥,屈原,端午节,到底,为了,还是

    据东汉碑文和南朝文献记载五月五日有纪念伍子胥和屈原的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曹娥碑》为东汉时所立,当时端午节所纪念的是伍子胥而非屈原。

  • 清初八大山人是谁的文号(八大山人的名字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大山人,文号,来源,名字,清初,什么

    要说在如今的艺术界里面,谁最出名,那大概就是今年已经八十多岁的范曾先生了,范曾为什么最有名?第一,他的书画价格最高,据统计,范曾是目前,在所有在世的书画艺术家当中,他的润格是最高的,第二,范曾先生因为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经常会在很多知名的电视节目当中出现,还说过很多让人感到震惊的自我评价。范曾比如说有

  • 林黛玉原型是富察皇后(林黛玉的真实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林黛玉,富察,原型,皇后,历史,人物,真实

    林黛玉并非虚构人物,而是作家生活年代的国母:大清皇后富察氏你以为是哗众取宠?是痴人说梦?还是听到后若有所思,拭目以待?今天就为亲介绍一位解密红楼梦的学者:红学砖家的重磅作品《赖晓伟重评石头记》中对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字密码解读:在三年前红遍亚洲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乾隆皇帝的首任皇后富察氏走进了

  • 为啥说红楼梦全是鬼(红楼梦中人物背后的恐怖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秘密,人物,恐怖,背后,红楼梦

    《红楼梦》等于鬼故事,原来背后藏着这样的逻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观点,读《桃花源记》读出了鬼片的既视感,越想越觉得阴森可怖;最近这种观点也被加诸于《红楼梦》,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元妃省亲在晚上而不是白天。元妃戌初起身,丑正三刻回銮,也就是现在的晚上七点到夜间二点四十五分。而且元妃戌初起身,和秦可